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今天这篇是一位叫大伟的粉丝朋友投稿给我的。大伟同学本科在美国留学,一边留学一边创业,因此对这一过程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这一点其实挺有意思,每个人因为自身经历不同,眼中所看到的,心中所思考的,侧重点自然会有所不同。我先不多评价,你们自己看吧,文末我自会抒发自己的感慨。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时光匆匆,有的时候变化快的甚至让我们没有时间来思索我们经历了什么 就像双城记里所说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差的时代 这个时代充满了智慧,这个时代充满了愚蠢 如果时光返回09年,历史课上的我还在教室的窗台旁看着天空 历史课上,所讲的故事好像都离我们那么遥远,无法触碰 殊不知,其实我们正在书写着历史 |
2009年的我,还是个学生,每周只有50块钱生活费,所仰望的老师,所仰望的学长,都觉得如果能在高中保送交大,将来毕业后能月薪有7000-8000,那是多大的荣耀。 那一年,中国的GDP总量还没有超过日本;那一年,总是听着大人们在讲今年好多企业都不行了,股票也跌了很多。但作为一个一心只想考上重点高中的人,这些事情好像都与我无关。有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两篇点评时政的文章,自己便也学着网上的文章,骂两句政府,似乎这就是所谓的跟随大流。 2010年,光阴如梭,我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我拿到了全国信息竞赛一等奖。我去了美国,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下,本科毕业就背包回国,经历了很多,感受了很多,回头看来,真正一路陪我走完的已没有什么人。 你要我评价这十年,我曾经真的想过,可以写一本小说记录这十年曾经发生过的事,但当我坐在书桌前,细细地想来,其实真正打开这十年如梦光景的,大概就是09年的四万亿政策了。 当年中央开启了四万亿政策,更是撬动了地方三十万亿的基建。当金钱上升的速度,超过了我们的学识,超过了我们的认知,自然而然地我们就无法控制金钱和物欲所带来的一切负反馈。就像天龙八部里面,扫地僧所说的,武功练多了,就要看看佛法,不然便无法控制心魔,必定走火入魔。 现在想想,查老先生书中所写的事情,只有我们经历了,看起来才是那么正确。 |
以前我喜欢谈形势,喜欢谈企业,喜欢谈政治,现在我更喜欢谈人。就像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原理里面所说的,所有宏观的经济, 都是由一个个微小的个体在生活中所涉及的经济行为组成的。所以相比起长篇大论地谈论形式,我选择谈我身边的人。 我身边的群体就是留学生。二十多年前,中国也曾兴起留学潮,只不过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并不是因为对国内形式的不确定而前往美国,而是由这一轮中国货币超发,民众财富激增所引发的。 我想很多时候,人真的会很天真,会把所有的事物寄托在未知的事情上,而给予自己希望。这像极了,09年后,财富迅速增长的留学生家长群体。因为穷过,苦过,累过,知道金钱的价值,总是认为贵的就是好东西。不管是为了炫耀,为了攀比,还是为了把自己只能考上三本的儿子,送进比清华北大排名更高的世界名校里,总之我也赶上了这一轮出国的浪潮。 我身边几乎所有的初高中同学都出国了,所以我对留学生这个圈子还是有比较多了解的。但其实国内的学生,在没有出国之前,总是对美国有无限多的遐想。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想只要没有经历过留学生活,都不能给出贴近实际的评价。甚至我写的事情,可能也只是管中窥豹。 记得我初去美国,给我带来印象最深的就是,突然一下子,我自己有钱了。因为在高中的时候,由于住校的因素,我的生活费从50块一个礼拜涨到了200块一个礼拜,就已经觉得很多了。而到了美国,我爸突然给了我6000美元一学期的生活费,对于那时候的我,简直是一笔巨款,多到让我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而到了后来,习惯了这种消费,反而觉得,美国一学期1-2万刀的生活费,也并不是很多。 在我大二的时候,我也买了人生中第一辆奔驰ML350,我记得那时候花了接近7万刀,拿到车的时候感觉特别兴奋,自己也算是能开上豪车的人了。但是后来香槟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车子也变得越来越好,兰博基尼,法拉利就在我的车旁边停着。 |
可能是我性格随和,为人没有什么脾气,我在每个圈子里都有那么几个朋友。我见过经常换女朋友的富二代,也见过每天在图书馆呆到深夜的人。在学校的时候,好像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不平凡,都希望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做到极致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但我大二开始创业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很慌,因为在上海,几乎所有我当年崇拜的交大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除非去做码农,否则每个月能到手一万块真的是很高的工资了,所以我再次回美国的时候,我心里很害怕,好像预感到了什么,于是更加努力地想创业想证明自己好像并不差。 四年一下就过去了,因为我创业的缘故,我是我们这届第一个背上书包回国自己瞎倒腾的人。好像时代都是有轮回的,我的朋友圈这一年,充斥了很多讲留学生回国悲剧的文章,所有人都不关注大学生创业融资千万了,而把目光都聚焦在了消费降级,好像这个时代更喜欢悲剧。 其实所有人都是那么善忘,几年前O2O,P2P,大学生创业火遍整个朋友圈,那一时间,好像所有人都能瞬间财富自由,到了今年如果真的历史有录像,那么这真的很滑稽。 |
这一年,我开始听说,有很多学弟学妹在美国,一上来就骗了家里的钱,在美国买了法拉利,而自己爸妈只是工薪阶层,这样的消费都不知道能不能顺利毕业。好像只要能取得眼下一刻的辉煌,以后的一切都不在乎了。还听说过,留学生造假成绩单,被美国大学退学,也听说过女生找到富二代,后来被甩,无法接受心里的落差,回来后天天斥责父母。 随着留学生的消费逐渐增高,但是中国的实体经济环境不断恶化,这样的事情好像都会成为常态。在自己无法掌控的金钱增长下,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恰恰是这样,我们丢失了我们作为大学生应该去学习的,应该去保持的谦逊心态。前几天长辈还在讲,他们大学毕业后,都是给领导擦桌子倒水,而现在的90后,不想着毕业之后成为CEO迎娶白富美似乎已经是勤劳踏实肯干的人。这或许真的是讽刺,这一幕像极了1920年代的美国小说—— The Lost Generation. |
不仅仅是留学生,社会大众也都笼罩着这种氛围。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口号的激励下,在多种新金融创新的刺激下,所有人都在朝着末日狂奔。似乎只要有钱,我什么都敢干,什么都敢说。 我认真看过很多企业的名单,我发现,在09年后,似乎真的没有诞生什么新的好的,值得我们去看一看的巨头企业。阿里,京东,腾讯,就算是小米,大疆,所积淀的文化氛围其实都在09年之前。而看看09年之后,被这一轮资本狂潮孵化的企业,滴滴,共享单车,以及亏损得一塌糊涂的线上教育,哪一个不都是想冲着上市,然后套现完就留下财务作假的大洞。 今天在看无问西东,瞬间感觉到了我们自身的渺小。我们在那一代卓越的人面前,真的是丢失的一代,我们不再有使命感,我们也似乎都希望成功是今天做了,明天就能到来的事情。金钱可以说是你的,也可以不再是你的。 有时,我在深夜的时候会害怕,光是这一轮P2P所带来的坏账额度就已经超过美国次贷危机时所带来的额度。1929,2019,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真的会是一个大轮回。但是这一代的我们,真的没有经历过什么,我不知道未来的我们何去何从。 |
【氢氰酸说】 看完大伟的文章,我挺感慨的。我倒不是要回答他文中所提出的问题,这一代究竟何去何从,而只是单纯感慨一下,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读到留学生生活的时候,我很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大伟所看到的留学生活,和我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大伟是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的,也就是说,在美国读的本科,于是他看到了留学生们(也是我们经常说的“小留”)攀比、奢华的生活,越往后,这种生活越走向极致,于是出现了无论家境如何,都要攀比,都要过着名牌豪车的生活,在金钱中迷失自己,这几乎是一种必然。 那我看到的,又是什么生活呢?我本科毕业后,自己申请出国留学,全程DIY,最后拿到了专业TOP20的学校全奖。当时,我身边的人也都是这样,如果拿不到全奖,大部分人根本不会去读,因为学费加生活费实在是太高昂了。 所以,即便到了美国,除了家里一开始给的3000美金之外,我就再也没有问父母要过钱。我很清楚地记得,博士一年级的时候,我天天中午吃麦当劳的spicy chicken,因为那个汉堡最便宜,只要一块钱。为了省钱,我甚至连薯条和饮料都不点,只喝免费的水。 当时其他同学也都是这样,大家省吃俭用地攒着自己的奖学金,手头有一点钱之后,就问同学借一些,买辆车(我们学校在大农村,没有车特别不方便)。当时我们买车,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买新车,都是挑三四千,四五千的二手车。要说家里完全负担不起两万块钱的新车,倒也不是,但是大家那时好像就是一种习惯,觉得都是研究生阶段,应该自食其力,不应该再问家人要钱了。 所以我们都是自己研究二手车怎么样,该如何看,然后互相帮忙看车买车,研究如何过户,如何交易等等。从来没想过攀比,也没什么好攀比的。周末了,大家聚在一起,一起做饭,一起打牌,其乐融融。我们这样的生活,跟大伟和他的同学们,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而我们的下一级,买的二手车大概在一万左右,再下一级,基本上就直接买新车了。我决无任何比较孰对孰错的意思——事实上也没有对错,经济改善物质条件完全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起点,没有必要还去刻意追求吃糠睡炕的日子。我只是想感慨一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手中的财富逐渐增多,所过的生活可以如此大相径庭。 我们这一届和我们的下一届,下下一届,就已经有了明显分别,而即便是我们下下一届,跟大伟和他的朋友们,依然有极大差别。这个差别,一方面是物质层面,大家的家境本身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周围环境的带动,同龄人之间的压力;而还有一点,则是精神层面上的问题。 其一,研究生本来就比本科生的思想更为成熟一些,开始学会思考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也开始明白表面上物质的奢华并不能说明什么;其二,我和周围的朋友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申请到全奖来美国读博的,这种经过自己努力所争取到的机会和财富,自然万分珍惜。 纯粹感慨一下,也许会对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有所启发,人应该去支配金钱,利用金钱,而不是沦为金钱的奴隶——如果眼中只有钱,所有的目标都是赚钱的话,其实已经是被金钱支配了。 第二,关于随波逐流的问题。其实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人生的意义的文章:写在2017年末: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意义,探讨过这个问题。我在里面说到,其实我们很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不是我们自己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教育、熏陶等外在的力量所赋予我们的。小时候,我们懵懵懂懂,被告知老师和家长说的就是对的,要听话,所以我们全盘接受。但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那么就应该把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思想,真正变成自己的。 然而,恰恰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只是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要怎么做(竞争、攀比意识),所以才会出现整个社会对于金钱、财富的狂热追求,而忽略了自己的本心。当一个时代相对沉静,鼓励思考时,随波逐流的现象就不会那么明显,也会有更多有价值、有底蕴的东西出现;反之,当一个时代比较浮躁,大家都陷入对表层东西(金钱、荣誉、地位)的追求时,那么绝大部分人会在浪潮中迷失自己。 但是我也对大伟说,会思考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有自己的思想,不会思考的人,在哪里都是随波逐流的。能意识到自己的迷失,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你羡慕上一个时代,却不知道你自己也许正在被羡慕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感叹时代的不公,而是在浪潮中定住心神。 精神的世界是无比广阔的,探索它,就像得到了定海神针,表面上可小如绣花针,但一旦运作起来,却能在狂涌的浪潮,稳稳地持住自己。这就是思考的力量,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这就是自我的力量。 我思故我在,每一段时间后,经过新的思考的理解,我都会对这句话有着新的理解。我也希望,自己努力在物质层面有所建树时,能够不忘本心,始终记住自己对这个世界本原探索的渴望,对万物之理追求的不懈。 生命不息,思考不怠。 好了,我们下次再见。 |
看完了顺手戳一下好看呗!没事儿记得分享转发下哦!
本公众号文章欢迎转发,转载的话请联系我
往期文章
同济大学硕士生的自杀再次敲响警钟:研究生制度到底要不要改?怎么改?
当我们说“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时候……
知己知彼,才能不立危墙之下
基因编辑:疯狂的科学家,泯灭的人性,未卜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