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全职写作不易,您的赞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恳请各位把本文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
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有识之士都在寻找真正有效的救国之道。
各种主义,不论是教育强国、实业救国还是军国主义、无政府主义,都有自己的理论,口号,也都有自己的市场和信徒。
那么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一个人要如何选择自己的信仰呢?
周恩来的选择之路或许可以给我们答案。
周恩来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马列主义做自己的信仰,实际上他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曾经相信过教育强国、实业救国等主义和理论。
周恩来其实是一步步推求比较,才最终选择了马列主义。
12岁这年,周恩来由淮安至东北。这一次远行对于周恩来至关重要,多年之后周恩来自己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
在东北,周恩来看到了沙俄和日本于日俄战争立下的塔碑。这些在日俄看来显示其战功的纪念品,却是在显示着中国的耻辱。
周恩来看在眼里,心里第一次激起对民族存亡的关切。
也正是在沈阳读书期间,周恩来读了邹容的《革命军》。读罢《革命军》,周恩来开始思考家庭责任之外的事情。他明白自己除了对家庭要有责任之外,更要对国家尽责任和义务。
这时,周恩来的思想开始了升华,他把对家庭的责任心上升到了对祖国的责任心。
这也是为什么周恩来会说出那句著名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东北呆了一段时间之后,周恩来跟着伯父到了天津。
在天津南开,周恩来有机会进一步接触到更多思想。
在南开的周恩来,开始更多关心时事和民生。彼时辛亥革命虽然成功,但是中国并没有如预想般地走上富国强民之路,相反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越陷越深。

这个时候,年轻的周恩来一方面认为教育是根本的,对于教育强国有着更多认同;另一方面,他看到德国日本的崛起之路,认为要学习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贤人政治”
周恩来虽然对这些学说有兴趣,但是并不代表他已经选定了它们。
对于周恩来而言,他不能只相信书本,他一向认为做人应该“深究而悉讨,慎思而明辩”。
19岁,周恩来从南开毕业,他东渡日本。
他必须亲自去看看,所谓的“军国主义”和“贤人政治”到底行不行,到底能不能适应中国。
抵达日本之后,周恩来除了读书之外,把大量时间用于对日本社会和人民的观察。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军国主义和贤人政治的最真实现象。
彼时日本国力强盛,已然是亚洲新兴势力,甚至可以与欧美国家相提并论。然而周恩来看到了这强盛表象之下的残破真相。
日本普通人民并没有因为国力强盛而过上幸福的生活,国家崛起的红利被军头、政客和财阀把持。贫富悬殊加剧,日本国内矛盾非常激烈。
比如日本为了筹措军粮,在民间横征暴敛,引起民间粮食价格波动,最后引发了“米骚动”,日本多地都发生了暴动。

周恩来在日本打破了自己对军国主义和贤人政治的幻想,接下来要何去何从呢?
苦闷之际,周恩来在日记里写下了一段话:
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
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
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
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
这段话其实代表了周恩来内心深处的想法,既思想主义可以自由畅想,但是能不能解决问题则是要脚踏实地。
在日本,周恩来也接触到了马列主义。他看了《震撼世界的十天》、《社会主义神髓》、《贫乏物语》等书籍。
然而,这个时候周恩来只能算是对马列主义比较了解,并没有就此选择为自己的信仰。
日本之行,周恩来原先的幻想被打破了。但是不破不立,这样的破正为他最后确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奠定了基础。
从日本回国之后,周恩来又去法国留学。当时的欧洲位于世界先进之列,也正是各种思潮汇集、实践的地方。

日本的那一套不适合我们,那我再去欧洲看看。
周恩来去法国正是抱定了“唯在求学以谋自立,虔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至于吾民族间者”的思想。
也正是在欧洲,周恩来确定了自己的最终信仰。
在欧洲,周恩来大量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对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有了全面系统了解。周恩来看书看得很认真,时不时“划重线,写眉批,记笔记”
周恩来没有只看一类书,他也看别的书,各种理论的他都看。看了之后互相比较,再结合欧洲各国社会现实去思考,再比较。然后结合中国的实际,反复思考比较。
这套思考方法就是周恩来一直强调的“推求比较”
比如他在观察英国矿工运动时,认清了资本逐利本性,指望资产阶级政府改善无产阶级的现状是行不通的。
比如通过对费边社会主义的认识,周恩来意识到知识分子在社会革命中的作用,同时也意识到只靠知识分子是无法改变社会现状,还是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另外,周恩来在法国参加了勤工俭学学生的斗争,斗争的残酷性让年轻的周恩来意识到只有对中国社会进行彻底改革才能有机会去谈所谓的“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
同时期,周恩来深入考察了英法德等国的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写了20多万字的报道。
就在这一系列的推求比较之中,周恩来的人生信仰也逐渐清晰。
周恩来在《共产主义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势,除去努力预备革命,实行共产主义外,实无法可解”

1921年秋天,周恩来确定了自己人生信仰,并为之奋斗终生。
1922年3月,周恩来在德国接到邓颖超的信,信中得知自己故友黄爱在湖南领导工人运动时被反动派杀害。他在回信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定地要为它宣传奔走。
如果从1917年周恩来19岁时东渡日本开始算起,到1921秋年周恩来坚定自己信仰为止,周恩来为了探求适合中国的救国理念,花了近5年的时间。
虽然探求真理的路很漫长,有弯弯绕绕,但是周恩来还是找到了那条正确的路。
这期间相信周恩来有过困惑,有过迷茫,有过苦闷,但是对一切主义都采取推求比较的思考和求证方式,始终保证着周恩来不会误入歧途。
其实推求比较这套思考模式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实践,如果一定要去总结一下什么是推求比较的灵魂。
我以自己肤浅的认知稍作总结,供各位读者参考:
那就是看主张在理论上能不能站得住脚,在现实中能不能经受考验,是不是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全文完
往期好文
1972年,医生劝蒋介石休养半年,宋美龄大怒:医生不懂事
起义一周年,郝鹏举请陈毅参加庆典,陈毅却说:他想叛变
蒋介石晚年解不出大便,让一副官帮忙,事后副官被关了近五年
全职写作不易,您的赞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恳请各位把本文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
END
大家好,我是寒叔。社会学出身,野生历史爱好者。
我一直觉得,历史是一个国家和一群人的传记。
在这里,我想和你一起去看那些曾经辉煌或是平凡的传记,去发现不一样的细节。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