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全职写作不易,您的赞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恳请各位把本文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
01独走的寺内寿一、着急的李宗仁
徐州,是津浦线(天津至南京浦口)和陇海线(江苏连云港至陕西宝鸡)这两条铁路大动脉的交叉点,徐州地区也是鲁、豫、苏、皖四省的交界点,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对日军而言,拿下徐州则可将南北战场打通,完全控制中国东南部,还可以威胁武汉和西安。
这个时候日军内部围绕着着是否继续进攻产生了两派。
保守派认为日军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蒙古、华北的大部,以及长江三角洲最富裕的地区和主要战略重镇。
日军已经将大部分兵力投入到这些地区,维持日军的占领,同时在北方日军还要应对前苏联的威胁。
兵力已经开始出现捉襟见肘,如果继续进攻中国腹地,则兵源的补充、整体战略安排上都会出现困难。保守派主张积蓄军力,等时机来临后给中国致命一击,或者长期盘踞在占领区分化中国,以战养战。
而激进派在侵华以来取得的巨大胜利面前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只需要再多派出几个联队的兵力,追击扫荡残余中国军队,那么中方只有投降一途。激进派的军官们都渴望着继续进攻,换来自己仕途上的升迁。
时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的是日本陆军大将寺内寿一就是典型的代表。他的父亲寺内正毅曾任日本首相、陆军元帅,为了超远他父亲,寺内寿一更希望在中国将战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虽然日本大本营曾经做出停止扩大进攻的命令,但在前线的日本陆军向来有独走的传统。寺内寿一等人决定不理睬东京方面的意见,利用山东等地中国军队小规模反击为借口,决定发动大面积进攻,将南北日军彻底打通,强迫中国政府屈服。
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是李宗仁,作为第5战区司令长官的他有许多难言之隐。韩复渠不战而退让日军轻松地快速推进,给第5战区带来不小的危机。
他麾下的部队却都是战斗力不强的杂牌军,试举几例就可知一斑。
31军虽然是桂系,但士兵大多是新兵没有什么作战经验;89军原来江苏省保安队改编而来,战斗力一般;庞炳勋的第3军团实际只有5个步兵团,第22集团军是装备最差的川军。加上淞沪和南京刚打完,也没有什么有力援军可派。
第五战区共29师1个旅,总计28万人左右。除了战斗力,这些不同地方的部队如何协同作战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02 津浦线阻击战
1938 年 1 月 26 日,日军第 13 师团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
第13师团原以为这又是一场轻松的战斗,却在明光以南遭遇了中国军队的强硬阻击。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和于学忠的第51军给日军制造了很大麻烦。
中国军队利用淮河、淝河、浍河等地的地形层层阻击,杀伤滞后沿津浦铁路北进的日军。第31军也加入战斗,中日双方血战数日难分胜负。
13师团随后从南京调来援军和重武器,中国军队31军撤到津浦线铁路西侧山区伺机出击,第51 军由砀山南调至淮河北岸布防,凭险拒敌越河北进;
日军一直无法找到中国军队主力,随后31军从日军左侧向东出击,采取游击战术不断骚扰日军。将日军拖在津浦线上。
31军和日军周旋之时,第21集团军也赶到战场。21集团军为桂系军队的王牌部队,淞沪会战时,21 集团军是地方部队中最早达到战场的部队之一。大塘战役中,21集团军与日军鏖战数昼夜,歼敌 6000 人。
21集团军中48军固守炉桥,第7军和第31军迂回到敌人后方猛攻侧后,迫使13师团主力回援。我第59、51军乘势反攻,将日军击退回南岸。
3月淮河北岸丢失阵地全部收复,日军原定对淮河流域的进攻计划也彻底破产,只能与中国军队在津浦沿线对峙。
徐州以北的战斗也陷于焦灼,第3集团军和第22集团军经过苦战,终于守住阵地,使日军最终无法突破正面防线,双方也形成了对峙态势。
03 滕县和川军团
日军在津浦线没有取得突破,于是修改了原定策略。
寺内寿一命第 2 军以台儿庄为目标发起进攻,矶谷师团和板垣师团分两路向台儿庄夹击而来。
自抗战爆发以来,川军踊跃出川抗战,虽然武器装备最差,但却作战勇敢,舍生忘死。
滕县则又一次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川军团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
1938年3 月 14 日拂晓,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 7000 余人,配备 20 余门大炮、20 余辆坦克,在 30 多架飞机的掩护下,向滕县阵地发起全线进攻。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川军的武器装备可以说是简陋至极。
轻重机枪是四川自己生产的,质量差,数量少;还有不少士兵拿的是前清时期的老枪,射程短,杀伤力有限;炮则只有少量迫击炮,野炮山炮无从谈起。
日军的攻击非常猛烈,尽管川军将士浴血奋战。但经过一天的激战后,除界河镇一线的正面主阵地外,香城、下看埠、白山和黄天等阵地都已经被日军占领。
战斗持续到17日,日军集结大量炮兵和装甲车,轰击滕县县城,20多架日机也配合地面进攻向城内轰炸。
滕县县城一片火海,日军轰炸两小时后,由坦克引导突破滕县东寨墙缺口,守军拼死抵抗,但伤亡惨重。打到中午,日军突破南城墙,守军英勇战斗,最终全部阵亡。随着南城、东关的陆续失守,滕县城内已经无险可守,而援军则迟迟不到。
滕县中国守军指挥官是122师师长王铭章,他见外无援军,则向其长官孙震发出了最后的电报:17 日晚,我援军尚未到,敌大部队冲入城内,即督所留部队,与敌作最后血战。
电报发完之后,王铭章下令砸掉电台,率部来到县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战斗。他亲自指挥警卫连一个排阻击,该排因为没有掩体,经过一番激战后全体阵亡。王铭章被迫决定到西关车站继续组织该地残部防守。
在转移过程中,王铭章被日军击中,身上多处中弹不能行动,高呼“抗战到底!”后开枪自杀。
随行的参谋长赵渭宾、副官长罗甲辛、少校参谋谢大埔、第 124 师师参谋长邹慕陶及随从 10 余人,也全都为国捐躯。
滕县之战从3月14日开始,3月18日结束,中国军队牺牲3000多人,滕县阵地化为灰烬,日军则伤亡2000多人。
而滕县守军以近乎全体阵亡的代价,为台儿庄战役赢得了 4 天宝贵的时间,为台儿庄大捷铺平了道路。
李宗仁后来说道“若无縢县之死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縢县先烈所造成也。”
教员为王铭章写了挽联: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如王铭章一样的川军子弟,用自己的精神和血肉捍卫了这片土地。
川军团,好样的!
抗战系列
从平型关到忻口,伤亡10万,阎锡山这样一步步输掉太原会战
惨烈的南京保卫战,5万将士牺牲,高级军官战死47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22次会战01:淞沪会战1天打光1个师
全职写作不易,您的赞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恳请各位把本文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