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25日,国民党军补充一旅的旅长王耀武率领他的部队在谭家桥附近山上,将一个红军主力师,围困在了悬崖之下。
此时的王耀武已经杀红眼,就在昨天的他的部队正要通过乌泥关,遭到了红军大部队的突然袭击。要不是他临危不惧,用枪逼着队伍拼命反击,现在他的一个旅恐怕早就全军覆没了。
王耀武毕竟是名将,在他的指挥下,补充一旅迅速占据有利地形展开猛烈反击。而伏击他们的这股红军作战虽然勇猛,但好像战斗经验并不丰富,只知道猛打猛冲,但却完全找不到章法,重要的阵地都没有攻下。
战斗开始时一场激烈,国军没有准备有些惊慌失措,但没过多久王耀武便反应过来,对面是一群新兵蛋子。于是指挥军队主动发动反击,这些红军被他的部队冲的七零八落,很快便溃散撤退了。
王耀武命令部队继续追击,一定要把这股红军消灭。不过他没有想到,这一追却遇到了另外一股红军。
按照当时的地形情况来看,这支部队已经陷入了死地,绝无逃出生天的可能。于是王耀武命令部队占据四周险要地形,对这支红军展开攻击。
但出乎王耀武意料的是,这支红军和刚才那支部队完全不一样,在这种险要的环境之中,遭受自上而下的突袭,不仅没有慌乱,还能有序的进行抵抗。
对王耀武发起伏击的是红20师,这是一支新组建的师,作战经验不足,所以被王耀武击溃。而王耀武在山上看到悬崖之下的这支红军则是红军主力精锐19师,只不过这支部队完全处于悬崖之下,被王耀武死死的压制。
此时在王耀武的眼中,这支部队已经是煮熟的鸭子,插翅也难飞了。不过他没有想到,这只鸭子很硬,他竟然无从下嘴。
就在王耀武下达了进攻命令之后,国军刚刚越出阵地,准备冲锋,却发现下面成千上万的红军突然冲了过来。
他们举着红旗,大声呼喊着,以最快的速度向这边冲了过来。刚刚跨出战壕的国军士兵一下子就给震懵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阵势。
看样子他们是全体冲锋,一点后路也没留,一上来就拼命,这帮红军是吃了什么药了,这么不要命。
王耀武也被震惊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打仗的,于是命令全旅所有的机枪一起开火,不要节省弹药,拼命的打,他自己也端起一挺轻机枪,拼命朝红军射击。
如果王耀武的命令再晚半分钟,他的防线就被突破了,即便这样也有部分红军冲进了他们的阵地。
红军的第一次冲锋被打退了,王耀武冷静下来想了想,对方的指挥官是个行家里手。红军指挥官命令红军匍匐靠近阵地,就在国军即将发起冲锋的那一刻发起反冲击,那个时候机枪是停止的,防御也基本是停滞的,所以那时最佳时机。
随后,双方又展开了多次激烈交锋,红军似乎不要命了一样和王耀武的部队厮杀。如果不是王耀武带着督战队在后面不停地开枪催促士兵向前,国军的阵地早就被冲破了。如果国军这边的指挥官不是王耀武,估计也早已被红军击溃了。
两边的部队打了一整天,天黑之后,双方阵地上都陷入了平静,红军武器装备差,再加上拼命冲锋,伤亡惨重。而国军这边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对手,无论是士兵还是长官,心里都有些发憷。
打过仗的人都有这种经验,不怕敌人手里的武器厉害,就怕遇上那种不要命的,冲过来和你同归于尽。原来打仗每支部队里都有那么几个拼命三郎,可这回一个师的红军个个都是如狼似虎,个个不要命,这就麻烦了,天亮之后还要和他们拼刺刀,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这天晚上,王耀武没有睡,不仅睡不着,而且也不敢睡,他预感到红军晚上会有行动,所以他让前沿部队保持警惕,所有机枪全部架起来。
果然,凌晨时分,红军再次发起了冲锋,只是这次他们开始冲锋的时候并没有呼喊口号,只是一个劲的往前跑。
当他们冲到国军的视线范围之内的时候,开始响天震地的呼喊。在阵地上打瞌睡的国军还以为是打雷了,猛的一下被震醒,红军这次的冲锋特别猛烈,应该是拼死一搏了。
王耀武发现这次在红军的最前面,有一个年轻的红军举着一面红旗,带头冲锋,在他的带领下红军如同打了兴奋剂,不要命的跟着他玩命的跑。
王耀武慌忙之中命令前线开始射击,国金阵地上喷出一道道火舌,红军战士一排排的倒下,但是队伍这次并没有停下,他们跟着红旗依旧奋力向前冲,红旗不倒冲锋不停。
这次的冲锋异常猛烈,红军伤亡非常大,但他们的前锋还是冲破了敌人的防线,国军的阵线立刻被撕开一个大口子。
王耀武匆忙调集部队与红军展开近距离激战,狭路相逢勇者胜,尽管红军衣衫褴褛,尽管他们瘦骨嶙峋,但这群人就如同饿狼一般,上来就拼命,训练有素的国军竟然完全不是对手。
而那名手持红旗的红军周边始终有十几个精壮的红军保护,红旗一直带着红军向外突围。
眼看红军就要全部突围,王耀武命令机枪手瞄准那名高举红旗的红军拼命射击。
旗手身旁的战士纷纷倒下,但他一直向前冲,后面的队伍也没有停下脚步。但最终,一排子弹射进了旗手的前胸,他倒在了血泊之中。
红旗倒下了,就在这时,正在与国军厮杀的红军突然愣了一下,然后他们不再与国军拼命,而是疯了一般去抢那名倒在地上旗手的尸体。
王耀武也从未见过如此场景,命令机枪继续射击,红军又是一排排的倒下,但他们前赴后继,终于抢到了旗手的尸体,然后抬着他向外冲去。
最后,这股红军损失过半,其余部队强行突围了出去。
战斗结束后,王耀武看着自己眼前一片狼藉的阵地,独自一人坐在地上发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部队,也从来没有打过这样的仗,他甚至都没听说过,还有人能这样打仗。
这就是红军,连命都不要的红军。还有那个扛旗的旗手,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那些红军一看见他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为什么那么多红军连命都不要了,也必须抢回他的尸体?
王耀武的参谋问他,这个红军的指挥官难道就是之前他们研究的红军奇才,粟裕?
王耀武沉思了片刻,摇了摇头,像是粟裕,但肯定不是,这个人比粟裕还要厉害!
后来国军抓住一名红军俘虏,他告诉王耀武,那个扛旗的人就被安葬在附近了。
王耀武听闻之后,立即连夜赶到那片坟地,红军抢回来的尸体就被埋在那里。在叛徒的指认之下,他们挖开了刚刚下葬不久的旗手。在火把的映射下,王耀武看清了他的面目,这是一张略显稚嫩的脸,看样子只有20岁。
看到这个让他失魂丧胆的竟然是个孩子,王耀武愤怒了,他双手紧紧抓住那名红军俘虏的衣领,恶狠狠地问到:“这个人是谁,他到底是谁!”
俘虏被吓了一跳,战战兢兢地说:“他就是我们师长,带头冲锋的那个。”
“放屁,这明明就是个娃子,脸上毛还长齐呢,他能是你们师长?”王耀武不相信。
不仅王耀武不相信,连同跟在他身边的大小军官也都叫嚷着:“怎么可能叫一个娃娃给打的屁滚尿流的?你小子不说实话,老子崩了你……”
王耀武再次把这小子揪起来:“说,这个人到底是谁?”
那名俘虏吓得裤子都尿了,结结巴巴的回答:“我说的都是实话,这就是我们的师长,寻淮洲……”
“寻淮洲?”
王耀武听到这个名字,突然把手松了下来。
“什么?他就是寻淮洲?那个十五岁就跟了毛泽东当红军,19岁当团长,20岁当师长,21岁就当了军团长的寻淮洲?”
王耀武手下的大小军官也都在议论:“红军里还真有这么一号人物!原来还以为是吹牛呢!……今天算是见识了,厉害呀……幸亏今天把他打死了,不然将来还得了,还不得称王称霸呀……”
王耀武陷入了沉思,他看着刚刚在土里被扒出来那张稚嫩的脸庞,许久没有说话,一动也不动。
突然之间,王耀武大声喊了起来:“他的衣服呢?他怎么没穿衣服?妈的,谁把他的衣服给扒掉了?”
这时候,众人才发现,躺在土坑里的寻淮洲浑身上下光溜溜的,什么都没穿。王耀武急得哇哇大叫,可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按说红军穷得叮当响,也没啥值钱的东西,就算遇上盗墓的,也不会去偷一件破衣服啊。
王耀武再次把俘虏拽了过来,问他为什么寻淮洲没有穿衣服。俘虏告诉王耀武,红军确实困难,已经发不出新军装了。
所以寻淮洲规定,所有牺牲了的战士,必须把衣服贡献出来给活着的战友,所以,红军所有牺牲的战士都会被战友脱下军装,留给活下来的战士。
王耀武不信,他们又挖开另外一些红军的坟墓,果然发现其他的红军同样也是浑身赤裸。
后来,王耀武命令把其他红军的坟墓填好,不得破坏。然后又找了一身干净的衣服给寻淮洲穿上,重新入藏,并且为他整理了一座简单的坟墓。
那一夜,王耀武在寻淮洲的坟前站到了天亮,许多年以后,王耀武依然清晰地记着那张稚嫩的面孔,依然记得他叫寻淮洲!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攻陷济南,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抗日名将王耀武被俘。1959年,王耀武得到特赦,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6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耀武遇到了当年他颇为重视的粟裕,二人见面之后心情非常复杂。原本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对手,现在成了为同一个政府服务的同事。
新中国政府里有很多前国民党政府官员和军人,和我军的将领关系也都不错,但是粟裕见到王耀武的时候,心情还是有些沉重的。
尽管王耀武的部队在内战时和粟裕打得很激烈,王耀武最终败在粟裕的手下。但二人并无太多的过节,为什么粟裕对王耀武却“另眼相看”呢?
粟裕在见到王耀武之后语重深长地说了一句话:“如果淮州活着,肯定能当元帅!”
这是王耀武突然间明白了,三十年前在火把照耀下那张稚嫩的面孔又浮现在眼前。是啊!如果当年那个年轻人还活着,凭他的天赋、能力和勇气,就算在整个中国共产党军队体系中,也是顶尖级的将领。
粟裕告诉他,当年那场战斗,本来死在战场上的应该是王耀武,就因为红军内部出现了一些失误,阴差阳错导致了寻淮洲的牺牲。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著名的万里长征,为了策应主力部队突围,寻淮洲奉命率领红七军团辗转进入赣东北,当时粟裕是他的参谋长。按照命令,他们将在这里与方志敏的第10军汇合。
后来博古下达命令,让两个军队合并,合编为红10军团,辖19、20、21三个师,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军团政委。寻淮洲和粟裕认为这样安排不合理,不利于战斗的指挥,所以提出了反对意见。当时博古等人教条主义严重,根本不听寻粟二人的意见,还以不服从命令的名义将寻淮洲降为了19师师长,粟裕和他一起降为19师参谋长。
寻淮洲和粟裕并不在乎职务的高低,只是担心毛泽东被剥夺兵权之后,把控全局的人不懂得军事和国情,胡乱指挥。
果然,中革军委王明、李德等人命令寻淮洲率19师向外线出击,其余部队则留在老苏区担任保卫任务。
寻淮洲的部队刚刚离开,蒋介石围剿的20余万大军就将红10兵团包围起来,形势非常危急。
虽说红十兵团有两个师的兵力,但是武器装备极差,根本不能和国军正面硬扛。
况且寻淮洲带走的19师才是红10军团的主力精锐,其他两个师一个是新组建的20师,另外一个是以游击战为主的21师,战斗力都不可与19师相提并论。
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堵之下,12月中旬,红10军团被迫转移到黄山以东的谭家桥附近。
谭家桥是一个不出名的小村庄,在地图上都没有标注,谁也没有想到这里会爆发一场惨烈的大战。
发现红10军团向谭家桥转移,蒋介石命令国军第7师21旅、49师和一个补充1旅,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先谭家桥快速靠拢,目的就是将红10军团包围在这里,然后彻底剿灭这支红军。
当时红军的行踪已经被国民党的侦察机观察到,三支国军部队迅速集结,情况比较紧急。红10军团长刘畴西发现,国军三支部队来的速度并不一样,冲在最前面的是王耀武的补充一旅,这支部队是临时组建的。
虽然王耀武是个擅打硬仗的猛将,但是和红军主力比起来还差一些,所以,刘畴西决定在谭家桥一带地形复杂的地方组织一次伏击战,快速歼灭王耀武,然后再行撤退。
刘畴西之所以如此安排也是有他的道理,王耀武的部队和红军交过手,虽然很能打,但是最终还是被红军击溃。在谭家桥打伏击战,红军属于以逸待劳,只要充分发挥地利优势,就能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另外,当时红10军团的补给严重不足,急需补充,正好王耀武的骑兵携带了大量物资,把这支部队歼灭之后,正好可以补充自己的队伍。
所以,伏击战的决议很快就确定下来。
当时粟裕在总部参加讨论,粟裕同意在此处发起伏击战,但是不同意刘畴西提出的让20师打主攻。
粟裕的理由很简单,20师是一支新组建的部队,队伍里大部分还是一些新兵,虽然打了几场仗,表现很勇猛。但毕竟没有经历过大阵仗,也尚未接受系统训练。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应该让主力19师打头阵。
对于粟裕的建议,刘畴西则不以为然。他认为王耀武的补充一旅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并且20师正需要打一场打仗接受磨练,而眼前正是最好的机会。
刘畴西当时是红10军团的军团长,并且他的资历很深厚,黄埔毕业,参加过南昌起义,在红军中也是以勇猛著称,屡立战功。因为在战斗中失去了一条手臂,被人称为独臂将军。
粟裕当时虽然也已经展露出了极高的军事天赋,但是主要担任参谋职务,尚未单独带兵指挥战斗。在刘畴西面前还是年轻干部,人微言轻。
所以最终,还是按照刘畴西的意见,仍然由20师打主攻,19师做预备队。
实际上粟裕的意见是正确的,19师的前身就是著名的红7军团,野战经验极其丰富。寻淮洲就是这支部队里成长起来的,虽然在编制上被降为了师长,但是统领的部队并没有减少。
从客观上说,即便是20师和21师加起来,也未必是19师的对手。
并且,他们当时的对手王耀武可不是个简单人物,虽然只是一个旅长,但确实很会打仗。并且以擅长打硬仗、恶仗出名。王耀武是标准的行伍出身,带兵打仗极为生猛,他可不会做什么思想政治工作,他的部队里如果有逃兵,就直接让督战队的机枪说话。
按照刘畴西的安排,20师提前在谭家桥附近的山地之上设伏,这里是王耀武的必经之路,只要他钻进布好的口袋,就算他是天王老子,也别想逃出去。
实际上,刘畴西也是个能征善战的老手,即便20师是新兵部队,如果不出意外,把王耀武困在口袋里,只需要守住阵地,也能完成围歼任务。
但细节决定成败,恰在关键时刻,20师一名新兵的一个小小失误葬送了这次几乎完美的伏击战。
原来,当王耀武的部队正在向前开进,先头部队已经进入伏击圈的时候。潜伏在山上的一个红军小战士,不小心误碰了枪械,导致走火。
走火这种情况,无论在红军部队里还是在国军队伍里都非常常见,行军途中偶尔出现一声枪响,只要后面没有什么动静,有经验的老兵都能判断出来是意外走火,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但这名红军小战士,对枪械不熟悉,走火之后,立即本能的按住枪械,结果误碰了扳机,导致枪支连发三次。
这种情况就不对劲了,山上接连传来三声枪响,王耀武立即警觉了起来,这个地方本就是行军的险要之处,万一有埋伏,就不好办了。
于是,王耀武命令部队向山上射击。
此时的王耀武并不确定山上是否有埋伏,如果红军按兵不动,王耀武也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后退就是违抗军令。
但20军全是新兵,头一回打这么大规模的仗,一看敌人向自己开火,于是立即开枪还击。这就导致敌军尚未完全进入包围圈,就已经与外围部队交上了火。
所以,伏击战变成了遭遇战。
王耀武是打仗的行家里手,他看得很明白,红军是想引他进洞,然后关门打狗,可他现在还没进门,红军就暴露了。索性拉开架势和红军硬碰硬的干一仗。
在这种情况下,红20师就处于不利地位了,因为他们的战斗力远逊于王耀武的补充一旅。尽管这个补充一旅也是临时拼凑的部队,不过其中大部分是王耀武的老部下,并且都是老兵,打仗的经验相当丰富。国军的武器装备和补给也是红军所不能比的。
王耀武命令部队有序展开阵型,等红军冲上来,然后以逸待劳用重火器猛烈射击。战斗进行了几个小时,红20师就无力抵抗,很快溃散。
寻淮洲的19师作为预备队就在附近,但红军当时的通讯比较落后,寻淮洲没有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也没有预料到20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打得溃不成军。
当他率领部队往谭家桥疾行的时候,王耀武的部队已经压上来了,正好把寻淮洲的19师压在了悬崖之下。
当他们即将遭遇的时候,刘畴西派人告知19师,20师已经溃散,无需救援了,让他率19师自保。
但此时已经来不及了,王耀武的部队已经把19师团团包围,并且占据了地利优势。
随后,就发生了前文提到的惨烈战斗。
当时粟裕已经回到部队里,与寻淮洲一起带领战士们突围。结果寻淮洲在突围中,身先士卒,不幸中弹牺牲,战士们拼命抢回了他的尸首,在谭家桥简单掩埋了他的尸首。最后,按照他的命令,将他的军装扒下来留给了活着的同志。
粟裕则带领少部分人突出重围,保留了革命的种子。
王耀武命人给寻淮洲修了坟,因此后来红军中的很多名将都曾经来此地祭奠这位传奇的红军将领。
对于谭家桥粟裕曾经发出过感慨,他评价寻淮洲如果活着,是一定能当元帅的。
而谭家桥一战,也是粟裕的一个心病,他曾经对妻子说过,在他的一生中,身经百战。但打过的败仗不多,谭家桥是最惨烈的一次失败,那一仗让他久久不能释怀。粟裕临终之前还特意要求,要将他的一部分骨灰埋葬在寻淮洲的旁边!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