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本著名的《田中奏折》,这份奏折上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规划了一个清晰的战略计划。尽管日本人至今仍然不承认有这份《田中奏折》的存在,但根据此前披露的奏折内容,日军后来的侵略步骤与奏折上的规划一般无二。这本奏折也成了日本人掩耳盗铃的一个笑柄。
根据奏折上的规划,日本应该首先攻占朝鲜然后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迅速攻占满蒙。满蒙的地位极其重要,攻占这里之后,不应急于扩大战果,而是应该先站稳脚跟,奠定基础,然后在图扩展。满蒙将成为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向全世界扩展的后方基地。田中认为满蒙要比日本本土还重要。
因此,日本人早就对东北和外蒙有觊觎之心,尤其是东北那里百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地上,不仅农业物产富饶,而且矿产丰富、交通便利,是日本人的必夺之地。
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人便把部队派进了中国东北,表面上的理由是要保护侨民,而实际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日本人想趁北洋政府实力虚弱,一盘散沙之机一步步蚕食东北。但没想到就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东北出了一个张作霖,不但一举统一东北三省,而且还把这里治理的井井有条,兵强马壮。
并且当时日本国内对于是否要出兵占领东北,有没有实力一举拿下满蒙并且站稳脚跟的意见并不统一。况且他们也感到自身实力确实不足,又面临着国际上的压力,综合三方面的考虑,并没有立即大规模入侵东北。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要放弃东北,他们只是暂缓执行这个计划。与此同时,他们还暗中对东北展开秘密侦查。实际上从甲午战争时期,东北的土地上就有日本间谍的身影,从未间断过。
张作霖是一代枭雄,能在乱世之中白手起家成为一方诸侯,自然不是一般人物。他非常清楚日本人的目的,也知道日本人私底下总爱干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只不过为了维护东北稳定大局,并且有很多地方还需要用到日本人,因此张作霖视而不见。
1927年,田中义一成为新一任日本首相,此人便是《田中奏折》的始作俑者,一个坚定的军国主义者。
田中上台之后,就加快了控制东北的步伐,他不断向张作霖施压,要求张作霖允许日本人在东北修建铁路。
张作霖非常清楚,一旦日本人的铁路修进来,那就如同几把尖刀插进了自己的心脏,到时候东北就成了日本人的地盘了。所以张作霖坚决不答应,这也让日本人非常不满。
1928年,张作霖出关进入京津,但是随后便在与国民党北伐军的战斗中失利。日本人见这是一个绝好机会,便在此时逼迫张作霖答应他们的条件,满足日本人在满蒙修筑铁路等一系列要求。
尽管张作霖当时的处境不利,但那毕竟是在关外,奉系军阀立足未稳,在客观上本身就处于被动局面。
再说张作霖是沙场老将,一时的不利不会让他灰心丧气,何况当时他在东北的统治极为稳固。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奉系军阀实力强悍、物资储备充足、兵强马壮,就凭着手里握着东三省和几十万东北军,老张也不怕任何人。
另外,北洋军阀和国民革命军之间也并不是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双方甚至可以坐下来和谈,蒋介石私下也表示过有和谈的意愿。对于张作霖来说,如果真的打不过北伐军,只要能保住自己在东北的利益,还是可以归顺国民政府的。
毕竟很多军阀都是采取了这种方式,与国民政府达成一致。所以,在北伐军面前,张作霖的选择性很多,还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最后,日本人狼子野心,当时全中国人都知道日本鬼子对东北有野心,所以坚决反对与日本人签订任何协议。张作霖自然也明白,何况日本人这次的要求已经触动了他的核心利益。并且日本人的态度极为蛮横嚣张,竟然把张宗昌在山东做的案子强压到张作霖的头上。
老张可不吃这一套,一拍桌子直接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随后,张作霖便宣布撤回关内。张作霖彻底拒绝了日本人的条件,大大出乎他们的预料,于是恼羞成怒,决定除掉张作霖。
1928年6月4日,日本人在张作霖专列的必经之路上提前埋设了烈性炸药,偷袭了张作霖乘坐的列车。
张作霖身受重伤,然后被紧急送往奉天治疗,但由于伤势过重,张作霖当天晚上便不治身亡。
张作霖在被送往奉天的途中就已苏醒,并且很快恢复清醒,他意识到自己这次可能大限将至。所以紧急起草遗命,命令由张学良全权继承他的一切职务,奉系军阀所有人都必须服从张学良的命令,并为张学良选好了辅佐将才。
张作霖还命令立即暗中放出消息,就说老张命硬,大难不死,只是深受重伤需在府中静养。然后严密封锁消息,给日本人造成张作霖依然活着的假象。
同时命令奉天周边所有部队立即进入最高戒备,尤其注意日本军营方面的动向,日本只要敢动,就立即开战。
张作霖还密令张学良,得到消息之后不得紧急返回,必须妥善安排好军务之后,再秘密潜回。
日本人安排在皇姑屯附近的侦察兵只发现张作霖被紧急抬上了汽车,判断张作霖没有死。奉天方面的日本间谍也只是发现大帅府里有很多医护人员进进出出,而这些人受到奉军的严密保护,根本无法接触到。
日本人又派一些平时与张作霖夫人关系较好的贵妇人去大帅府上打探消息。张作霖五姨太依旧按照平常的华丽打扮招待这些日本贵妇,并告诉他们老帅受了些轻伤需要静养,不宜见客。
所以,日本人也认为张作霖很有可能没有被炸死,并且奉军已经集结完毕,对日军大营严密监视,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张学良将部队交给心腹之后,乔装打扮秘密回到奉天,立即进行继承了张作霖所有的职务,奉系各主要将领也表示会坚决拥护张学良的领导,并且整个东北立即进入了全面备战的状态。
6月21日,张学良正式对外宣布张作霖逝世的消息,并且东北大局得以保全。
皇姑屯事件不仅震惊了全国,并且也在日本引发了极大的震动。
田中义一对此非常震怒,因为炸死张作霖并不是他的计划,并且他是极力反对采取这种极端措施的。
实际上偷袭张作霖的计划是关东军少壮派的私自行为,由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佐策划,大尉东宫铁男负责实施。这项计划即便是在关东军也只有少数人知晓,他们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挑起奉系军阀与日军的矛盾,引发战争。
田中义一认为此时与中国开战极不明智,关东军此举将奉系逼上了与日军为仇的绝路,将来要想占领满蒙,就只有出兵强攻了。这是田中内阁不想看到的结局,同时,这也意味着日本政府已经开始失去对军队的控制。军队已经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将日本内阁逼上战争的道路。
张学良继任之后,一面操办张作霖的丧事,另一方面就是安抚军心并且商讨接下来如何对付日本人。
张作霖的一些老部下,主张立即和日本人开战,为老帅报仇。但大部分奉系将领认为,此时和北伐军的战事尚未结束,若是和日本再开战,对奉军极为不利,还是应该从长计议。
张学良当时只有28岁,尽管自幼受到张作霖的悉心调教,但毕竟过于年轻,根基不稳,尚不具备张作霖那样的魄力。张学良最终选择了低调处理此事,并未对外公布凶手和调查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与日本关东军发生直接冲突。
但这并不意味着张学良对日本人妥协,他也在暗中积蓄力量和日本人对抗。
关东军原计划是通过炸死张作霖,引发日军和奉军之间的战斗,从而以此为借口逼迫大本营派遣主力部队占领东北。但张学良低调处理了此事,让日本人找不到开战的借口。
不过他们认为张学良这么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要比张作霖好对付,因此想把张学良变成自己的傀儡。
当时张学良身边有一个日本高级顾问,此人就是日本著名间谍头子土肥原贤二。这个土肥非常自负,自认为可以把张学良玩弄于股掌之中。于是他在没有询问、打听张学良意向的情况下,就起草了一个方案交给张学良。
这个方案就是后来日本人扶植溥仪称帝,建立伪满洲国的计划。张学良看这个方案之后,气得大发雷霆,当面把他训斥了一顿,土肥原贤二没有料到张学良竟然会反对,只好悻悻地走了。
后来张学良便下令今后土肥原贤二无论什么时候来,都不再接见他。日本人也逐渐被隔离出了张学良的决策层。
张学良并没有坐以待毙,他知道在国民政府和日本人之间盘旋不是长久之计,因此,趁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展开中原大战之际,应蒋介石的请求,率兵入关支援国民革命军。同时也宣布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东北从此正式划国民政府的版图。
张学良改旗易帜无疑对日本人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刺激。因为在此之前东北是老张家的天下,日本人要对付的只是一个奉系军阀。但现在他们如果要侵占东北就是和更加强大的国民政府为敌,因此日本人要做更加充分的准备,而他们也将不再满足于仅仅得到满蒙。
田中义一之所以反对关东军偷袭张作霖,并不是他反对战争,也不是同情张作霖。而是因为他担心关东军的冲动之举会逼迫张学良与蒋介石合并,这样日本将面临更加强大的对手。
并且田中还担心,如果几十万东北军和日军开战,那么日本将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才能得到满蒙。
田中预计到了第一点,但他绝对不会想到三年后,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竟然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北。
日本人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找了一个借口,这个借口就是著名的“中村事件”。
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政府也意识到通过政治手段拿下满蒙已经不可能,于是开始着手准备发动战争,攻占满蒙。
日本陆军不断从本土派遣大量高级军官、士兵进驻东北,并且还调集了很多重型火炮,为将来开战攻城做准备。
同时,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军事侦查。1931年春,日本关东军情报二部军官中村震太郎大尉,奉土肥原贤二的命令秘密潜入海拉尔、洮南一带,暗中侦查东北军在这里的屯垦区以及周边的驻军详情。
这个地区属于东北军的大后方,和外蒙交界,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人迹罕至同时也是军事禁区,一般人禁止闯入。
中村震太郎带着一个叫井杉延太郎的军曹作为驻守,还雇了一名翻译和一名向导,以农业考察名义对这一片广袤的土地进行秘密侦查。
6月25日早晨,中村等人骑马进入了兴安屯垦区,他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东北军的监控范围。
中村正在马上四处观察周边地形,突然一队东北军士兵冲了出来,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为首的军官是一名连长,询问他们是什么人,为什么擅闯军事禁区。
中村谎称是日本农业研究学会的人,到这里来进行土壤调查,然后还送给这位连长一小包东西。这个连长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小块烟土,这东西在当时可比黄金都贵重。
而正是这个原因,东北军的连长怀疑这几个人根本不是什么研究农业的人,而是日军密探,于是警告他们立即返回不得前进。
中村震太郎见一个小小的东北军连长竟然敢阻挡他的去路,当场发火怒骂东北军,并且准备拔枪。结果被东北军一拥而上把他们四人五花大绑,押进了军营。
驻守兴安屯垦区的是东北军第三团,团长叫关玉横。他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回军营,审问这几个人。
关玉横查看了在这几个人身上搜出来的物品,其中有一长一短两支枪,全是日军制式武器。还有指南针、望远镜、测量仪等标准的军用测量工具。
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份高精度地图和一本笔记。从两份地图上的标注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将海拉尔和洮南地区勘察了一个遍,对于关键地方的地形地貌做了详细记录。
另外一本笔记上,清晰的记录了东北军在这一区域的详细驻军情况。这些都属于是高等军事机密,连关玉横都无权掌握如此详细的信息。
这些物证已经证明了这些人是日本间谍,关玉横随后审问中村,结果中村态度极为蛮横,还曾经两次试图攻击看守人员,试图逃跑。在搏斗之中,中村手腕上佩戴的一支“三道梁”牌手表被打掉,后被士兵李德宝捡走。
尽管中村拒不交代真实情况,他的助手井杉延太郎以及翻译、向导还是全部招供了。中村最后也见无法逃脱,只得全部交待。
关玉横平日最恨日本人,他们也知道日本人来这就是刺探军情的,迟早有一天得打过来,所以绝对不能放了这些人。
关玉横思虑再三,认为如果公开处决这几个人肯定会让日本人抓住把柄,找到开战的借口。如果把人交上去,少帅也有可能会迫于压力把人还给关东军,这就太便宜他们了,并且这些军事机密也会泄露出去。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些人秘密处决掉,然后销毁所有证据,让这些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在深山老林里。
做出决定之后,关玉横命令心腹将四人的口供整理好,让他们签字画押。6月27日凌晨,关玉横命人将中村等四人秘密押至察尔森后山,对四人执行枪决,然后将四人的尸体和物品一并焚毁之后,深埋。
次日,关玉横将此事上报给张学良,张学良闻听之后也深感事关重大,随后指示关玉横务必严密封锁消息,销毁所有证据。绝对不能给日本人以挑起战端的借口。
关玉横在兴安屯垦区秘密处决中村以及电告张学良都是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任何泄露。但不久之后,此事还是被日本人知道了。
原来李德宝捡走的那块“三道梁”手表泄露了天机。李德宝捡到这块手表之后,并没有戴在自己手上,而是跑到临近的奈公府把手表卖给了当铺。
这世间事无巧不成书,七月份有一个外地卖货郎经过这间当铺,无意中看到当铺的橱窗里有这么一块手表,当时就花高价买下了这块手表。
这块表,就是中村震太郎手上的那块“三道梁”,这个牌子是专为日本高级军官定制的,在市面上绝对买不到。更何况在这穷山僻壤之处,怎么会出现日军军官的定制手表。
这个卖货郎拿到手表仔细端详,想起了自己有一个部下前些日子被派到这一带进行侦查,后来便失踪了,难道这块表是他的。
后来经过核查,日本人通过当铺找到了东北军的李德宝,威逼利诱之下,李德宝供出了关玉横秘密处决中村等人的实情。
于是日本人便拿此事大作文章,以至于后来演变成了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而那个卖货郎就是关东军情报机关头子,土肥原贤二。
八月份,日本陆军总部就中村事件做出了声明,对于中村震太郎一行为何会出现在东北军事禁区不做任何说明,反而认为这是日本的奇耻大辱。
随后,关东军即着手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石原莞尔建议秘密调动军队迷惑东北军,并暗中对沈阳城外东北军主要基地北大营进行了攻击演练。
张学良方面得知中村事件泄露之后,认为这件事情非常棘手,不过,他并没有想到日本人会对东北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
张学良没有想到,日本陆军参谋总部也没有想到。尽管石原莞尔等人早已做了详细的计划,并提前做了准备,但九月十八日这天晚上关东军还是没有最终确定是不是要发起行动。
毕竟这样大的计划没有得到本土参谋总部的允许,当然他们也没有向上报告,甚至连关东军司令部也不清楚他们有这么一项秘密行动。
四个关东军参谋大佐花了大半个晚上的时间终于做出了决定,用命赌一把,对北大营发起攻击。
当晚,日军炸毁南满柳条湖一段铁轨,随后就以此为借口向沈阳城外的奉军北大营发起了进攻。凌晨,关东军司令部紧急开会,确认日军受到奉军攻击,随后向东北各部队发出命令,开始攻占东北的整体行动。
这就是臭名卓著的“九一八事变”!
事发当晚,张学良正在北平请英国领事欣赏京剧,当他从副官那里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被惊的不止如何是好。
根据张学良晚年的回应,当时他正在北平养病,思路和情绪都不是很清醒,因此一时无法判断出具体形势,因此他决定等一等看看形势再说。
在张学良看来,日本人不应该会发动如此愚蠢的行动,仅凭当时日本人在东北的兵力,他们根本不可能打得过东北军,即便打得过,也会付出惨重代价,到那时也不可能占领东北。这是张学良对当时形势所做出的判断,他当时认为这有可能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局部冲突,应该可以平息下来。
张学良在第一时间没有命令部队进行抵抗,而此后,日本人不断在东北发动进攻,东北军还是没有抵抗。这就要说到另外一个人,蒋介石。
历史上曾经有传闻说是蒋介石命令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率军撤入关内。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张学良首先不抵抗,蒋介石随后再指示张学良撤入关内。
因为蒋介石认为最大的威胁还是中共红军,而他不想和日本人发生冲突,所以他还是想剿灭红军之后,再来应对日本人。
而实际上,如果东北军奋力抵抗,日本人当时无论在兵力还是经济上,都无力完全拿下整个东北,并且有很大的可能性被东北军击溃。
只可惜,张学良和蒋介石都犯了欺软怕硬的毛病,致使东北百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而日本人在这片土地上经营六年之后,积蓄了巨大力量,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这个教训是极为深刻且沉重的,我们必须认清历史,铭记耻辱,告诫子孙将来无论国家强与弱,如遇外敌入侵必须以拼死之决心奋力还击,不可再有丝毫犹豫!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