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坐爱枫林晚”惹怒家长,并建议从教科书中删除,理由有点污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正在使用的各级学历的教育教材多达19万种,其中基础教育类的教材接近一万种,职业教育类的教材近8万种,高等教育类的教材近10万种。
单从数量上来看,这些教材已经令人眼花缭乱,如果要深入研究教材上的内容的,那更是令人应接不暇。
在这些教材中,最让普通民众重视的自然要数基础类的教材,毕竟基础教材涉及到了孩子的启蒙与未来。

说白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绝大多数身为父母的成年人所过的就是孩子,孩子能受到什么样的教育,能学到什么样的教材,自然备受关注。
对于孩子来说,教材是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关键性读物,不仅能让他们学到知识,更能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甚至还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影响。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一些教材脱离了原有的轨道,甚至有些教材还成了“教坏”孩子的罪魁祸首,成了名副其实的“毒教材”。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毒教材”事件,现在想起来依然令人心有余悸,真的很难想象,那些三观不正,价值观扭曲的图片会出现在孩子的教材之中。

现在虽然已经处理了相关责任人,但也给家长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即教材的内容需要群众监督,必须把好这一关,孩子未来的天空才是蔚蓝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毒教材的影响太大,让一些家长开始杯弓蛇影,甚至觉得有些古诗都有了言外之意。
比如说“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就惹怒了家长,并建议将这首故事从教科书中删除,至于说理由有点污。
杜牧《山行》
唐朝是诗人争奇斗艳的盛世,如果身在其中,而不能张口成诗,那绝对不敢自称为文化人,在众多诗人的合力助推下,大唐才能绽放出无比璀璨的光芒。
在这些诗人中,大小李杜绝对是知名度最高的四个人,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

他们四人的人生迥然有异,他们的诗作也各有特色,但如果要论性格刚直的程度,杜牧则更加令人叹服。
杜牧的诗作明丽隽永,尤其他的绝句更让后人喜爱,而《山行》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句诗的意思是,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延伸到山巅,在白云升起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下马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景色,被秋霜打过的红叶上鲜艳的红色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日山行所见到的景色,展现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利用山路、人家、白云、红叶,勾勒出了令人流连忘返的秋色美景。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巧妙,在萧瑟的秋风中,摄取了绚丽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
这首诗在后世诗作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不少名家都被杜牧的诗词功底折服,正如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所评论的那般:
读此可见诗人高怀逸志,霜叶胜花,常人所不易道出者,一经诗人道出,便留诵千口矣。
古诗争议
《山行》这首诗,确实很美,而且在背诵的时候难度也不高,所以它才得以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教材之中。
朦胧记得,当时上学时,老师在讲到这首诗的时候,还比较欣喜,毕竟这首诗背诵起来并不难,读过几遍之后,便已经了然于胸。

只不过那时候第一句古诗中的最后一个字还读“xia”,而不是学生们所学的现在的”xie”,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当时的语文老师教错了,还是现在的教材发生了变化?
讲句实在话,我个人觉得读“xia”,更加朗朗上口,毕竟全诗的韵脚就在“a”上。
此外,这首诗的第二句也有争议,想必一些小伙伴所学的并不是“白云深处有人家”,而是“白云生处有人家”。
究竟是“深”,还是“生”?
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版本,这两个字都能在历史文献中找到支撑的依据,但是若论意境,这两个字,也不分伯仲,无论是“深”,还是“生”,都能突出白云的远。

而在很多名家看来,“生”字则更胜一筹,他们认为白云从山岭中生出,即可见山之高,又能表现云之淡,白云之上,云外有山,更加妙不可言。
至于说杜牧所写的是哪个字,已经无法确定了。
相比较前两句的争议,第三句中的“坐爱”,更是让一些家长们无法接受。
家长歪解
“停车坐爱枫林晚”本身并没有什么污的含义,当然这里面的“坐”也不是动词“坐下”的意思,而是介词,表达的“因为”的意思。
虽然这种用法很不常见,但在古籍中也有这样表述的例子,比如说乐府诗集中的名篇《陌上桑》中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意思就是说,农民归来的时候都相互埋怨而不劳作,是因为他们都只顾欣赏罗敷的美貌罢了。
所以杜牧的这句诗的本意是说,他之所以停下马,是因为爱上了这晚秋的枫林。
可是一些家长们却不这样理解,他们觉得“坐”与“爱”相连,实在是太污了,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夫妻之间的情事。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对孩子们产生不必要的联想,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提议将其从教科书中删除。
这样的理由,虽然听起来并没有什么好反驳的,毕竟也是为了孩子着想,但是仔细想想因为家长的歪解而在教材中删掉一篇唯美的秋日佳作似乎有点因小失大的意味。
毕竟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并不知道“坐爱”这两个字背后的联想,而我们小的时候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似乎也没有想到什么不可描述的画面。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才给这首诗带上了有颜色的偏见。
当然,也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都很早熟,并不像以前的孩子那般“单纯”,或许他们早已经知晓了这两个字背后的联想。

但是,如果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听到或者接触到这两个字,他们又怎么会知晓。
环境会影响一个人,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如果日常生活中,孩子处在一个污浊的环境中,即便删掉了这首古诗,又能如何呢?
当我们害怕孩子会受影响的时候,一定要先环顾一下自己给孩子营造了什么样的环境,这才是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
作者简介:
这里是飞鱼,一名资深文史爱好者,想和您一起探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吧,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