写在前面的话:本期的素材来源于网络上的一个帖子,我在保持事件本体不变的情况下将其叙述出来,并进行了加工改编和细节补充,请勿对号入座,大家当小说看就好啦!
本公众号的文章欢迎转发,转载的话请注明出处,记得让大家都订阅哦!小伙伴们也可以分享素材或者干脆投稿给我,我会很开心的—-又可以偷懒了嘛!
——我是神圣的正文分割线——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故事,主角比我年龄大,就叫他牛师兄吧。
牛师兄本科和读博期间做的都是有机,不过若干年前已经转行,他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发到论坛上,我便参考了他的帖子写下这个故事。
牛师兄的故事其实以第一人称非常好写,因为他本人就是那么叙述的,但我犹豫半天,最后还是决定用第三人称。做这个决定,并不是出于对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担心,而是因为我很害怕写完之后自己就抑郁了。
就是沉重到这个地步。
与先前的故事一样,我依然把故事发生地放在X大。
以上为背景。
牛师兄本科就对有机化学非常有兴趣,他始终觉得,有机才是化学的灵魂。因此,当年申请博士的时候,牛师兄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化学专业,并一心想找个做有机的老板。
寻寻觅觅,他发邮件套磁了一圈老板之后,绝大部分都是礼貌客气的回复,只有X大化学系的P老板非常热情,询问了他一些基本情况后表示愿意招他进来。
就这样,牛师兄拿到了X大化学系的offer。
X大地处美国大农村,其化学系也比较小,有机方向更是只有三位教授。其中一位没钱不招学生,一位有钱但不招中国学生,剩下的就是这位P老板了。
当时牛师兄还拿到了另外两个学校的offer,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X大。一者,X大排名好,二者,P教授是唯一一个回复他套磁并给他offer的,如果不去的话显得很对不起人家。
于是本科毕业的那个暑假,牛师兄收拾行李,跟家人和女朋友道别,飞到了X大所在的小镇。
在X大化学系,每位刚入学的新生都会被安排一个临时老板,其目的是保证学生在进组之前也能有导师提供帮助和指导。
牛师兄被分配的就是P老板。
第一次见面,花甲之年的P老板笑呵呵的,对牛师兄的到来表示了热情洋溢的欢迎,两个人寒暄了好一阵,从X大所在小镇的天气,聊到P组的科研方向,再聊到牛师兄对有机合成的雄心壮志,总之气氛非常融洽,谈话极为和谐。末了,牛师兄孝敬了P教授一包铁观音以表谢意,而P导师则带着牛师兄参观了一圈实验室并给他安排了一个座位。
一开始师兄并未在意,等真正开始在P组里自习才发觉有些不对。其他组的办公室都相对封闭,一间屋,办公桌都有挡板隔开,每个人都有还算比较私密的小空间,如果不是刻意站到背后去的话看不到别人在干什么。P组则不然,办公桌没有隔板不说,还紧邻过道,坐在那里总有人走来走去,干点什么都能被看见。
留学生嘛,闲暇之余总是喜欢上上bbs,灌灌水,看看facebook什么的,尽管只是偶尔,但老是有人走来走去的话还是很提心吊胆,这种滋味实在不怎么好受。再说了,这样的条件下即使是看文献也很难集中精力。于是后来没课的时候师兄就跑去图书馆自习,P老板一看,就问说:
“你怎么这几天都没来实验室?”
临时老板发话了,牛师兄面子上不好意思,只好又老老实实的回去坐着,这一回去他就发现,P老板特别喜欢往办公室跑,我引用一下师兄帖子里的原话就是“丫每天跑办公室比跑厕所还勤”。很显然,这是老板在明目张胆的查岗。
查岗就查岗吧!反正我每天也是老老实实的上课写作业带学生,顶多偶尔上bbs灌灌水,没什么可怕的。牛师兄想。
所以,等后来正式选老板的时候,虽然有些不喜P老板盯学生干活的行为,但是毕竟自己是P招进来的,而且看他的文章也还可以。更主要的是,如前文所说,另两个做有机的老板一个没钱不招生,一个有钱但不招中国学生,所以如果想做有机的话,基本上没有别的选择。
牛师兄对有机合成的兴趣非常浓厚,申请学校的时候一心想做这个方向,到现在怎么会轻易更改?所以,虽然有师兄劝说他不要进P组,因为P很tough——翻译过来大概就是很严厉,很难搞的意思。不过牛师兄名校毕业,又能吃苦,觉得tough就tough一点吧,自己应该能挺过去——就跟很多人吃亏之前的想法一样。再者,与P的第一次谈话时就说了要进他的组,现在反悔也不太好。
就这样,牛师兄正式成为了P的学生,他的噩梦也拉开了序幕。
与牛师兄一同进组的还有一个中国人,姑且称之为老张吧。两个人刚签好进组的“卖身契”,就被P老板叫过去谈话。内容如下:
1. 虽然系里规定研究生一年有一个月假期,但P组里只有两周
2. 每天三个反应
3. 每周一交上周实验进度的报告
没做过有机合成的老张听了之后懵懵懂懂,还没觉得有什么(本科基础课不算,都是经典反应),牛师兄却看出了点端倪。
第一条关于假期的规定还算可以接受,研究生嘛,总是要比本科生苦一些的,两周就两周吧,大不了两年合并在一起休。
第二条每天三个反应就比较郁闷了。做过有机的人都知道,反应可不是开上就能拍拍屁股出去玩了,你还要监测产物,分离提纯,优化反应条件,打谱表征,写实验报告,计算产率呀。每天开三个反应意味着什么?就是说你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都得分离提纯之前反应的产物,过柱子,跑板,溶剂萃取,重结晶……还要表征打谱解谱,算产率等等等等……(看不懂没关系,知道超级麻烦就行了)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且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无脑操作,都是需要摸条件的。一天开三个反应,搞不好就需要接下来的三四天去处理,更别提每天都要开反应了。
事实上,这一条被系里另两个有机实验室的筒子们知道了后当作笑话讲——因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就算每天不睡觉,一周不休息都不一定做的出来。
第三条还比较正常,每周写个工作汇报,应该的——不过P师兄很快就发现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P师兄进组后就开始吭哧吭哧的做实验,天天泡实验室。不过即便这样也没法达到每天三个反应的要求,一般都只能做两个,只有一次开到了三个。P老板很不开心,就把牛师兄叫过去谈话,说:
“你每天怎么才做两个反应?你看看路人甲,人家一天开十个反应!”
挨批后的牛师兄只好更加卖力的干活,但是依然没法做到每天开三个反应。老板口中的路人甲每天十个反应的事迹一直在他心头萦绕,他觉得压力非常大,但是每天两个反应真的已经是极限了。
“还是自己手太慢,不够努力。”牛师兄自责的想。
然而,等他最终离开这个实验室的时候,他才知道,路人甲的反应都是试!反!应!试反应啥意思?就是在小塑料管里试着做的反应,量很小,只要点板看看有没有产物就好,根本不需要分离提纯!这样的反应,别说一天开十个了,几十个都开得出来!
我!@#$%^&*()!!!!师兄心中一亿只草泥马华丽丽的奔过。。
(注:路人甲的实验台跟牛师兄不在一间实验室,所以他一直不知道这一点)
继反应问题谈话后没过几天,牛师兄又被老板叫到办公室喝茶。
师兄心中忐忑不安:这次又是为了什么?我最近一直兢兢业业的在实验室干活,自问没做什么亏心事啊。
正想着,P从桌子上拿出一摞打印纸,指着上面的字对师兄说:“以后实验记录和工作汇报要按照这个标准写。”
牛师兄定睛一看,妈呀,老板你确定?这一个反应就要洋洋洒洒几页纸,光抄一遍,不考虑计算花费的时间,都得半个小时啊!然后每天开两个反应。。光写记录和报告就得——算不过来了。。而且,有必要搞得这么正式吗?大部分实验都是在探索阶段,为嘛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写实验记录和报告上?保证清楚整洁能看懂不就行了?
然而老板的要求是不可忤逆的,师兄虽然觉得这个要求实在太高,也不得不低眉顺眼的从老板手中接过那几页纸,把它当作自己今后努力的标准。
第一学期就这样过去了,表面上似乎风平浪静,但牛师兄心底里已经有了不小的压力。到学期结束时发生了一件小事,让他更是压力陡增。这件小事是什么,我们下一弹见分晓。
看完了顺手戳一下左下角的小手指点个赞呗!没事儿记得分享转发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