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西方,晚清重金打造新军,新军:我把大清给埋了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清朝末年,经历甲午惨败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腐朽的清廷终于痛定思痛,决心效法西方各国,投入重金打造一支新式军队,来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
可是讽刺的是,被清廷寄予厚望的新军,最后却成了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力量之一,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大清的掘墓人。
大练新军,北洋称雄
清朝末年,清军在和外国侵略者的数次战争中,屡战屡败。哪怕是曾经在农民起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湘淮军“承平日久,暮气浸深。今之勇营,亦犹昔之绿兵也”,退化到和八旗绿营没什么两样。
甲午惨败,八国联军入侵,清廷终于认识到不行了,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练一支新军。这支新军要效法西方,采用西式武器和操法。
1895年,清政府下令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且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这也就是新军名称的由来
袁世凯手下的这支“定武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

从此,清末新军的编练大幕徐徐拉开。除了日后大名鼎鼎的北洋六镇,发动武昌起义的湖北新军之外,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都地的地方官员纷纷开始筹备新军,就连偏远的新疆也搞出了两支新军。
到清朝灭亡之际,清政府总共练了14个镇,18个混成协和一支禁卫军,总人数14万左右,其中北洋六镇就占了一大半,约75000人。
清廷在新军的建设上投入重金,装备上也尽可能的精良。
比如在袁世凯手上的这支部队,1895年才出厂能发射无烟火药的曼利夏步枪和马枪,新军1896年就有了;炮兵则有最新式的格鲁森57毫米山炮和克虏伯75毫米新炮。当过驻德公使的许景澄干脆说新军的装备和当时的德军差不多。
除掉装备精良,袁世凯在操练新军的时候还特别重视实兵对抗,单单1897年10月-1898年4月半年之间,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就搞了8次对抗演习。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洋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新军的主体,张之洞也说“如兵备一层,我老实言之,北洋似较鄂为优”
新军中的革命火种
清廷筹集新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但是1911年武昌起义的主干力量恰恰就是新军。而此后各地响应的也大多是新军,甚至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新军大起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清廷对新军控制太松吗?
并不是,实际上清廷一直都想在思想上严格控制新军。
在办学宗旨上,清廷强调“以中学为主, 西学为辅; 培养通才, 着重德育; 并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诸端定其趋向 !”
军校的课程上,清廷还特定设立了《四书》、《五经》等课程,用以巩固学生的封建思想;有的学校还要求皇帝、皇太后、孔子生日,全体师生要集中起来行三跪九叩大礼。

袁世凯在对北洋的控制上尤为突出,他主要提拔和依赖天津武备学堂出身的军官和学生。1895-1896年间在袁世凯手下的39名主要军官中,29名就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虽然学的是西方军事教育,但是对于学生的思想控制却是非常严格。该校极力宣传忠君尊孔,学生大多抵制革命, 北洋骨干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均出于该校。
袁世凯对于海外留洋尤其是留日回来的士官生是不大信任,提拔较少。“北方军队的武备派成了一种势力, (士官生 )不能插进”
如此一来,袁世凯的北洋就形成了一个以学校为纽带的封建集体。这个集体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其他势力很难进入。
虽然清廷严防死守,但是效果不佳,除了袁世凯的北洋之外,这些措施在其他新军之中无法完全落实。
更重要的是从新军的兵员构成就已经注定了新军会最终走到清廷的对立面。

为了保证战斗力,清廷在新军兵员上的选择比以往更为严格,强调“勿许滥保游民搜勇”。这样一来,新军的兵员大多来自濒于破产或已经破产但尚有家室的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城市贫民。
发动武昌首义的湖北新军就多系贫苦农民、小手工业者、城市失业贫民,其他各地也大抵如此。这些底层人民对于清政府的横征暴敛和腐败是感知最为深切,而且本身就存在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只是迫于生计才不得不去当兵”。
此外因为新军是效法西方,采用新式武器和新式战法,需要士兵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因此在征兵时知识分子是优先录取的。湖北新军之中各兵种都有不少知识分子入伍。1905年黄陂96人去新军当兵,其中24个是秀才,还有12个廪生。

而这些知识分子能读书看报,思想活跃,更能接受革命思想。
可以说这样的兵员组成在一开始就埋下了反抗的种子,只是需要催化剂而已。
新军的军官大部分都是各地武备学堂毕业或留学归来的毕业生,尤其是留学回来的士官生,他们在国外亲眼目睹了列强的强盛发达,也深深体会到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有着强烈强国强军的诉求。其中留日的学生居多,在日本他们经历了大量的思想碰撞。看到了日本因为“明治维新”而强大,接触到了各类新思想新学说。“革命之思潮,遂蓬勃而不可复遏矣”
这批留日的士官生除了少部分满清贵族和顽固派之外,大多数人在国家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加上西方思想政治的影响,革命党人的宣传鼓动,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人纷纷加入同盟会,没有加入的也有很多人同情革命。据同盟会元老李书城回忆,黄兴代理同盟会总理时“其中加入同盟会的陆军士官生不下百余人  ”
而这批人回国之后,各地新军争相聘用,委以重任,这也为革命思想在新军的渗透和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所以新军的军官和士兵之中,都有不少人是反感满清的腐朽统治,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的要求。例如南京第九镇几乎“所有士兵都剪掉了辫子”。
除了袁世凯严密控制的北洋体系,其他新军之中的革命火焰都在暗中燃烧,只等时时机一等就要把满清王朝彻底埋葬。
南北新军“联手”
我们要看到各地新军之中有大量的革命者或是同情革命的力量,也要看到袁世凯的北洋系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如果说南方新军是一把烧向清王朝的革命之火,那么袁世凯的北洋军就是压倒瘦弱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文说到,清末新军以北洋最强,而北洋则被袁世凯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与其说北洋六镇是清廷的军队,不如说它们是彻头彻尾的“袁家军”
袁世凯最风光的时候,除了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外,还一人身兼八项要职。袁世凯不断地把自己亲信心腹安插到中央地方各个要职,朝廷里有半数是他的嫡系。地方上,天津、山东、直隶、河南甚至东三省都成了北洋系的地盘。
北洋集团以军事力量为依靠,深度渗透中央和地方,俨然成为当时最大的一股政治势力。袁世凯的力量快速膨胀,满清皇室也无法彻底压制住他。
武昌起义之后,满清原本让皇室贵族领着北洋军南下镇压。结果北洋出工不出力,和革命军打打停停,始终没有全力攻击。而直到清廷满足袁世凯的条件,袁世凯重新出山节制水陆各军之权,北洋才开始全力攻击。
此时的清帝国哪里还有什么力量给自己续命,南方新军起义,唯一能打的北方新军又被袁世凯这个“野心家”掌控。偌大的王朝要钱没钱,要兵没兵,要人没人,完全一副行将就木的样子。
于是当袁世凯和革命党联手,清政府终于被自己重金打造的南北新军联手埋葬,吞下反噬的苦果,走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全文完
往期好文
长征中一红军战士牺牲,毛主席亲手为他添一杯土,他是谁?
一知名作家临终前留下两封信,对儿子说:我死后才可上报,这是为何?
我死后中国会怎样?邓小平回答后,毛主席:英雄所见略同
END
大家好,我是寒叔。社会学出身,野生历史爱好者。
我一直觉得,历史是一个国家和一群人的传记。
在这里,我想和你一起去看那些曾记辉煌或是平凡的传记,去发现不一样的细节。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