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被鲁迅骂了10多年为何不还口?胡适晚年坦白:鲁迅是我们的人



下面是韩三锤,一名文史作家,他的历史文章也极为风趣有料,点击下方卡片关注一起学习历史知识,增长智慧吧。
古语有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生活在世上的人,都会有缺点,区别在于究竟是缺点大,还是优点更为突出,而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自然也要客观,不能一味地褒扬和批评。
在很多时候,当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也会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而对于胡适来说,鲁迅对他就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

鲁迅和胡适是同一时代的人物,在文学上,他们都是泰斗级别的大佬,而在摒弃旧文化追逐新文化的道路上,又同样是吹奏冲锋号角的先锋。
在早年鲁迅和胡适曾经并肩战斗过,鲁迅对胡适的评价非常高,他是这么说的:
《新青年》时期,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我佩服陈胡。
可是后来两人却渐走渐远,甚至在很多事情上,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胡适在鲁迅心中的形象几乎是陡然坍塌。
鲁迅是个不会控制愤怒情绪的人物,既然惹到了他,那就得承受无边的怒火,所以他对胡适动辄便是猛烈地抨击,以至于整整骂了十多年。

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便是鲁迅的这条评价,他说:
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但是,从中国小百姓方面说来,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
这话表面上虽然不带任何脏字,确实将胡适里里外外骂了透,即便是他的灵魂都没有放过,就差明说他是卖国贼了。
对于一般人来说,别人骂自己,这是不能忍的事情,胡适笔下的功夫也不是花拳绣腿,可让人疑惑的是,他却始终没有还口。

直到胡适晚年,他才对这件事进行了一次不算是回答的回答,他坦白说:鲁迅是我们的人。
并肩作战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就此萌发。
这场运动声势浩大,几乎席卷了整个文化界,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青年》创办之初,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则是主要撰稿人,后来搬到北京之后,吸引了一大批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鲁迅、胡适等人也加入新青年,成为了主要的撰稿人。
鲁迅和胡适两人在这时期是并肩作战的勇士,他们一路披荆斩棘,畅想着将新文化的风送到每一个角落。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之后,彻底征服了鲁迅,他对胡适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十分佩服他对文学革命的气魄和见识。
胡适对鲁迅也是同样的情感,两人时常一起讨论问题,商定稿件,关系十分亲密。

1921年,胡适在作《西游记序》,但他一直无法确定原作者究竟是不是吴承恩,为了帮他考证,鲁迅处处留心关于《西游记》的资料,一旦发现便会立即寄给胡适。
而在鲁迅创作《中国小说史略》时,也多次征求胡适的意见。
在这一时期,胡适对鲁迅也是推崇备至,尤其是他所写的白话文小说,更是得到了胡适的大力赞扬,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胡适直言:
成绩最大的却是一位托名“鲁迅”的,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

在为新文化奋斗的路上,鲁迅是功臣,胡适也是功臣,只是遗憾的是,他们两人的友谊,并没能长久维持。
关系破裂
鲁迅和胡适的关系破裂是在民国十三年,也就是1924年,此时两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对时局的看法也开始有了分歧。
当时胡适主张青年学生要埋头读书,少参与政治,他极力宣扬“好政府”主义,甚至还成为了国民政府蒋介石推崇有加的人物。
胡适的主张明显开始与新思想背道而驰,毕竟胡适的这种主张似乎在极力为国民政府叫好,可偏偏国民政府代表不了广大民众。

当然,最让鲁迅不能接受的是胡适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
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战的呼声则愈来愈高,可是胡适却反对抗战,以至于还组织起了“对日让步研究会”。
当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建立起伪满洲国后,胡适虽然对此也表示反对,但他又认为,东北军撤退、满洲实行自治,“看不出有什么可反对的”。
胡适要让步,广大爱国民众却觉得事关民族存亡,绝不能退步分毫,于是便在全国各地组织起抗日组织,甚至发动事变来抗议蒋介石等人的妥协政策,其中最为著名的自然要属西安事变。

可胡适对这次事件持有的是批评和反对的立场,后来他甚至还反对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坚决抗战的主张,竭力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正政策叫好。
很显然,此时的胡适已经成为了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作为民族脊梁的鲁迅,自然对他的媚骨表示厌恶,所以每次有机会,鲁迅都要骂一骂胡适,以至于十余年都未曾停息。
人生迥异
在政治层面,胡适确实选错了路。
国难当头,民族危机,这些都是先进知识分子不能不考虑的事情,可是胡适却一味拥护蒋介石,将人民大众的利益弃之不顾,他被鲁迅骂,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当时不止鲁迅一个人在骂胡适,很多文人都在骂。

章太炎说:
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
钱穆说:
胡适是个社会名流式的人物,骨子里不是个读书人,至少不是纯正的读书人。
毛主席说:
卖国有理的文化,都叫买办文化,或帝国主义文化,汉奸文化,买办文人胡适,汉奸文人周作人之流,就是推行买办文化的代表人物。
由此可见,胡适挨骂并不是一种偶然,也不是鲁迅故意要找他难堪,而是他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至于说胡适没有反击鲁迅,这并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说胡适是心胸宽广,是因为他根本反击不过来,他反击了一个鲁迅,那么接下来就会出现无数个“鲁迅”,他又怎么能应付的过来?
所以,装作看不见,听不见,对他而言,是成本最小的处理方式,或许胡适也没想到,鲁迅会骂他那么久吧。

至于说,胡适晚年说鲁迅是他们的人,很显然,这是胡适在为自己找台阶下,是为了借助鲁迅的名义来进行自我抬高和忏悔。
鲁迅自始至终都不是胡适口中“我们的人”,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努力唤醒沉睡的国人,而不是想着让他们服从一个代表不了人民的政府。
后来,跟随蒋介石去往台湾的胡适,也意识到了自己选了一个错误的路,甚至还多次进行公开忏悔,清算自己过去的旧思想。
只是为时已晚矣,他终究成不了鲁迅……
作者简介:
这里是飞鱼,一名资深文史爱好者,想和您一起探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吧,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