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quit,都是出于什么原因?



写在前面的话:上上周末我出去浪了,其直接结果就是。。没空更新了。这里非常恬不知耻地对大家表示一下歉意,对你们保持了良好涵养没有催更的行为表示极度感谢。

最近有粉丝给我后台留言,想让我介绍一下,读博士期间quit(退出)的那些同学,他们都为什么quit?没有读博士,他们又去哪里了呢?我一想,这个话题还真是挺有意思的,我就来分享一下下我和朋友们所知道的经历吧——仅限于美国理科博士哦。
港真,在美国不错的大学读个理科博士,真是挺不容易的。之前我有一篇文章写到过,读博士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比如一入学的专业考试、英语考试、第一学年的累积考试、第二新学年的讲座考核、第三学年的中期考核、最后的答辩及毕业论文审核等等,一关比一关难,几乎每一关都会刷下去一些同学。
于是,我一路读过来,一会儿听说这个同学quit了,一会儿又听说那个同学放弃了……等最后毕业的时候,发现真正拿到学位的人连一半都不到,大概三分之一左右吧。再跟别的学校的小伙伴一交流,发现一样一样的嘛!甚至三分之一都算不错的比例了,有些学校,或者有些专业,更低。。。
你们一定很好奇,大部分人,都是什么原因quit的?之后去哪儿了?
来来来,我来慢慢讲,我最喜欢讲故事了。
A同学,美国白人,其老板极为push。有多push呢?研一第一个学期还好,从第二个学期开始,每周都要求A及同一级新生单独做组会报告。也就是说,A既要参加大组会(晚上6-9点),又要参加新生组会并报告(中午12-2点)。
这个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是,第一年新生都要上课,一般都是每学期2-3门课。A选了两门。同时,因为系里要求至少一年的TA(助教)任务,所以A及小伙伴们都在带TA,每位TA带3个班,每个班22-24个人,每周都要上课(每个班半天,因为是实验课)、答疑(2小时)、改小测验并登成绩、改作业并登成绩、TA培训、备课、处理学生邮件……等等,所以一周工作量是妥妥的20个小时。
这么一来,白天要上课、带TA,但是每周又要做组会报告,于是A和同伴们只能一有空就泡在实验室做实验,晚上、周末都拼了命的做实验,这样才能在组会上有些数据。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半。
在A同学累死累活的时候,她发现了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老板的课题不靠谱。
单从想法上来看,的确理论上可以实现。然而实际一操作,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具体咋回事我就不解释了,但是A研究了一下组内历史后发现,做过类似课题的博士生/博后,一篇文章都没能发出来……
于是A就去找老板想要换课题。结果。。。
不但没换成,老板还又给她了一个课题,美其名曰她可以主要做另一个课题,次要做这个不靠谱的课题。
当然你们猜到了,另一个课题跟这个课题属于同一领域,依然不靠谱。
于是A最终拿了硕士走人,后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美国人嘛,而且硕士本来也比博士好找),之后跟未婚夫结婚、生子,其乐融融。
哎?我是不是略过了什么?
嘿嘿……我知道你们一定以为A拿硕士走人,是因为老板太push+课题不靠谱所以做了这个决定对吧?
然而真相是——
A是被老板赶走的。
尽管累+不靠谱,A其实还是想换个方向坚持下去的。然而A的老板大概是自恃有能力招到学生(当时该老板刚从一名校跳到X大,所以天下投奔者甚多——因为还不了解A老板为人),因此觉得A不如其他国际学生刻苦(没有干到深夜),智商也不顶尖(很多课拿B和C),加之没有成果(其实主要是老板自己想法不靠谱),于是。。。
留着干嘛?踢了踢了!
A就是这么结束了自己读博生涯的,当然quit后结果在旁人看来非常好。
B是位中国学生,与大多数中国学生不同的是,B的能力实在是比较差。。
首先自理能力差。在新生们纷纷找好室友,找好房子入住,开通水电网,之后专心于学业之时,B还在为家里网络问题一个人背地里抹眼泪,甚至在第一年寒假时候心情沮丧到极点,父母不得不赶过来陪她。
其次是脑子里不知道在想点儿啥,总觉得XX喜欢她,YY也喜欢她,ZZ更是爱她爱得死去活来。她一方面这么认为着,同时各种比较XX、YY、ZZ的优缺点,觉得自己下不了决心接受任何一位(呵呵。。终于明白啥叫自作多情了吧?)另一方面又各种生气,为啥呢?因为今天XX和甲女说话了,明天YY和乙女吃饭时坐在一起了,后天ZZ去看风景了居然没叫她。。
歪!说好的喜欢我呢?!说好的喜欢一个人就该忠贞不二呢?!你们明明喜欢我,为什么跟别的女生吃饭/游玩?经过我同意了吗啊喂?!
于是其他新生都很同情XX、YY、ZZ同学。。因为B会到处跟别人说这三个人多么喜欢她,可是居然和别人说话/吃饭/看风景……
为了我们还能够继续顺畅地讲故事,此处我决定省略一万字。
再次,B同学的科研能力实在是堪忧。
经过无数番精挑细选后,B进了整个系里可以说是工作时间最短,相对来说最不累的组之一。然而,该组有一个特点,就是老板会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课题,于是你们猜到了——
B抓瞎了。
自此B开始胡乱做的模式,一会儿弄一下这个,一会儿做一下那个。不管这个还是那个,它们有个共同点——
不靠谱。
而且这个不靠谱是直接理论上就能推断出来的,也就是说,你做了XXX实验,完全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可是B同学不管,因为她只是想要组会的时候有点儿数据糊弄老板,无所谓是不是真的有进展。
但是呐,她又特别懒,不愿意自己做,于是她找了另一个实验室的同学,美其名曰合作,让人家教(帮)她做。
别人的时间就不是时间啦?人家做了几次后,不愿意再被当免费劳动力白白使用,于是就教了B该怎么做(而且之前都是他们一起做的,所以B全程在看,也参与了一些过程),结果你们猜怎么着?
B仅仅自己上手做了一次,就把仪器弄坏了。
真是坑死人不偿命啊……
这个脑子,想要做科研,真的是有点儿一言难尽呢。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B每次组会都要被骂了……这个……真心不能怪人家老板。
后来B不想读博士了(估计是实在无法忍受读博的强度和对智商的要求),于是申请了另一所(比较野鸡的)学校,读了个CS硕士,后来毕业找了份工作,现在不知道有男朋友了没,会不会又认为某同事暗恋她呢?
C姐们儿,非洲某国家本科毕业后来X大读博,小辫子编得特细致,密密麻麻编成一绺一绺的,贴在头皮上。
(据说黑人哥/姐们儿的这种头发编一次要好几个小时,不过我没观看过)
我恰巧跟这位小C选过同一门课,有时候还坐前后桌,所以我们聊过一些,虽然不多(主要是那时候我还没经过印度人民的口音洗礼,所以非洲姐们儿的口语我听起来实在有困难)。
我记得我当时问过她:“你为什么要来美国读博士呀?”
她说:“我想读博,又想来美国看看,所以就申请过来了。”
顿了一下,她又补充说:“不过……我已经开始感到吃力,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了。。”
当时听这话我就有点儿惊,为什么呢?因为这才是第一年啊,第一年主要就是上课和带TA而已,真正的研究都没开始呢。开胃菜你就消化不了的话,主菜岂不是要翻白眼?
当然我很快也就理解为什么C姐们儿这么痛苦了。
当时课上要求每个人都做个小报告,其他学生都讲得挺好,有条理和逻辑,C姐们儿……(自己填空吧)
所以那个时候我意识到,C姐们儿可能确实挺痛苦的,同一件事情,如果要达到同样的标准,我们付出5分努力,C姐们儿大概要付出10分,最后结果还不如别人。
所以那门课……我和大部分中国学生一样,轻轻松松拿了A,这位姐们儿拿的成绩跟她的代号一样。
所以到第二年,我就听说了她退学的事情,她是直接quit的,都没有试图去拿个硕士。然后她就回非洲了。现在怎样我不知道,但是想来应该不会太差。
(一般能从非洲申请来美国的学生,家境都还不错,所以回去应该也过得很好)
D是位马拉西亚学生,身材娇小,为人热情,一见别人就叽里咕噜地说个不停。
D一开始进了系里一位牛老师组里,后来大概是由于强度太大,无法接受,换到了另一位老师组里,之后可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不知道是被建议换组了还是自己待不下去了,又换到了一位人比较nice,压力也相对小些的组里。
然而D依然没能留住。
据同组学生说,D的水平实在有点儿那啥,思维完全不是做科研的思路,东一锤西一棒,大家都不知道她这么做是为啥,也没看出来她对整个课题的规划安排。
可以看出来,D是非常想把这个博士读下去的,要不然也不会前后换了三个组。。。但是……D水平实在有限,最终还是没能挺下去,在第三年还是第四年的时候,拿了个硕士,回马来西亚了。
E小哥没能坚持读博,据他说,一方面是老板,另一方面主要还是自己。E的老板非常push,人品也堪忧,组里的学生们都怨声载道,E当然也不例外。
例外的是,当其他学生一边抱怨一边还在苦哈哈地做实验写paper的时候,E小哥开始琢磨——
这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然后E小哥就发现,自己其实也没那么想要博士学位嘛!
E想要的,更多的是一种相对轻松自由的生活,能为自己所掌控的生活。但目前的境况,实在与他想要的背道而驰。他不喜欢紧张的氛围,不喜欢过大的压力,也不喜欢头悬梁锥刺股地过分努力。
想来想去,E小哥决定,转CS。
于是E小哥选了几门CS的课程(E所在实验室本来也需要CS的一些知识,所以选这些课是经过老板同意的),之后联系学校的计算机系进行申请,被录取后,跟老板撕了一场,终于在研究生院的帮助下成功转系。
再后来,E小哥找到某大公司的工作,拿到很不错的package,开始了新生活。
F是个美国人,聪明无比,却也奇懒无比,天天在实验室就是聊天打屁,甚至睡觉。偶尔想起来了,做一下实验……
因为实在太懒了,所以几年下来压根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F的老板纠结半天,跟他说你这个实在没法过中期考核啊,你再做一做吧。
于是F继续懒散地混日子,这一混就到第五年了。
F老板人极好,但F实在没做出什么东西,老板也没有办法让他拿博士毕业。后来,F第五年的时候,硕士答辩毕业了。
G妹子跟F十分相像,也是极为聪明,但同时奇懒无比。有一件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两点特性——G在大家公认暴难无比的课程上从头睡到尾,然后考试依然全班第一,近乎满分。
G在实验室也经常睡觉。。。
大概是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又苦又累又不好找工作,G妹子毅然决定转系。于是,G申请了本校统计系硕士,之后在原专业拿了个硕士,转过去了。
统计硕士毕业后,G顺利找到工作,此后跳槽、升职、加薪……小日子过得挺舒适。
还有很多很多例子,如果详细写的话我得开连载了。所以下面几个例子我就一句话说说吧。
H是同胞,进组后发现老板是个极品,组里都是9年才能毕业,于是第二年果断转系(似乎是统计)。
I是从非洲过来的,在博士读到第二年时被诊断出癌症,她一度想坚持下去,然而终究抵御不了身体的变化和压力,只好退学,求医治疗。
J是个美国人,很聪明,做科研也十分努力,然而最终忍受不了老板的压迫和课题的不靠谱,主动拿硕士走人了,之后顺利找到工作,结婚生子。
K是香港人,有绿卡,老板极为变态苛刻,K意识到老板满嘴谎话就是为了把学生留下来当苦力压榨时,果断准备走人。老板不放,不给硕士学位(已经三年多了),在系里抗争后,老板终于不情不愿地给了K一个硕士,之后K找到工作,开始新生活。
L是印度人,工作十分勤勉,人也相对比较老实。然而L的老板不喜欢这种埋头苦干的老实人,反而对组会上滔滔不绝,暗地里挑数据甚至造假的学生青睐有加。在这种情况下,L被老板踢了,最后回了印度。
M也是印度人,然而与L不同的是,M非常善于言辞,他不怎么真正做实验,也不懂其中的原理,却能滔滔不绝地展示自己的知识,不懂行的人,往往被说得一愣一愣的,心生赞叹。但是,M的老板偏偏不吃这一套,很快下令让M走人,并且不准他转组换学校,必须回印度。M挣扎一番后,由于老板大力阻挠,最终没能留在美国,只能选择回印度。
还有很多很多事例……

把这些例子概括起来,读博期间quit无非是几种原因:
1)能力不行,被迫quit——这算是被读博的各种考核筛下去的自然选择吧;
2)老板有问题,看不到前景,决定另谋出路;
3)认为读博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适合的,于是决定放弃这一选项,去寻找另外属于自己的道路;
4)出于各种原因不合老板的意,被迫退出;
5)客观原因,比如生病。。。
而留下来最终坚持到博士毕业的,也分好几类:
1)真正热爱科研又有能力的人(极少极少极少极少),遇到好导师自不必说,也有遇到渣老板的,但因为想坚持心中对科研的追求,所以想各种办法(比如换导师,去别的组做实验等等)做研究,发成果,最后拿到博士学位;
2)对科研没那么热爱,但能力够,老板又比较decent,因此读博压力没有太大,顺理成章地拿学位毕业;
3)能力够,但对科研没有多大兴趣,想要转系/quit,但舍不得放弃已经投入进去的几年时光,因此咬牙坚持下去,拿到博士学位的人;
4)能力不够,但老板非常仁慈,划水拿到博士学位的人;
5)能力不够,但非要拿博士学位,先先后后被好几个老板踢走又换组,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跟自己脾性还算match的老板组里蹲下来,之后磨到博士学位;
6)投机取巧,靠挑数据(变相造假)来逢迎老板,之后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毕业。这样的学生,往往嘴上非常能吹,他们投机取巧的行为被发现后,尽管老板被打脸打得不行,学生却没有什么实际损害(老板始终不愿意相信学生在主观造假),之后还都去了不错的地方博后/工作。(嗯,这世界有时候就是很不公平,不过,姑且让我们相信,他们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吧。)
看了这么多实例,相信大家也发现一点,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博。很多人只是随大流去追求一个学位,而忽视了自己对科研并不热爱,能力也一般般的事实。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面子、舍不得沉没成本等等硬是坚持把博士读下去,痛苦是必然的。反倒是那些想明白了quit了的同学里,很多结局都不错。
所以,认识自我很重要,一个人再怎么努力,如果目标设置不当,那么等同于南辕北辙,只会越来越痛苦。所谓人挪活树挪死,有时候放弃,或者改变,并不是一件坏事。评估好自己,衡量好情况,做好选择,之后再努力,比盲目地跟风随大流,懵懵懂懂地做自己并不擅长/喜欢的事,要好得多。
最后我澄清一下啊,你们看到大部分转系的都去了CS/统计,这绝对不是我安利CS大法,而是事实就是这样。这个也很好理解嘛,这两个专业目前很好就业,所以当没有明确自己兴趣的情况下,大家多数都会去前景看上去比较好的专业嘛,你说对不?
好了,我们下一弹再见!

现在公众号不加星标可太难找了!快进入公众号把我设成星标吧!


看完了顺手戳一下左下角的小手指点个赞呗!没事儿记得分享转发下哦!
本公众号文章欢迎转发,转载的话请联系我,谢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文章
生死线上的奔跑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葫芦岛上糊涂事儿
歧视,无处不在
关于套磁你所不知道的二三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