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真实再现了七十多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再次引起了广大同胞尤其是年轻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一次非常重要并且极为激烈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按照毛主席和彭老总原先的预想,此战要在长津湖地区全歼美军王牌部队陆战一师。若达成此目的,将极大打击美军的嚣张气焰,并且有可能缩短朝鲜战争的时间,迫使美军提前考虑停战谈判。
但美军实力之强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尽管毛主席运筹帷幄,提前布局,九兵团十几万将士踏冰卧雪,拼死奋战。最终还是让这支美军劲旅在最后一刻逃出生天,实际上也成为了朝鲜战场上最大一个遗憾。
现在网上都在高度评价电影《长津湖》真实再现了当年的那场战斗,但电影毕竟是电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影片。人们要想看到当年真正的长津湖之战,还需要翻开当年在战场上实地拍摄的那些真实照片和影像。
尽管当年的技术和设备不能和今天相比,但仍旧大量的真实图像被保存了下来,这一切都要感谢那些和志愿军战士们一起长途跋涉、出入火线的战地记者们。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后人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照片。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位战地记者的故事,他就是当年全程跟随九兵团在长津湖伏击敌人的摄影记者,张崇岫。
张崇岫是安徽巢县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年仅十三岁的他立志要抗日救国,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他抓住一个难得的机会参加了抗日队伍,从此成了抗日军人中的一员,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由于当时他的年龄比较小,便在部队之中接受了教育,上级发现他在文艺方面有一些天赋,因此就参与宣传工作。抗战胜利之后,张崇岫已经成长为一名健壮的年轻战士。由于工作经验的优势,上级安排他在基层部队做文化教员,同时还参与我军的文化宣传活动。
各种新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了他积累经验,增长见识的机会。尽管他们属于后勤宣传部门的战士,但无论在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要经常跟随部队进行转移。
我军和国民党部队不同,各种条件都比较艰苦,兵员也并充足,关键时刻,所有人都要拿枪上战场。多年的军队生活,让张崇岫对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战场并不陌生,他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兵,在危险的战场上进进出出,已经司空见惯。
1945年张崇岫被调入山东军区宋时轮部队麾下,继续从事文宣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崇岫接触到了照相机,这东西在当时可是绝对的高科技,只需轻轻一按,当时的场景和人物就被真真切切的记录在了照片上。
张崇岫对这种设备和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开始他怎么也弄不明白,照相机到底是怎么把人和景全都“照进去”的,最神奇的是照片上的所有事物,和真的一模一样,比画的强千百倍。
上级领导见他拿着照相机翻过来调过去的研究,并且不断的向一些老兵请教关于照相的各种问题,于是就让他做了一名战地记者。一来是因为他上过小学,后来在部队也接受过教育,写点文章没有问题。二来是他对照相、摄影很感兴趣,可以让他在战场上拍摄战士们的风采。
那个时候有丰富战场经验的老兵很多,会操作相机摄影的文员干部也不少,但是能在战场上临危不乱,稳重拍摄的人就非常稀缺了。毕竟这是需要多年残酷的战场磨练才能达到的状态,而当时的战士们多是大老粗,摆弄不了这么金贵的设备。所以,张崇岫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战地摄影记者。
现在的人们借助智能手机可以非常方便的拍照,但在当时拍照是一门非常难以掌握的技术。
首先,相机和胶卷都需要从国外进口,非常珍贵,便携式的相机又非常容易损坏,在战场上需要格外注意保护。战场上的环境非常恶劣,形势瞬息万变,几乎所有影像都需要在瞬间抓拍,这对摄影师的拍摄技术有很高的要求。
这种情况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战地摄影师拍摄的机会并不多,那时的相机是手动上弦,非常慢。战场之上不能使用镁光灯,必须在光线、角度都合适,并且关键时间发生的那一刹那进行成功抓拍才可以。但即便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也无法保证高成功率,不成功,不清楚,甚至意外曝光的照片占了绝大多数。
但是的胶卷也非常珍贵,和大多数认识中的不太一样,但是的一卷只能拍摄六到八张照片,并且胶卷的数量并不多。
因此能够保留到现在的战场旧照片是极为珍贵的。
1948年冬,部队组织了一次专业的摄影培训,张崇岫有幸得到了这次机会。培训结束后,他就被安排到新华社驻九兵团机构做了一名专业战地摄影师。
张崇岫得到上级配发的照相机之后,非常激动,他把这台相机看的比自己生命还要珍贵。解放战场上,张崇岫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曾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上海战役等大大小小几十场战斗,拍摄了大量珍贵的战地实景照片。
我们今天看到的解放战争时的老照片,有不少就是张崇岫当时拍摄的。
我军向来注重文宣工作,并且注重对事实的准确描述和表达,与国民党等方面过度吹嘘截然不同。国军报刊上多刊登一些将领和领袖的摆拍照片,而我军报刊则多反映真实、残酷的战场情景。
张崇岫拍摄的一系列战场照片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赞赏,他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地摄影师。并且他一听说前方有战斗,就会积极请求去往一线抓拍那些珍贵的历史瞬间。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应朝鲜人民军领袖金日成的请求,决定出兵抗美援朝。
此次出国作战,意义重大,不仅是为了援助朝鲜,守卫我国领土安全,还要向国际社会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的事实,让全世界都知道新中国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辱的腐朽王朝了。
所以,这次战争必须大胜,还必须将实际情况实时的展现到世人面前。有了这个要求,文宣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上级要求各部队入朝都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战地记者和摄影师。
战地记者我们有很多,但是战地摄影师就很难找了,很多部队只能临时征召了一些国内照相馆的摄影师,跟随部队入朝作战。
张崇岫作为全军有名的战地摄影师,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尽管他知道这次的战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激烈,这次的对手比此前所有的对手都要强大。
但是他始终将自己的生命和部队紧紧地捆绑在一起,部队在哪里战斗,他就必须出现在哪里。他希望多年以后,后人们能通过这些真实的照片记住革命先烈曾经为了祖国的盛世和平而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朝鲜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朝鲜人民军在美军强大的海陆空火力打击之下,节节败退,战火已经接近鸭绿江。
实际上在九月份毛主席就已经密令九兵团做好准备随时北上。但当时并没有预料到接下来形势急转直下,美军的突进速度太快,毛主席又连续三次急催九兵团加速北上。
宋时轮也在不断催促九兵团各部立即归建,队伍集合后集体登车直接北上,中央军委下达严令,全国所有列车一律为九兵团运兵专列让路,违者严惩不贷。
张崇岫便随着这一道道紧急的军令登上了北上的列车,战士们紧握手中钢枪,而张崇岫则握紧了挂在胸前的照相机。
当时的摄影记者大部分都是临时征召过来的,因此经验丰富的张崇岫被任命为九兵团政治宣传部摄影组的组长。由他带领着二十多名战地记者跟随部队,全程拍摄。
九兵团从得到命令后立即赶赴东北,只在山东做了短暂停留以便补充、整训,随后立即乘车抵达鸭绿江边。
由于情况紧急,东北军区为九兵团准备的棉衣被服尚未完全运至车站。但中央军委催促命令在他们尚在途中的时候就接二连三发来了。
因为前方情况非常紧急,刻不容缓。
彭德怀率领东北兵团进入朝鲜族之后,在极为仓促的情况下与美军交手,发动了第一次战役。美军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麦克阿瑟怒不可遏,这是他在朝鲜半岛上遇到的第一次挫折。
此时的麦克阿瑟不可一世,连杜鲁门的命令都不放在眼里,他一心要把战火烧过鸭绿江,要给中国人和苏联展示一下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并且麦克阿瑟偏执的认为中国人绝对不敢出兵阻挡美军的脚步,因为双方实力相差太过悬殊了。
第一次战役之后,麦克阿瑟立即组织了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这次他调来了美军精锐第十军,同时还将王牌部队陆战一师也划拨到第十军的麾下,让他们从东西两线齐头并进。
彭德怀在得到确切情报之后,发现美军此次来势汹汹,根据上一次的战斗经验来看,美军实力确实非常强大,我东北志愿军13兵团若在西线阻击美第十军,完全可以将其击溃。
但是在东线的陆战一师就不好对付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他们是当时美军装备最为先进,火力最为强大的机械化部队,绝不是国民党全美械师和日本军队所能相提并论的。并且这支部队在太平洋战场上与日本人进行了激烈且残酷的战斗,最终取胜,经受了战火的洗礼,战斗意志坚定,经验丰富。
陆战一师的师长奥利弗·史密斯也是一位头脑冷静,思维缜密的名将,他对进军长津湖持反对意见。因为他判断,中国军队肯定会在这里设下埋伏。
但是麦克阿瑟依旧认为第一次战役是朝鲜人民军为主,中国军队只有少量的边防部队参与,因为情报部门根本没有证据证明中国军队大规模入朝。尽管中情局也倾向于中国已经出兵,但他们却拿不出可以信服的证据。
史密斯在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的催促下,心不甘情不愿地带领陆战一师挺进长津湖,即便如此,他们的速度还是比我们预计的要快。毕竟这是一支全机械化陆军师,所有人员均无需步行前进。
九兵团先头部队在没有完全领导棉服的情况下,就立即赶赴鸭绿江,秘密入朝。张崇岫也在其中,他也在担心物资供应不足,不过他担心的不是粮食和棉服供应不及时。因为此时他手上只有三卷胶卷,虽然是加量的,但是对于这样一场重要的战争来说,的确太少了。
当九兵团的将士们冒着严寒开始进入朝鲜境内的时候,张崇岫就打开了照相机,按下快门,开始记录这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刻。
九兵团将士入朝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不是敌人强大的火力,而是天气。这一年,朝鲜地区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罕见极寒天气,气温达到零下三四十度。
而九兵团的战士们大部分身上还穿着秋季的单衣,尽管再等一两天棉服就可以送上来,但是他们已经等不及了。在黄草岭地区负责阻击陆战一师的42军已经撤回西线,陆战一师先头已经通过水门桥,进入长津湖地区了。
当时我军还没有空军,美军的侦察机、轰炸机天天都在头顶上盘旋,为了避免被敌军发现,同时又要在指定时间内抵达预定集结地。九兵团战士们便在密林之中踏雪而行,好在漫天的大学遮蔽了飞行员的视线,他们在高空中,只能看见千里雪原的北国风光。
到达预定集结地之后,战士们不能生火做饭,没人每天只能分到一个小土豆,这还是从当地老百姓那里借来的,他们的粮食也不多,只能节省着吃。
为了躲避敌人的侦查,志愿军战士只能原地埋伏,甚至把自己埋到雪堆之下,以躲避空中的侦察机。
张崇岫抱着相机,和战士们一起啃着和石头差不多硬的土豆,埋在雪堆里躲避敌军侦查。这个时候,他抓住时机把战士们趴冰卧雪的场景拍下来,要让祖国人民,让子孙后代知道九兵团的将士们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战斗的。
那时他只有三卷胶卷,必须节省着用,后续什么时候能补充上还不知道,尤其是战斗打响之后,情况就更难预料了。毕竟他的主要任务是在战斗进行过程中进行拍摄,这个时候的镜头最为真实,也最为珍贵,当然也是最危险的。
跟随张崇岫一起的摄影师和战地记者们,一共有二十几个人,其中一大半都没有从军经历,更有遇到过这么冷的天。很多人出现了冻伤,最要命的是,这种困难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担心自己还没有坚持到战斗开始就会被冻死了。
张崇岫也被冻得上下牙打架,但他鼓励摄影组的同志,不要害怕寒冷和困难,想当年红军翻越雪山的时候比这困难多了,他们能挺过去,我们就挺过去。我们冷,敌人也冷,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人民军队是世界上意志最坚强的部队,只要有必胜的信念,就一定能战胜所有困难。
众人在张崇岫的鼓励下,咬牙坚持,和战士们一起趴冰卧雪,等待敌人进入伏击圈。
实际上,张崇岫自己当时也已经到了极限,据他回忆,他在国内转车的时候,无意中捡到了一件破旧的军大衣。在朝鲜,他就是靠着这件旧军大衣,熬过了最寒冷的那几天。对于那种寒冷的天气,他每次想起都心有余悸,如果不是那件大衣,他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挺过来。
据战后统计,九兵团因为极寒天气而导致的非战斗减员高达三万多人,其中被冻死的战士就有四千多。那种寒冷到底有多么恐怖,由此可见一斑。
11月27日下午四点三十分钟,此时的长津湖已经是黄昏时分,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下达命令,总攻开始。
霎时间,昏暗的天空中升起了三颗红色信号弹,十万志愿军向龟缩在冰天雪地中的美军陆战一师发动了猛烈进攻。
美军此时正在抱怨这该死的天气,他们每天都在幻想着在感恩节之前结束战斗,回家过圣诞,这是麦克阿瑟亲口向他们做出的承诺。
当红色信号弹照亮天际的时候,他们还以为是自己的哨兵打错了照明弹。紧接着,一种短促而已紧张的冲锋号吹响了,这种号声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但是仅凭节奏美军立即意识到有军队在向他们冲锋。
当美军指挥官要求参谋确定敌人的确切位置时,得到的答复是:四面八方。
我军以十万之众分段围堵仅有三万人的美军陆战一师,冰天雪地之中,双方展开了激烈交战。
这个时候张崇岫掏出了怀中的相机,自从进入朝鲜之后,为了防止相机被冻住,他就一直把它揣在怀里。
战士们在冲锋,阵地上在射击,敌人的营地里已经是乱作一团,但随即他们开始组织反击。战士们冲进去和敌人展开惨烈厮杀,枪声、炮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响天震地。
张崇岫对这种场面已经司空见惯,不过此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相机的曝光会受很大的影响。远处敌军阵营里打得非常热闹,但凭他的经验来看,在这种光线条件下拍摄那么远的场景,洗出来充其量只是一堆光点,根本看不清楚。
所以,他决定先拍摄阵地上射击的战士们,当时机枪手正在向一处敌军阵地不断射击,张崇岫当机立断拿出镁光灯在侧面对准全神贯注射击的战士按下了快门。我军经典的夜间机枪手射击照片就这样诞生了。
张崇岫紧接着带领摄影组快速跟在冲锋部队的后面,进入敌军营地抓拍我军战斗场面。这里才是真正的枪林弹雨,摄影组的新战士没有见过这种场面,还没跑到跟前就匍匐卧倒,还有两名战士被流弹击中。张崇岫吩咐没有受伤的同志照顾伤员,自己则抱着相机直接冲了上去。
这种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情况,在没有经历过战斗的人来说,堪称神奇。但对于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兵来说,却早已是家常便饭了。老兵们总结过一个战斗经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怕,不要慌,大部分子弹打过来都有规律,只要摸清楚敌人射击的规律,大部分子弹都能躲过去。除非被无规律可循的流弹击中,那就是老天爷不给面子了。
张崇岫跟随九兵团打了大大小小十几场战斗,拍下了很多宝贵的照片。最后,我军追击美军抵达兴南港海岸线,用枪声和胜利的欢呼送走了匆匆爬上军舰的美军。
张崇岫听说我军先头追击部队已经迫近海岸线,于是主动请求快速追上先头部队,要把这一珍贵的历史时刻拍下来。上级考虑他单独前进有些危险,才开始不同意,但在他一再坚持之下,才勉强同意。
张崇岫于是背起相机,带好胶卷,独自一人走了一百多里路,终于在海边追上了我们的部队。
此时,美国人的军舰还没有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于是张崇岫便请求战士们赶紧站好,他要把这一刻拍下来。
恰巧此时另外一支追击队伍也来到岸边,他们看到美军仓皇逃走的军舰,激动的和先头部队的战友握手相拥,并且鸣枪庆贺。
张崇岫被这种场面感动的热泪盈眶,他抹了一把眼泪赶紧按下快门,把这个“胜利会师”的珍贵场面保留了下来。
张崇岫后来又随部队参加了多次战役,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而他自己也和摄影结缘,并将摄影当做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建国后,张崇岫在战争期间拍摄的大量作品被收录到博物馆展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和珍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这一张张真实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当年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今
日的和平盛世,付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我
们应当铭记革命精神,不忘历史教训,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继往开
来,再创辉煌!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