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到泰国,再到纽约、阿姆斯特丹、上海……两百年来,杜莎夫人开创的蜡像事业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每一分馆都被列入游人必去目录。不久前,又一家崭新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敲定在北京前门大街南段的城市生活主题区落户,到时会有哪些名人蜡像现身,又将成为新闻热点。那么,杜莎夫人是谁?她是如何把医学用的蜡像变成闻名世界的艺术的?杜莎夫人又有着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呢?
杜莎夫人蜡像
蜡像艺术与一般的雕塑相比,仿真感更强。在我国,早在2500年前就有石蜡铸造工艺出现,而现代蜡像技术则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传入中国。当时,以假乱真的人体蜡像展览在欧洲早已十分常见,其中以杜莎夫人蜡像馆最为著名。遍布世界各地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囊括了诸多名人,比尔·盖茨、克林顿、爱因斯坦、李嘉诚、张艺谋、姚明和刘德华等等,他们的神态、表情、头发都制作得异常逼真,有的甚至可以摸到心跳,悄声与你对话。那么,缔造这一蜡像艺术世界的杜莎夫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761年12月,杜莎夫人出生,当时的名字是安娜·玛丽·格劳舒兹。1767年,在父亲阵亡于法国普鲁士战役之后两个月后,她随母亲的雇主前往巴黎,并在擅长蜡塑的医学家及物理学家菲利浦·科特斯家做女管家。科特斯一直用蜡像进行人体医学研究,自己也是制作蜡像的高手。
早在古巴比伦时代,人们就掌握了制作蜡像的技术,17世纪时,由于现代医学还无法长时间保存尸体,一些医学学生和医生开始借助蜡像完成对人体构造的研究。到了18世纪,制作人体解剖蜡像模型的风潮逐渐在欧洲蔓延开来,出现了许多解剖雕塑家。当时的这些蜡像作品着重刻画人体内部器官,看起来十分恐怖,谈不上什么美感。
然而很有经济头脑的科特斯医生发现,制作蜡像仅仅应用于医学无法创造更多经济价值,而这种仿真度极高的人体模型在当时的上层社会却很有市场。一些贵族和有钱商人出手阔绰,乐于制作以自己为模板的蜡像永久保存,因为它比画像更真实立体。这种需求使蜡像迅速从一种医学工具转变为一种艺术创作。
科特斯医生接到的第一笔大订单是为路易十五国王和王妃做一组小型蜡像。1776年,科特斯还在巴黎凡尔赛宫展出了以皇家大型宫廷舞会为模板的各色蜡像,这些蜡像不仅与真人极为相像,场景的布置也开当时之先河。
科特斯在自己的创作室里收集了各式各样的死者遗物,这些东西和他制作好的蜡像摆在一起供各种来访者参观,法国贵族、革命党人、商人绅士……年幼的玛丽就跟在人群后面察言观色,学习接待各色人等。
不久,玛丽开始跟科特斯学习制作蜡像,成为科特斯的助手。1778年,17岁的玛丽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复杂的蜡像制品。她的独立制作的第一尊蜡像是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后来又陆续为其他名人制作蜡像,包括卢梭、本杰明·富兰克林等。那时还没有现在先进的照相技术,玛丽只能靠一双手为塑造对象画无数张各个角度的画像。有些蜡像无法把真人请到现场,只能根据搜集到的图片制作,难度更大。
当时,科特斯蜡像沙龙已声名远播,无数路过巴黎的法国名流都会把这里作为拜访的一处景点,包括国王路易十六的妹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只比玛丽小三岁,她十分喜欢这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她邀请玛丽到她的宅邸做自己的艺术教师。年轻的玛丽就此搬进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成为国王妹妹的闺中密友,也因此结识了不少法国的上层贵族。
杜莎夫人画像
1789年,玛丽回到科特斯医生家里,这一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愤怒的人群举着被路易十六处决的大臣的头颅敲开了科特斯医生家的大门,他们要求科特斯为这位大臣制作蜡像以永久保留。此时科特斯早已躲到了国外,家里只有玛丽和母亲,这个二十几岁的姑娘没有选择躲避,而是打开门,取出制作蜡像的工具,在楼梯上坐下,把这颗带血的头颅放在裙子上,开始工作。玛丽的这种淡定和坚强是她日后事业成功的关键。
1793年,革命党人罗伯斯庇尔当权,此后法国进入历史上著名的恐怖时期,平均每天有26人被送上断头台。革命党和玛丽达成协议,每砍一枚重要人物的头颅都要制作成蜡像面具,供其带到各处宣传大革命。
也从此时起,年轻的玛丽开始了她最初的蜡像事业,起点正是断头台下那些滴血的头颅。为了在人头腐烂前做好蜡像雏形,每天晚上,她举着灯在血淋淋的刑场行走,寻找那些被处决的贵族们的头颅,带回家为他们制作蜡像面具,这些人很多生前都是她的好友,她必须带着巨大的悲伤完成这项工作。
因为与贵族的不寻常关系,不久玛丽也被人告发,与母亲一起被投入大牢,迎接她的同样是冰冷的断头台,刽子手甚至提前剪掉了她的长发。最终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和科特斯医生的四处游说,母女俩被救出。
1794年,科特斯去世,他把自己的所有财产和蜡像都留给了助手玛丽,因而很多传言认为科特斯其实就是玛丽的父亲,但这从玛丽出生的时间上来推算是不可能的。
33岁的玛丽受到巨大的打击,科特斯留下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债务,她无力独自面对这一切,很快草草地将自己嫁给了26岁的弗朗科斯·杜莎,成为杜莎夫人。
婚后的生活不像杜莎夫人想象的那么轻松,丈夫在房地产投机生意中输掉了所有积蓄,蜡像馆也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杜莎夫人接受了科特斯医生一位朋友的建议,带着全部的蜡像到英国寻求挣钱的机会。她没有想到,因为旷日持久的英法战争,她再没机会回到法国,也无缘再见到丈夫。
杜莎夫人画像
杜莎夫人带着四岁的大儿子来到伦敦碰运气,几辆马车上装满了法国大革命风云人物的蜡像。在科特斯医生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杜莎夫人在伦敦举办了蜡像展,为英国人展示了法国那个血腥澎湃的大时代,大受好评。由于收益颇丰,科特斯医生的朋友也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开始拒绝帮助杜莎夫人继续展览。倔强的杜莎夫人不打算妥协,她决定组建一支“蜡像大篷车”在英国巡展。
从苏格兰到爱尔兰,杜莎夫人的蜡像马车队穿越了整个英国。每到一个地方前,她会事先预订大厅的使用面积和时间,并在当地的报纸上大规模做广告,到达后便四处张贴传单。从打包装箱,到卸货布展她都亲力亲为,自己坐在每个展厅门口负责收门票。
为了在英国站稳脚跟,杜莎夫人又开始制作英国王室名人蜡像及当地名人蜡像,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这也是如今世界各地杜莎夫人蜡像馆的营销策略之一。
杜莎夫人蜡像展有一个密室,里面需要单独购买门票,陈列的是历史上恶贯满盈的罪犯,这就是如今著名的伦敦蜡像馆恐怖屋的前身。恐怖屋包括法国大革命的牺牲者们和新制的各种杀手和罪犯的形象,后来又陆续添加了其他名人的蜡像,包括霍雷肖·纳尔逊、华特史考特爵士,还有一部分由杜莎夫人亲手制作的蜡像仍然在展览。
几年后,杜莎夫人又得到了小儿子的抚养权。就这样,杜莎夫人带着两个儿子和蜡像展周游英伦三岛33年,1835年定居伦敦贝克街。这时,已经74岁的杜莎夫人再也无法承受旅途的劳顿,于是世界第一家固定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在这里正式诞生。
英国王室成员蜡像
1884年,蜡像馆迁到现在马里波恩路的馆址。这是一栋白色的三层建筑,加上地下室共有四层展厅,展厅内灯光不算明亮,每一尊蜡像身后都布置了相应背景,便于游人拍照。在这里,你可以靠近平日遥不可及的大明星,可以和只在电视里出现的政客四目相对,甚至可以抚摸这些时刻微笑、态度谦和的各国名流。没有过多绚丽的装饰,展厅设置也不花太多心思,打的就是名人效应,这也是当年杜莎夫人最成功的营销策略。
或许是在英国展览的日子,让杜莎夫人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处在世界大变革之中,新闻既传播不便也不易保留。于是她让自己的蜡像展成为了流动的报纸,很多头版头条中出现过的大人物,都成了馆中价值连城的蜡像,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都在她手中栩栩如生。至今伦敦的总馆中还保留着当年以写实手法制作的政治风云人物、皇室成员、被迫制作的死亡面具以及砍下玛丽女王头颅的断头台。游客们在此还可以看到也许是史上最早的电动模型:绰号为睡美人的路易十五的情妇安详地躺在床上,机械装置让她呼吸均匀,胸脯有节奏地起伏,仿佛呼之欲起。
“当游客进入伦敦贝克街的一个富丽的大堂,会发现这里坐着一个上了年纪的妇人,她安静地坐在那里的时候,你甚至会把她当作一座蜡像。这就是杜莎夫人,一个把自己当作展品的人。”这是1842年英国一本导游书对杜莎夫人的描述。当年,81岁的杜莎夫人制作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尊蜡像——她自己。1850年,杜莎夫人去世,大儿子继承了她一手开创的蜡像事业。
杜莎夫人蜡像
1925年的一次大火烧毁了伦敦馆的很多蜡像,但模具都得以幸存,很多蜡制品得以重制。1940年,蜡像馆在伦敦大轰炸中被彻底炸毁,工作人员拼命抢救出极少数蜡像,其中包括希特勒蜡像。我们今天看到的伦敦馆,是战后重建的模样。
整个伦敦馆由3层楼及地下室组成,分4个展览层。一楼是1966年新开设的展览厅。二楼大厅展有当代世界各国政治人物、近代英国君主和王室成员。三楼有“戏剧场面”、“温室”和“英雄”3个展览项。顶楼是蜡像制作室。杜莎夫人在1842年为自己制作的蜡像现在被放置在蜡像馆的入口处。这里依然是世界各地游客来伦敦时通常会去的地方,仅门票收入一年就达4亿元人民币。
杜莎夫人蜡像馆至今已发展成为目前欧洲排名第一的休闲娱乐集团——英国杜莎集团,其经营策略很多都脱胎于几个世纪前的营销高手杜莎夫人。
蜡像馆在全世界的分馆无一例外都选在了当地最繁华的街区或者旅游景点,这与一百多年前杜莎夫人蜡像大篷车每一处展览地点的选择一脉相承。如纽约分馆设在时代广场的核心区域,香港分馆设在可以俯瞰全香港的太平山顶,阿姆斯特丹分馆在著名的堤坝广场、上海分馆则位于繁华的南京路等。交通方便,人流量大,为杜莎集团带来了大量的门票收入。
这种地理位置租金往往很高,但杜莎集团往往也会利用它两百年来的巨大影响力来降低经营成本。比如采取按照客流的门票收入分账的形式来经营场馆,上海分馆设在新世界商厦十楼,租赁期限为20年,前10年为免租期。
梦露蜡像
2005年的情人节,一封来自英国伦敦的邀请函辗转送到了“中国飞人”刘翔的手中。这封署名为““杜莎夫人”的陌生女人来信,使刘翔手举国旗站在领奖台上的姿态永远定格。
利用突发事件来制造参观风潮是杜莎集团的营销手段。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太空人后,蜡像馆立即与相关政府部门接洽,制作杨利伟的蜡像,并在场馆内配上了简单的太空旅行互动活动。2004年张国荣和梅艳芳去世的时候,歌迷们也都无一例外地选取香港分馆来举办纪念活动。
制作蜡像的模特一旦确定,蜡像制作室的测量人员就要开始严格则量其身体的各个部分,包括眼睛、牙齿等,有的还要翻制其面部及手、脚等处的模型。为了测量跳水名将郭晶晶的标准跳水姿势,工作人员们扶着郭晶晶的腰,让她保持单腿起跳的姿势两个小时。塑像师做完测量之后,摄影师还要进行360度的拍摄,正面、侧面、背面,所有的疤痕、皱纹都不能放过。这样精密的测量下,馆中所有蜡像其高度、身形、发型甚至皱纹均与真人一模一样,头发更是按照取得的名人头发样本,寻找类似发质的真人头发,以手工一丝丝植入蜡像,服饰则多是名人们自己捐赠,甚至连各人惯用的化妆品也按原物配置。
有的分馆每年都有一次定期更新,如迈克尔·杰克逊的蜡像一共更新过四尊,最早的那位“杰克逊”刚刚成长为国际巨星,最新的这位“杰克逊”已做过整形手术更接近白种人。2005年当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和詹妮弗·安妮斯顿分手时,纽约分馆就将皮特和安妮斯顿的亲密蜡像分开,而将皮特和新欢安吉丽娜·茱丽的蜡像放在了一起。
迈克尔·杰克逊蜡像
到各个蜡像馆参观的人常常会发问,为什么没有那位明星,或是这位明星凭什么可以进入杜莎夫人蜡像馆陈列?杜莎夫人蜡像馆究竟是以什么标准选择要制作的名人?
选择的程序十分复杂,以2006年开馆的上海的杜莎夫人蜡像馆为例,在名人的调查甄选方面,馆方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将第一批名单敲定。先是请了一家调查咨询公司,从各个行业遴选各方面的名人候选人,然后通过问卷、分组讨论、电话访谈,考察这些名人在大众中间的知名度、时尚度、关注度和喜好度等。最后将反馈的结果报送香港和伦敦总部审批通过。上海馆中的奥黛丽·赫本的蜡像右手托腮,左手捏着一支“点燃的烟”,这是因为调查显示中国人对奥黛丽·赫本的喜爱更钟情于她在《罗马假日》中的这一形象。
奥黛丽·赫本
游客与蜡像的直接接触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蜡像的摩损。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有一支由不同国籍专家组成的维修小组,有造型师、化妆师、发型师,他们负责每天歇业后对蜡像进行维修和化妆,以保证第二天开业前蜡像有最好的状态。也因此,各馆会有不同的单独收费项目,如对香港馆成龙蜡像收取合照费用,上海馆收取成龙、刘德华的合照费用、伦敦恐怖屋则需要单独收取门票。
一尊完整的名人蜡像制作费大约为人民币100万元。这样高昂的费用源自于蜡像制作复杂繁琐的工序,因为几百年过去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没有给蜡像制作技术带来任何革命性改进,蜡像师们依然要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手法塑造这一尊尊足以以假乱真的蜡像。
在杜莎夫人蜡像馆这个似假还真的世界里,所有的美丽和荣誉都被定格,时光中流逝的芳华也一一再现,仿佛能重回鲜花纷飞与镁灯闪烁的时刻。在另一层意义上,处在光环顶端的名人们,在这些蜡像的身上得到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