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这是氢氰酸讲留学故事的第58弹。这次的内容由热心粉丝撰写,于是我又开心的堂而皇之偷了一次懒(我真的快被你们惯坏了啊哈哈哈哈),这位同学笔下的故事浑然天成,我只做了一点点小小的修改。他的风格跟我很不一样(我貌似比较逗逼?),你们慢慢品味,嘿嘿。
——我是神圣的正文分割线——
如果说人的一生什么最重要的话,我想,以我现在浅薄的见识和阅历来看,大抵为信仰吧。
人的一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活法,不同的活法当然是由其信仰所决定的。佛洛依德的那一套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因性而动,因欲而为我想到底也是不能应用于每一个人的。因为这样简单的理论是无法说明种种怪现象的。依我而言,信仰这样模糊而又笼统的概念或许更为适宜也说不定。因为依我看来大可将性欲与保存物种的繁衍也归为其中。信仰可以归结为作为单一的生命体于其自身,进而于其同类群体的看法与所持有的行动和夙想。
第一次上吴碳老师的课是大三了。作为急功近利而又目光短浅的我而言,这类与考研无关的课程自然是无暇关注的,不学习之前考研“前辈们”的逃之夭夭便甚而觉得是光荣添彩,一派规矩学生的模样,如今想来确有些羞愧难当了。
“同学们,你们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会出现A物呢?”吴老师一脸期待的拿着伸缩教鞭走向我们。
我对此当然是不予理会,但限于第一堂课,于是不好意思将随身携带的高数复习课本拿出来。只好装作听讲,实则灵魂早已交给与我熟悉,而我于其不熟悉的欧拉了。而我边上与我互为考研战友的小W与我相比,脑子实为够用。
“我们村里拖拉机上就有。”
“很好,你答的很正确。”
于我看来,这算是什么回答。虽然不是什么重点学校,但我觉得不也要说出个XXX的发电机或者XXXX的大型客机的什么什么型号A物不是才够正规和合乎情理吗。
接下来吴老师跟随着的也是相与之类似的启发式问题,每每有同学回答正确。便是胜似西游记当中美猴王抓耳挠腮的满目喜悦神色。我甚至怀疑会不会一不留神伸缩教鞭碰到周围的人。这时我注意到坐在前排的几个并不是我班里的学生,也是可见的认真听讲的颜色。我看来不过尔尔的内容看来大家还是很认真听讲的。当然在未来之后我才了解到这几位学生是吴碳老师所带的研究生。
下课期间,我总是有着这样的一种习惯。习惯性的去找第一次见面的老师聊上一聊,一来是为了留个好印象,这样以后还能勉强混个印象分数,二来也是通过接触了解学科的未来发展情况和现有的情况等等。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对话:
“老师您好,我是准备今年考研到B学校,能麻烦您给我点什么建议吗?”
“噢,那很好啊,B学校是很好的学校,你所学的也是这个学校的王牌专业,我觉得不错。”
“是,您说的没错。那您看我在报考的时候选择哪个方向更合适呢?”
“这样啊,这也要具体结合你所学的情况了。通常情况下,你们选择yy和zz方向似乎更常见一些,不过这也说不准。因为我并不曾在那里学习和工作过,所以对他的专业方向设置上也不是很了解。这需要你具体再了解了解?”
“谢谢您,您说的没错,是这样的。那您看假如说我要是改成考L专业如何呢?我觉得会不会从分数上来说更好考一些呢?”
“这个我觉得未必吧,L专业也是他们的王牌专业。况且没有必要为了好考而考,那样你考进去了也没有什么意义,兴趣才是你能做出点成绩的主要部分。”
“是,您说的没错,有了兴趣我才能更主动的花时间去看相关的知识,相关的文献。您过去发过综述吗?”
“综述我没发过。我觉得发那个意义不大吧?花钱又花时间还没有什么真正的成果,也就是把前人的东西翻来覆去的说。”
“那您发过SCI吗?”
“SCI的话还是发了一些,不算多。现在一共发了可能三十多篇吧。”
“三十多篇,那您很厉害啊。”
“没有没有,主要是做这个工作的话不做出些成果我觉得肯定还是不行的。多少篇其实无所谓吧,主要是需要有些真东西在里面才行。”
“对,您说的是,确实是这样,科研论文就是要有些创新性的结论或者成果才有意义。”
多少年以后的我现在看来,这样应该就是我与老师的第一次见面了,人到底还是人,两个胳膊架着一个脑袋,但到底又与别的人,或者说别的老师不太相同了。这个老师,看来以后可以继续深入交流啊,可以学到很多。
发现了吴老师与他人相比的略有不同后,我也渐渐放弃了在他的课上看我永远看不懂的考研复习材料。尽管还是有看,但终归不像最开始计划的那样一心沉浸所谓“黄金屋”了。就这样,吴老师的课我想应该是除了考课程以外我更愿意去听的了。尽管后来可知我并没有学到什么具体的知识,但起码还是把握住了几个大的要点,这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老师常常在课上念叨的做工作要多快好省,同时我也了解了这门课程于我专业的用途,这样算是对得起我还长着正常的人类器官——耳朵。
每节课后,只要是这位老师有了闲暇,我就凑上去攀谈一番。老师也十分乐意详致的回答我幼稚的问题,说到兴起自己也是捂嘴乐,这顿时使得气氛就又活泼了起来。这样的活泼气氛,真是难以与年龄相符合。现在回想起来,能令我印象深刻的也就是那样几次的对话,断章取义固然无法了解全貌,但受制于残破的记忆力,便也只能管中窥豹。
“老师,我未来读博士的话有出国深造的打算,您说去俄罗斯还是美国比较好呢?”
“这个啊,俄罗斯的产品的话有他自身的一定特点,我过去有机会见到的时候给我感觉就是做工比较粗糙,表面不是很精细。”
“比如说……blablablablabla(此处省略无关专业内容若干字)。”
“对,你说的对。你看就会觉得怎么那么粗糙,尺寸感觉也不对,这怎么能运转起来,可他最后就是能运转起来。相比较之下,你看人美国人做得东西相比来说就精细很多,外观会好看一些。而且我听说在美国的学校当中的话更强调要有动手能力。因此这说不好去哪个好,关键也是看你自己。”
“那俄罗斯那些肯定比不上人家美国啊。要照这么说,看上去他就不行啊。。”
这时候吴碳老师突然闷声不语了。少有的,我觉得应该是不高兴了。
“这说的不对。你得了解清楚了再说。”
之后有来回讲的几句话,便也都不上心了。很多年以后,我似乎才能若有似无的了解老师为什么那样。
“老师您说考研的话选择高校比较好呢还是研究所比较好呢?”
这是距上次之后,我现在还能有些印象的一次问答了。
“这要看你的目的吧,目的不同当然选择也就不同对不对。看你对自己未来规划是怎样的了。这点上我觉得你应该能做的很好,你分析事情上还是比较全面的。”
“没有没有,老师。那高校和研究所有什么区别吗?”
“区别的话可能就是高校的话不管怎样都还是学校,你的身份也还是学生,过的还是校园生活。要是去研究所的话主要是为了毕业以后能有机会留下来工作,学习或者说工作的话会辛苦一些,身份更倾向于工作的社会人了。”
“噢,这样啊。说到研究所,您听说过M研究所吗?我假如要是去那里怎么样呢?”
“那里啊,我听说过。不过我对那里也不太了解,那里地方比较偏僻,所以要是去的话还是得想好了才行,因为毕竟现在大家都有权利自己做决定嘛。“
“嗯,我听懂您的意思了。老师,我平常学习休息的时候有看到过您的简历,您当时为什么选择来这里任教呢?我的意思是……”
“噢,这个啊。我主要觉得还是在学校里教书比较轻松一些吧,我按照教案讲就可以了,讲完我就可以走,没有那么多麻烦事。精神上也放松一些。”
“我,没太……“
“我的意思是在学校教书的话我可以我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了,不用双重人格你知道吧,社会上人往往需要扮演双重人格,这我扮不来。一来是我本来就不善于如此,二来是长此以往精神上也容易有些问题,容易得病,这样就干不好工作了。”
“老师,我懂了。”
这一次,换做是我半晌的有些沉默了,在我边上的W同学则似乎并不能明白我的感受,紧接着与老师谈论起别的来。
这之后,尽管与吴碳老师也多有交流过。但再多一些的回忆似乎自那之后起,便似乎除了结课时候的些许回忆便实在少有了。我总还是应该与老师说过什么重要的高谈阔论,但实在记不起了。只记得在最后一堂课之后,老师对我说如果以后还有问题,尽管找他便是。我想来,应该也是多说无益,对于他来说和对于我来说,应该也都能够明白什么意思。
在此之后,我觉得或许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也有着独一无二的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重担吧,不论彼时彼刻,亦不论此时此刻,我也记不太清这样的想法是否由这位老师所唤起了。
在此之后,便是于各位所瞧者听来无甚趣味的考研复习了,自不必细表。
再过后半年多些时候,我在以身犯险与送别同学最后一程之后,也算得上是坦坦荡荡的考了生平第一场研究生考试。落地举子不如蚁,况乎我辈蓬篙兮。不过好在我对这类细小琐事早已习惯,不如说算是在意料之中。
“老师,您觉得我要是调剂到DDD和GGGG,和出国的话您觉得我该怎么选择呢?我现在也实在说不太好,希望您能从您的经历给出一些建议。”
在校上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我约上吴老师问以前程。
“这个啊,如果我说的话,在经济条件能承担的起的话我觉得你还是去美国吧。这两个学校的话只是国内不怎么出名的地方院校,受限于资金和试验室设备的状况,很难做出突破性成果的。你现在的情况我觉得也很不错,如果你想要维持现在的状态,以后就希望能过普普通通的生活,那去这些地方绝对可以保证了。但是你要是想再往上走,那出去见一见的话就会让你的事业更加广阔,而不仅仅拘泥于国内这些事情。
“选择国外的学校,你的目的也不能是仅仅瞄准学校的名声,因为有很多国外名校在国内都是不为人所闻的,国内知道的也就那几所学校。真正能代表你实力的,还是你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不论在哪里都是硬通货,都是认可的,而为了取得这些成果,好的试验设备是重要的前提。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去人家那里你也有机会能接触到更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毕竟人家也是当了那么多年的发达国家。除以上这些之外,在国外你所交的朋友和老师也将会是你今后在国际上的人脉,也是你成事的重要人际圈子,这样等你回来以后他们也能给提供新的国际上的信息。当然了,最终的决定也是在你,因为我一来没有在国外呆过,对国外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二来也是不太清楚你家里的经济情况,所以最终还是在你。”
“您说的对,确实是这样。我与您的想法大致是一样的。只有通过自身能力所产生的技术成果我认为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在个人发展上,我觉得也可以说其实就是花大钱来买个机会吧。因为正如您说的,在这期间所牵涉到的全新交际圈子是一个方面,同时处置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的话,人的各方面能力都会有所提升的。”
“其实你出国了呢也未必就能成功,但是起码是多了一次机会。你的情况呢,说的不好听一点,底子其实不强,因此你要是想取得成果就更要付出努力来弥补之前的不足。从我过去的经验来看呢,做研究的过程中可能这些学科比较重要。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想深入的研究事物内在的规律,往往就要把表象用数学方程定量的表示出来,而要解决这些数学方程,就需要用到数学知识了。事物现象发生后,会按照有无新物质的产生而划归为物理和化学。这你在初中应该学过。没有新物质的产生,那一般也就是物态的变化,描述这些内容就需要用与物理有关的知识来定性的写出描述的方程,之后再用数学来解决。如果有新物质产生,那就是化学了。几乎没有人能够对这些只是都有所了解,但要想做好,至少应当将其中一个掌握的很好,其他两个也要有基本的功底,然后再因情况按需所学。知识你是永远也学不完的,也不要指望在学校学的内容就足够了。要在工作当中不停的学习新知识才能跟得上。”
“谢谢老师,您说的我大致懂了。我自己也再考虑考虑,现在我也定不下来,毕竟也好几十万。”
“哈哈哈,是,这你也需要自己好好想想,开销确实不会小。我也只能给你一些片面的建议,你也要想好未来你回来以后想从事什么,你的未来打算是怎么样的,不同的打算你做的决定肯定也就不同了对不对。”
说到这里吴老师哈哈大笑起来。
“是,您说的没错。”
我也不禁笑了起来。
“那要不就先这样?你看以后你有问题再与我联系?”
“好,那就不打扰您了,实在麻烦您了。我要是之后出国的话,可能需要您帮忙做个推荐人,因为学校申请一般都需要推荐人,这恐怕得麻烦您。”
“做推荐人没问题啊,但是我级别够吗?”
“老师您太会开玩笑了,怎么会呢?”
“行,那没问题,你倒时候跟我说就行。”
我朝吴老师鞠了一躬,这于我而言算是少有的。
“唉,没事没事。这个啊,现在人不是都讲人是活在四维世界里面吗,三维世界再加上时间的一维轴线,你和我能相遇也是缘分,能帮你什么就帮你点什么。多了我也帮不了了,以后能走到哪一步还是要看你自己了。”
“谢谢您,真的很谢谢您。”
“没事没事。”
“老师,我马上也要毕业了,这次分别以后我不知道下次还什么时候能见到,我给您带了点东西,就当是个纪念吧。乱七八糟的我想您也不会要,就带了两本书。我的阅历浅薄,就带了两本我还比较熟悉的书,内容上还是有一些意义的。”
“你这两本书挑选的很不错啊。西方文明的民主制度大多发自于希腊文明,希腊文明的造就一方面是源于他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一方面也是由地中海这一地理结构所造就。发达的港口贸易使得经济得以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思想的萌发。你这本书很不错啊。另一本我看看,噢,这不是基辛格写的嘛,他和尼克松两人也是很厉害的啊。谢谢你的书,我很喜欢。”
“老师您客气了。”
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我也时常跟我家里人谈起吴碳老师。
“这老师是哈工大的吗?”
“不是啊,他是在C校上的本科和博士,D校上的硕士”
“噢。”
“你不觉得厉害?那可是那几年的大学生啊,还是一水连着上下来的,可不是后来找补的啊,那是真本事。”
“嗯,那确实挺厉害的。那个哈军工是哪个啊”
“那是哈工程,您记错了。”
“噢,这么着。这俩我老是搞混。”
我想,这可能也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感受吧,或许也与哈工大的校训也有些关系,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一来老师本应当是如此的,二来是我们的社会当中在各行各业当中一直有这样一群人,从前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没有名字,人们记住的只是他们的成绩。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可能会对事情记得越来越模糊。但人生中的情与爱,恨与憎最是忘不掉,最是死前偏要从新回想一遍。因为这一切,与物质的存在具皆不同,是实实在在的人间信仰。人,恐怕还是不能简单的把取得的成就归功于自己微不足道的努力的,生活在历史当中的人,就再不会有一个简单而又孤立的人了。
“永远支持你,XX。”
这是老师给我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中的落款。
The End.
【氢氰酸说】
你们现在是什么感觉?一脸懵逼?
我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文笔很不错!剧情也吸引人,之后就一直在盼望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精彩绝伦的戏剧冲突,然后读着读着,想怎么还没出现呢?定睛一看,已经全剧终了。
然而我再从头读起时,因为不再一门心思的看故事,反而对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有了了解。我大致来总结一下吴老师哪些方面触动了作者的心弦:
1. 上课时启发式的问题,说明吴老师在努力想让学生们学到知识,真正理解,融会贯通
2. 吴老师教育“我”说,不能为了某所学校好考就去,而是要依据自身条件和兴趣做出选择。这并不是句大话空话,吴老师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不愿意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所以对综述没有兴趣),而是真的想做出有价值,有创新性的东西。这种不忘初心,不功利的行为,十分令人触动和钦佩。
3. 对不了解的东西,谨言慎行,不妄加揣测。这一点从当时“我”对美国和俄罗斯进行盲目评论时吴老师的不高兴可以看出。
4. 坚持做好自己。吴老师说他不愿意以双重人格来在社会上生存,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虚与委蛇,两面三刀。
5. 吴老师在给“我”去向的建议时,说不要仅仅考虑学校的名声,而是应该努力扩充自己的实力,取得学术成果,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当我像中学语文做阅读题一样把这几点罗列出来之后,你们想想看,吴老师是不是代表了一个教师群体?这个群体也许没有特别突出的关爱学生的事迹,也没有拿到诺贝尔奖的气冲云霄的实力,但是他们始终在踏踏实实的教学,认认真真的工作,他们对学生的负责是润物细无声的;他们对科学的钻研是脚踏实地,不求功利的;他们对自身的态度是做好自己,真诚直率,始终如一。
这样的老师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生活看起来平平淡淡,却真真正正的在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为学生付出自己的心血。这样的老师,虽然看上去平实无华,但他们的内心如同金子一般璀璨,着实令人钦佩。
于是你们又去读了一遍,发现……还真是这样。。。
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思是说,无论在什么境地,社会风气如何,都要保持内心的正直和善良。我觉得吴老师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为他点赞,也希望这样的老师,以至于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起来,他们才是真正的脊梁。
好了,我们下一弹再见。
(注:这篇文章故事部分由熊瞎子同学撰写,氢氰酸稍加修改,评论部分为氢氰酸所做。由于微信新增的赞赏功能比较复杂,我就只署了“氢氰酸”这个名字,特此说明。)
看完了顺手戳一下左下角的小手指点个赞呗!没事儿记得分享转发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