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告急,蒋介石急召卫立煌救活,遭排挤被追责,卫立煌弃暗投明


在国民党军队体系中,有一位将军资历深厚、战功赫赫,并且受到国共两党的普遍敬重,此人就是抗日名将,卫立煌。卫立煌将军无论是在山西战场还是率兵远征缅甸,都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日军方面也将卫将军看做是少有的劲敌!
但就是如此一位能力强、威望高、资历老,又功勋卓著的名将,为什么在抗战胜利后却被解除一切职务?他在辽沈战役时为何按兵不动,难道他真的是中共的卧底?中共方面又为何将他列入顶级战犯名单?

现在就让我们来在简单回顾一下卫立煌将军的故事,解答一下那些疑惑!
卫立煌将军早先的履历我们不再赘述,直接来看蒋介石为何会在抗战胜利后解除他的一切职务。
卫立煌将军并不是那种百战百胜的传奇将领,但他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兢兢业业、鞠躬精粹的忠勇之将。这世间没有完美的人,更不可能有人做出完美的事。
抗战初期,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副总司令,全权指挥中原一带的对日作战,忻口一战,卫立煌将军指挥近30万国军与日寇拼死血战一个月,歼灭日军三万余。
但无奈实力悬殊,中国军队付出14万人的代价,最终兵败撤退。
当时中日之间的国力相差很大,军事实力的差距更是悬殊,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卫立煌将军还是坚决抗战,立下了以死报国的决心。
后来,蒋介石又任命卫立煌将军为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在缅甸重创日军。

蒋介石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偏袒亲信、排斥异己,卫立煌将军虽然是国军名将,忠诚的国民党员,但他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心腹。
卫立煌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立誓终于三民主义,救国图强。但是蒋介石上台之后,并没有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专注于内斗,尤其是将中国共产党视为心腹大患。在老蒋心中,中共甚至比日寇还要可恨。
卫立煌对于蒋介石的这个方针是持反对意见的,由于卫立煌资历很老,并且在抗战中立下卓著功勋,在部队和国内民众心里有很高的威望。他是少数几个敢于向蒋介石直言进谏的人,可蒋介石最讨厌的就是逆耳忠言。
同时蒋介石最为担心的是,如果卫立煌想要发展自己的势力,那将来就会成为自己的又一个心腹大患。白建生、李德邻就是通过暗中发展新桂系,势力如日中天,连蒋介石都要有所忌惮。
为了防微杜渐,在抗战胜利后,卫立煌将军不但没有受到重用,反而被蒋介石找借口解除了一切职务,命他出国考察。
卫立煌将军本也厌倦了国民党内部乌烟瘴气的环境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政治生活,索性卸下所有职务,无官一身轻去欧洲周游列国,反倒是落个清静。
如此这般,蒋介石才算放心,总算消除了一大隐患。
这里额外指出一点,蒋介石似乎整个一生都缺乏安全感,他人生中的每个阶段好像都不断有心腹大患出现。而实际上这和蒋介石本人的性格有关系,即便他处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中,他也会主动去寻找或者想象出一些敌人。个人认为这是蒋介石一生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内斗方面的重要原因。

卫立煌携夫人在欧洲考察,本以为可以远离是非地,可是不久之后,蒋介石又紧急将其召回国内,信誓旦旦地要对他委以重任。
在他人眼中卫立煌名义上到欧洲考察,实际上等于是被发配出去,但卫立煌却不这么认为,这种逍遥自在的生活甚是难得。可当他接到蒋介石要委以重任的通知时,却不由得满脸愁云。
因为他知道,此时的国内已是风云变幻,蒋介石如果不是到了无路可走,无人可用的地步,是绝对不会反过来找他的。可想而知,国民政府的处境是有多么的艰难。
那时候正值辽沈战役的僵持阶段,蒋介石将最先派去的熊式辉、杜聿明撤换,随后调去了自己的心腹陈诚。结果陈诚无能,不但没能扭转局面,反而把杜聿明好不容易占据的优势丢失殆尽。
蒋介石这个时候感觉自己站到了一个极度尴尬的位置上。
因为在这之前,美国军事顾问巴大维就曾经公开向蒋介石提出建议,放弃东北。巴达维的理由很简单,国军没能打通平汉铁路,并且在华北地区节节败退。国民政府南方的兵力和补给只能通过美国人的空运支援东北。
而这种空运耗费的成本很高,美军当时答应蒋介石帮忙,是因为蒋介石向他们保证过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消灭共产党,美军这种高昂的代价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但是一年多过去了,蒋介石承诺的好转迹象不但迟迟没有到来,战局还因为国军的腐败和无能而不断恶化。
蒋介石在此时却忘记了当初的承诺,反而无底线的要求美国提供更多的帮助,美国方面那时已经开始逐步对蒋介石失去信心。
但蒋介石却极为固执,坚持固守东北,他依旧认为如果中共占领东北,对他一统江山极为不利。但他又坚决反对让华北傅作义的军队去接管东北,而是要从大西南将他的嫡系中央军调来。目的很明显,就是怕傅作义占了东北,将来不好收拾。

辽沈战役开始之后,蒋介石又昏招迭出,先是将最会打仗的杜聿明撤走,调来了陈诚。陈诚到了东北之后,一通捣乱把杜聿明原先的部署全部打乱,一些称职的、能打的将领也被替换,最著名的就是陈诚竟然用别人捏造的罪名撤掉了立下大功的名将陈明仁。
这个时候,美国人和卫立煌已经看得非常清楚,东北局面已经没有挽救的必要。蒋介石其实心里也是清楚的,只不过他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极端偏执的性格不允许他改变初衷。
所以,蒋介石要找一个能扭转局面的人,而当时最合适的人选就应该是杜聿明。陈诚虽然捣乱,但时间不长,东北国军大部分还都是杜聿明的部下,及时调整还来得及。并且,杜聿明对东北情况比较了解,未必能够扭转战局,但是至少能稳住局面,保存住东北几十万国军的实力。
可蒋介石不愿意让杜聿明回来,原因很简单,那样就太没面子了,毕竟刚刚才把杜聿明调走。既然现在调回杜聿明时间太短,那就只能调一个时间长点的回来了,这人就是卫立煌。
事实上,国军体系里能和杜聿明、卫立煌能力比肩的人不是没有,李宗仁、白崇禧、傅作义、薛岳、张治中,都是文武兼备,实力雄厚的人物。
但蒋介石都不想用,这些人要么不是自己的心腹嫡系,要么就是有自己的势力派别。卫立煌虽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但是他至少是忠于国民党的,这一点蒋介石还是有把握的。另外,卫立煌此人自视清高,不屑于拉帮结派。此前蒋介石的担忧,纯属猜忌!
所以,蒋介石只好厚着脸皮请卫立煌出山,寄希望于他能力挽狂澜。
由于蒋介石对自己权力和地位极度缺乏安全感,因此这也导致了他的思维层次大多数时候被局限于两党之间。站在这个角度来考虑,蒋介石不认为卫立煌有通共的可能性。
但此时身在国外的卫立煌,考虑的却是全国大局,他认为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远高于两党利益,更高于个人利益。所以,在1947年春天,卫立煌通过亲信向中共方面写了一封密信,表达了希望和中共方面合作,站在人民的一边,尽快结束内战。
卫立煌作为一个军人,意思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为了顾全国家民族大局,可以对蒋介石甚至是国民党采取行动。
当时东北的境况还没有恶化都后来的程度,卫立煌也尚未接到回国的通知,但他已经看到了大势所趋。
蒋介石召卫立煌回国之后,思虑良久,总觉得拉不下面子去求卫立煌,毕竟当时把人家职务撤销了。撤销的理由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所以卫立煌到达南京之后,蒋介石并没有直接接见他,而是派卫立煌的好友国防部长顾祝同和张群先设宴款待他。
顾祝同和张群摊上了这个差事,也是一脸无奈,老头子办的事,前后不是人,怎么谈呢?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卫立煌、顾祝同和张群三人坐定,推杯换盏,叙旧聊天,一派其乐融融。三人都不愿意挑破窗户纸,但这差事还得办。

最后,顾祝同借口要接电话避开了,卫立煌和张群说了肺腑之言。
卫立煌打心里不愿意接这个差事,老蒋此前无缘无故撤了他的职,要说心里没有埋怨,那是假的,但个人荣辱与东北战局比起来微不足道。
卫立煌认为无论什么人这个时候去东北,都无法挽回败局了。老蒋这时候派他去,心里幻想着他能力挽狂澜,而实际上,他去了等于给陈诚背黑锅,去顶东北失陷这个罪名。
卫立煌还向张群抱怨,陈诚在东北惹了这么大的祸,回来之后,老蒋一句都过去了,不用提了,就完事了,人家照样高官厚禄。这就是嫡系,是心腹,丧权辱国都没关系。
可是那位刚刚立了大功的陈明仁呢?被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然后束之高阁。就是因为陈明仁敢于仗义执言,不会奉承他那位老校长。
现在的东北就剩几座孤城了,几十万国军就靠着天上那几架飞机扔点粮食续命,迟早被共军全都歼灭了。
卫立煌向张群抱怨了一番,实际上是想通过张群向蒋介石传话,自己不想当这个剿总司令。
张群也如实向蒋介石做了汇报,蒋认为卫立煌是怕承担责任,至于大局方面,只要他上任就肯定能好转,老蒋还是一如既往的固执。
最后,蒋介石当面向卫立煌做出承诺,如果将来东北战局有失,绝对不会追究卫立煌的责任。
并且,蒋介石还告诉卫立煌,派他去东北,不是要他扭转局势,只要他守住国军手上的这几个大城市,等将来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国军就有发动反攻的机会了。
蒋介石所谓的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指的是美国和苏联的矛盾日益加剧,很快就是开战。到时候,国军就能得到美国更大的援助了,消灭共党指日可待。
蒋介石经常把一厢情愿当成是真的!
卫立煌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飞到沈阳上任,其实他的任务很简单,只需要把沈阳、长春和锦州几个大城市守住就可以了,不需要主动出击。所以,他到达沈阳之后,就命令长春郑洞国、锦州范汉杰尽快收缩兵力,加固工事,准备长期坚守。

卫立煌接受这个任务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毕竟蒋介石是总统,是领袖,就算是政见不合,作为党员、官员以及军人,服从命令是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蒋介石已声明不会追究其责任,自己的风险大大降低。
最后一点,蒋介石给他的任务是固守,只要守住这几个大城市就可以。在卫立煌看来,解放军虽然厉害,但东北二十余万国军,凭借强大火力和坚固工事,固守个一年半载还是没有问题的。大不了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到沈阳、长春和锦州三个地方。
并且卫立煌也认为美苏之间必然再次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主战场很可能就在中国东北,到时候就能迎来扭转局势的机会。当然这应该是他在欧美旅行时,受到西方激进媒体的影响。
不过,卫立煌忘记了,蒋介石是个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听我的!”
并且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还有一个巨大的毛病,作为一国总统,最高领袖,很多时候喜欢越过前线最高指挥官,去直接指挥基层部队。
薛岳、张治中、杜聿明在这方面都有许多抱怨,尤其是薛岳好多次因为蒋介石越权指挥,直接和老头子吵起来了。
蒋介石曾经自称自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但实际上他参加的只是一个叫“振武学堂”的军校,相当于培训班。在这个培训班里成绩优秀者,可以报考陆军士官学校。而蒋介石的成绩并不好,根本没有考上。
而蒋介石在他的军事生涯中,能拿的出手的成绩也不多,除了在东征陈炯明时有点可称道的地方,后来便乏善可陈了。北伐、围剿、中原大战、抗战等等,蒋介石都非常的被动,当然和这些战争中的对手相比,陈炯明也是最差的。
但蒋介石偏偏认为自己是军事天才,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国军中那么多的名将,一半多都是他的学生,他自然是中国最厉害的军事家。说实话,他的确是黄埔军校校长,但学生的功课还真不是他教的。
卫立煌的坚守让林彪有些无可奈何,东北的局势陷入僵持,可这时候最先沉不住气的是蒋介石。
在卫立煌看来,沈阳、长春和锦州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这三座城市以外的一些小城市、小据点完全可以放弃。但蒋介石却舍不得一寸土地落入解放军的手里,要求他寸土必争。
当林彪第四次进攻四平的时候,蒋介石坐不住的,要求卫立煌立即出兵救援。当时陈明仁已经被撤职,守卫四平的只有一个主力88师以及新扩编的地方保安部队,不到两万人。可林彪至少调集了四个主力纵队将四平团团围住,同时又抽调了四个纵队集结在沈阳以外,随时准备攻击从沈阳派出的国军援兵。
卫立煌、郑洞国和廖耀湘一看就知道,这是解放军常用的围点打援战术,他们的目的根本不是四平,而是沈阳守军。
国军兵力有限,补给困难,解放军方面不断扩大自己的根据地,并且积极推动土改,如此一来解放军的兵源、补给都可以得到持续的补充。如果进行这种消耗战,用不了一年,东北国军就会被耗死。

所以,卫立煌、郑洞国和廖耀湘联名复电蒋介石,请求收回成命。蒋介石怒不可遏,但也没有办法,东北三位主要将领都不听他的命令,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四平失守,88师被围歼。
而在此前,卫立煌曾经建议主动弃守四平,将兵力调回沈阳,但遭到蒋介石拒绝。后来林彪调集兵力准备进攻吉林,60军军长曾泽生认为无力抵挡东野进攻,请求弃守吉林,去沈阳与郑洞国汇合,卫立煌批准了他的请求。吉林随即解放。
国防部方面根据东北和国际方面的形势,认为国军在东北已经完全陷入被动,应该在解放军对东北国军形成包围之前撤出,以保存实力。但蒋介石依然不愿意放弃东北,于是他们提出,可以将所有国军集中到锦州。
如此一来,既可以保证国军控制住由华北出关的通道,又可以在东北占有一席之地,不至于让解放军完全占据了东北。另外,数十万国军现在是分散部署,形不成规模优势,可如果集中到一起,解放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一口吃下。即便将来解放军有了这个实力,国军在锦州,还可以通过海路和陆路两个方向快速撤入关内。
蒋介石认为此计可行,所以命令部队开始向辽西锦州一带调动。但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第一个调令就遭到了卫立煌的反对。
蒋介石在东北有一个主力精锐,就是廖耀湘率领的第九兵团,这是当时国军内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兵团。卫立煌不同意廖耀湘调走,而廖耀湘自己也不想调出去,蒋介石在南京气得大骂娘希匹。

蒋介石在南京无论如何也坐不住了,在他看来他派到东北人,不仅这个卫立煌,连他的那些个学生也开始不听话了。
10月2日,蒋介石亲自飞临沈阳。这一次他来的非常急,卫立煌等人临时得到消息急忙到机场迎接。蒋介石在路上发了通知,要求东北地区师级以上的将领立即赶到沈阳开会,他要亲自训示。
基层将领得到命令立即起身玩命的往沈阳赶,蒋介石趁这个间隙和卫立煌做了一次深入沟通。但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蒋介石命令卫立煌调兵去锦州,卫立煌坚决不肯,他认为将主力部队调离沈阳必然会遭到解放军的伏击。
据说二人争吵的非常厉害,最后卫立煌急了,对蒋介石说,如果总统觉得我不称职,大可把我再撤了。如果把部队调出去,沈阳失守,这个责任谁来负?
一句话,把蒋介石问的无言以对,很显然,蒋介石不愿意来背这个锅,最终背锅的肯定是你卫立煌。可这句话总不能明说出来吧,蒋介石怒气冲冲地起身去了会议室。
那次会议上,蒋介石并没有做出什么重要训示,他本打算亲自说服卫立煌同意调兵去锦州,然后他给各基层将领鼓励、大气。结果,卫立煌不同意,他想说的话说不出来。
蒋介石心里不顺,看谁都不顺眼,在会上大发牢骚,最后竟然在皮包里掏出了当年围剿红军时,他亲自编写的那本《剿匪手册》,亲自在会上读了一遍,教育教育这些学生们。

会后,蒋介石单独召见了廖耀湘,亲自任命他为西路军总指挥,告诉他从现在起只能听自己的命令。廖耀湘是蒋介石最看好的学生之一,他怎敢抗命,当面保证服从命令。
然后,锦州守将范汉杰带着自己的作战计划求见蒋介石。他建议只需要将九兵团调到锦州,然后再调傅作义的一两个兵团北上支援锦州,就可以在锦州部下一张大网,对林彪的主力实施反包围。
锦州在范汉杰的经营之下,城防极为坚固,解放军缺乏重武器,短时间内难以攻破。如果这个时候,从南北两方面对林彪实施夹击,东北共军的主力就会被消灭。
蒋介石被这个计划吸引了,于是范汉杰立即回锦州准备决战事宜,同时告诉他,九兵团不日即将开拔。傅作义那边他会亲自去做工作,保证有足够的兵力北上支援。
蒋介石和他的学生们开始自行筹划、实施东北的战局,把卫立煌这个东北剿总司令晾在了一边。此时的卫立煌早已心凉了,他似乎看到了东北国军全军覆没的结局,于是他开始准备撤退了。
锦州战役开始后,战况极为激烈,一切都在朝着蒋介石的预计发展,傅作义派出了侯镜如的部队北上支援,廖耀湘也率九兵团南下锦州。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侯镜如的部队在海陆空优势火力的支援下,始终没有打过一个小小的塔山。

而廖耀湘此时也担心自己在锦州被共军消灭,竟然在抵达彰武之后停留了数日,而就是在这几天里,锦州陷落了。
最令范汉杰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东北野战军已经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重型炮兵部队。国共双方在重火力方面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逆转,因此固若金汤的锦州防线,很快就被解放军的炮火摧毁。
锦州陷落,东北国军成了瓮中之鳖,不久长春郑洞国率部起义,沈阳成了一座孤城。
在杜聿明的苦苦哀求下,蒋介石才派飞机将卫立煌接回南京。卫立煌一到南京,随即就被蒋介石以东北作战不力,导致国土沦陷的罪名予以撤职,并将其软禁起来。
此时的蒋介石早已忘记了当初他曾经答应卫立煌,就算东北沦陷也不会追究其责任。
随后,淮海、平津战役相继打响,国军一败再败,蒋介石的数十万嫡系中央军损失殆尽,而此时美国人也开始放弃蒋介石,转而支持李宗仁。
国民党内一些人怀疑卫立煌在东北始终不与解放军交火,就是因为他通共,所以叫嚣应该杀了卫立煌。在国民党内谁一旦和“通共”沾上边,就离死不远了,蒋介石也起了杀心。
而恰在此时,中共方面公布了国民党战犯名单,卫立煌赫然在列,这份名单暂时保住了卫立煌的性命,但他始终处于被软禁的状态。
直到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上台,才下令释放卫立煌。随后,卫立煌携家人经广州去往香港,从此宣布退出军界,做一个平民百姓。
解放军势如破竹直抵长江,得知合肥解放,卫立煌写信给朱德,希望他看在当年并肩抗日的情谊上,能够帮忙照顾在合肥的家人免受惊扰。
收到电报之后,毛泽东、朱德亲自下令前线官兵,严禁惊扰卫立煌家族人员,并且还要尽可能予以照顾。这件事情,让卫立煌颇为感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卫立煌曾向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发了贺电。后来他在香港做生意,原本离开军界的他打算就此退隐,不再过问政治。但蒋介石一直暗中派特务监视他们一家的生活。
后来卫立煌在香港投资的一家银行被人诈骗,损失惨重,再加上时时受到特务监视。卫立煌便暗中和我党联系,希望能够回到祖国。
1955年,在我党相关组织的暗中帮助下,秘密离开香港,转道澳门回到阔别已久的大陆。卫立煌回国后,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热情接待,后来还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