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主联军准备不足,被国军处处压制,林彪进东北首战逆转局势


辽沈战役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似乎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实际上,虽然邹大鹏、曾克林等我军将领抢先率部进入东北,并接管了部分日军投降部队。
但是在早期,我军基本上处于较为分散和混乱的作战状态。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美军空军的帮助下快速运抵东北,并在局部地区与我军开战。国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很多都是经历过抗战的老兵,战斗经验丰富,并且他们那时的士气正盛,我军在战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处处受到压制。
关键时刻毛主席急令正在前往山东军区的林彪立即调头出山海关,担任东北军区总指挥。林彪到达东北之后,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并且通过一次重要战斗,开始扭转整个东北战局。对于此战,林彪在战后给出了较高评价,认为其战略意义要超过当年的平型关大捷。

但由于后来的辽沈战役战斗频繁、战况激烈、规模浩大,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军也在白山黑水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战场奇迹。因此,这一场规模较小的战斗逐渐被人们所忽视。但在史学家的眼里,这一场小规模战斗其意义不亚于后来的锦州战役。
此战就是鲜为人知的秀水河子之战,林彪和师兄杜聿明在东北战场上的首次交手。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突然接受蒋介石之邀乘专机赴渝谈判,这让蒋介石有些措手不及。不过,蒋介石毕竟是久经沧桑的老狐狸,还不至于因此而乱了阵脚。
有人建议借此机会在重庆除掉毛泽东,蒋介石当然还不会采纳如此愚蠢的意见,毛泽东来渝,不仅不能杀,还要确保其万无一失。否则,蒋委员长的江山是坐不稳地!
蒋介石此时关注的重点还是在战场上,在等待受降的日本人身上,而重中之重就是东北。这一点他和毛泽东是一致的,谁抢到东北,谁就能掌握战场主动权。

蒋介石的想法是趁毛、周在渝之际,借助美国人的空军力量将自己的主力中央军从大西南运到万里之外的东北。
而毛泽东和周恩来在离开延安之前,也做了相应的部署,首先和中央政治局做了工作交接,同时递补了政治局候补委员,也就是说没有毛泽东,中共中央依旧可以照常运行。
重庆谈判正在进行时,刘少奇就组织召开了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立即在东北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并急调八路军、新四军精锐部队出关,首批进入东北的部队大约十三万人。
毛泽东同意了中共中央的决议,双方在东北的争夺正式展开。
八路军山东军区邹大鹏、曾克林抢先率部跨海登陆辽东半岛,接收投降日军。其余部队,陆续通过陆路奔赴山海关。
奔赴东北的部队中有两支主力精锐,分别是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一师,师长梁兴初。江南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
两支部队都是我军主力部队,两位师长也是我军中赫赫有名的猛将,他们都是林彪的部下。只不过,当他们进入东北的时候,林彪还在赶往山东军区的路上。

由于东北战局进展不顺,急需有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的统帅整体调度指挥,毛泽东在重庆决定让林彪改道立即赶赴东北,接手东北战局。
林彪到达东北之后,迅速了解了战场状况,并做出了大幅度调整,与国民党军密集接触,双方你来我往,短兵相接的情况时有发生。
我军前期与国军作战多有不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准备不充分,二是轻敌。
曾克林是最先率部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将领之一,当时他进入东北的时候带领的部队只有四千多人。来到东北之后,接收了日本人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物资装备,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部队要就地扩编,壮大规模。
因此,曾克林用自己手上掌握的大量物资广泛的招兵买马,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他手下的部队由四千人增长到惊人的七万余,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这种扩张速度显然是不正常的,新扩编的队伍很多都是原来的伪军、土匪、流寇以及难民。他们根本来不及组织政治审查和训练,只是简单的给他们穿上军装,发了枪。
不久之后,国军主力来到东北,一交手,这些人就立即现出了原形,发生了大规模的逃兵和叛变,曾克林的队伍一下子缩水到一万,损失惨重。
曾克林在接收日本人的军用仓库时,见到堆积如山的物资和武器,喜出望外。还没有经过清点就兴奋的向延安报告,夸张的说东北武器弹药遍地都是,后续部队不用携带重武器,来了直接到山沟里拣都拣不完。

延安和部分兄弟部队听说这种情况也非常高兴,因此没有携带足够的武器弹药就来到东北,结果此时国军已陆续接管日本人的物资。前期部队因为扩编也已经把武器物资分得差不多了,导致很多部队武器装备紧缺。
另外一点就是轻敌。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七师师长杨国夫奉命守卫山海关,阻止国军入关。双方由于经过八年抗战,对彼此都有些陌生。国军先头十三军依靠美式武器强攻山海关,结果被杨国夫击退,并派突击队歼灭其一个连,缴获一批美式武器。
杨国夫因此感觉国军不过是仗着武器先进,但是战斗意志和士气都远不如我军,因此向中央发报阐述了这种情况。这种片面报告,导致中央和兄弟部队认为国军战斗力不强,只是拿着先进武器的纸老虎。
而实际上,杨国夫面对的十三军只是一支普通部队,战斗力本身就差。不久之后,杜聿明率兵赶到,在和杨国夫短暂交手之后,就发现我军的火力配备太弱,于是调动大批榴弹炮对山海关阵地实施覆盖式打击。
美式榴弹炮远远强于日军火炮,八路军也没有打过这样的守城战,在坚守了22天后,最终被杜聿明攻破。杨国夫能在杜聿明的猛烈炮火下坚持十几天,的确很能抗,但却没能让我军普遍认识到国军主力的真实实力,导致一些部队一上来就和他们硬扛,遭受巨大损失。
林彪到达战场之后,首先对东北形势和国军的实力做了一次深入全面的调研,并根据我军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战术。林彪在等待一个机会,给杜聿明的手下一个教训。
杜聿明入关之后首要目标就是东北第一大城市沈阳,国军主力部队一路北上,不断驱逐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2月,国军部队抵达沈阳外围的秀水河子一带,准备全力夺取这一交通咽喉。

秀水河子当时只是一个不足500户人家的小镇,但它处于彰武和法库之间,是法库县的门户,而法库又是沈阳的北大门。
杜聿明要占沈阳必先取法库,要得法库就必须先拿下秀水河子,虽然当时这里名不见经传,但在双方最高指挥官眼里,这里是必争之地。
此时的杜聿明一路凯歌,认为共军装备和火力太差,只要坚持和他们正面作战,不要顾及袭扰,很快就能占领东北全境。
而林彪此时也瞅准了杜聿明现在的轻敌心理,准备在秀水河子打一场干脆利索的伏击战。
2月上旬,杜聿明率四个美械师慢慢向沈阳以北集结,13军89师266团接受命令从大虎山北进,挺进秀水河子。265团一个营,则从彰武乘火车直接抵达秀水河子,等待与266团汇合。
两支部队汇合之后,立即在这里构筑工事,为后续部队通过做准备。
秀水河子地势西北高,东南地,铁路直接穿过小镇,将其一分为二。在小镇的北面有虎皮山、北山都军事制高点,国军部队也派人在上面构筑了防御阵地。
恰巧此时东北民主联军指挥部就在法库一带活动,并且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整,战士们此时都想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这是因为当地的老百姓当时并不信任共产党的军队。
我军进入东北地区非常匆忙,例如新四军第三师,他们从江南北上的时候还是冬天,身上都穿着棉衣,当他们徒步数千里进入山海关的时候,还没有得到新配发的夏装。并且棉衣被磨得破破烂烂,棉花都暴露在外,战士们一个个灰头土脸。
当地老百姓看见这些人都以为是来闯关东的叫花子,后来安顿下来做群众工作的时候,老百姓都不相信这些人竟然是军队。虽然他们手里有枪,但还不如土匪的家伙好,就凭这些破烂还和国军打仗?
我们的战士们不服,非要打几场胜仗给他们看看,尤其是一些参加过长征和抗战的老兵,在老百姓面前把以前的辉煌战史都讲了出来,老百姓不信,他们就偏偏要打一仗给他们看看。
结果前期,我们的部队还真打不过国民党正规军,屡屡受挫,老百姓中间就不断有人说风凉话。这些话让战士们憋了一肚子气,都想找机会干一场打仗,也给咱们八路军争口气。
林彪锁定了他的第一个猎物,还是此前攻打山海关的那个国军十三军,他们竟然让一个团单独进驻秀水河子,气焰何其嚣张,简直不把我们几万大军放在眼里。

十三军的战斗力在国军序列中本属一般,但现在配备了全副美式装备,最近又跟着杜聿明打了些胜仗,因此有些飘飘然。林彪当即决定吃掉这个团。
林彪手上当时有第一师和新四军第三师的第七旅在手上。根据秀水河子一带的地形特点,林彪决定让第一师在正北和西北两个方向上,自北向南发起突袭,作为此战的主攻部队。
第七旅在悄悄摸到地势比较平坦的正南和东南方向上,配合第一师全歼266团。
国军266团加265团一个营,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加强团的兵力,虽然有炮兵,但兵力不足两千。
我军虽然番号上是一个师,但实际兵力却可达到一个军级单位,第七旅实际上也有一个师的兵力。因此,我军在规模上远远超过国军部队。
第一师师长梁兴初是林彪手下的虎将,由于他长有一排明显的大门牙,因此人送绰号“梁大牙”。但他自己却说自己这口大牙,专啃硬骨头,专打硬仗。而他所率领的这支部队,就是后来在朝鲜战场上受到彭老总高度赞扬的“万岁军”!

七旅旅长彭明智也是一位百战老将,北伐期间曾经担任叶挺独立团的排长,跟随叶挺南征北战。后来加入红军,参加了长征,屡立战功。
林彪的具体部署是一师二团在北部,七旅十九团在南面,这两个团作为南北夹击的主攻部队。同时,一师一团和七旅二十一团作为辅助部队,在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上配合主攻部队。
七旅二十团外加一个保安部队,负责切断交通线并打击援军,一师三团则作为总预备队。
2月11日国军部队全部进入秀水河子镇,13日上午林彪下达作战任务,各部队迅速赶往指定集结地点隐蔽,等待总攻命令。
13日黄昏十分,打援部队首先将彰武至秀水河子之间的大段铁路破坏掉,防止彰武敌军乘火车驰援。同时他们埋伏在大虎山公路沿线,随时准备伏击敌人援军。
当晚22时,林彪向梁兴初下达命令,总攻开始。三颗红色信号弹突然在天空中生气,第一师二团立即向秀水河子北部的虎皮山、北山等阵地发起突然袭击。二团战士们憋了一肚子气,早就想痛痛快快的打一仗了。
梁兴初命令炮兵营集中火力向敌人阵地密集开炮,山上的敌军猝不及防,突然遭到如此猛烈的火炮轰击,根本无法还击,只得放弃阵地向秀水河子溃逃。
二团迅速占领两处高地,随后居高临下向秀水河子发起冲击,一团紧随其后在西北方向也开始发起攻击。
驻守秀水河子的266团团长早就意识到共军有可能会对这里发起突袭,因此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修筑了大量的工事,并将轻重火力和炮兵部队做了合理配置。
二团向秀水河子发起正面进攻时遭遇了敌人的猛烈射击,双方在北部阵地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第一师第二团是梁兴初手下的尖刀部队,攻城拔寨无坚不摧,战斗意志顽强,战场经验非常丰富。尽管敌人的火力非常凶猛,但是二团能立即就地隐蔽选择阵地和敌人进行对战。
266团是全副美械装备的主力团,也是十三军的尖刀,此时的国军整体形势一片大好,在出发前蒋介石还向他们许下了很多空头承诺,因此他们当时的士气旺盛,战斗意志也很顽强。再加上这些人都是参加过抗张的老兵,也是和日本人在战场上拼过刺刀的,根本不怕死,也没把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放在眼里。
所以,国军打得也很顽强,梁兴初亲临前线观察战场局势,他发现国军主力部队的战斗力确实不一般,自己两个主力团打他一个,竟然有被他反压制的趋势。
梁兴初及时命令炮营对敌人的主要重火力点实施压制打击,同时开始攻击敌人的炮兵阵地。由于提前做了详细的敌情侦查,并且我军居高临下,早就摸清了敌人的火力分布。
但是我军火炮口径较小,多为缴获日军的迫击炮和山炮,国军虽然火炮数量不多,但是清一色为美式榴弹炮,威力巨大。我军一时半会无法将其火炮阵地拔除,但却给他们造成了巨大压力。
梁兴初同时命令一线部队加强攻势,尽快靠近敌人,发挥手榴弹的威力。冲锋部队接连发起攻击,敌人前沿阵地倍感压力大增。
此时总攻已经开始了十五分钟,双方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我军没有想到敌人的火力如此强大,敌人也没有料到我军进攻如此顽强。
266团团长屡次接到前线告急的报告,再不支援防线就会被攻破,而此时秀水河子的南面还是一片寂静。

不仅敌人发现了这个情况,梁兴初也发现了,原先说好了南北夹击,都打了这么长时间了,怎么七旅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
梁兴初看了看手表,战斗进行了快二十分钟了,他决定就是凭自己也要把秀水河子拿下来,他不信自己将近一个军的兵力,还吃不掉这一个加强团。梁兴初一咬牙,命令预备队做准备。
266团这边实在顶不住了,团指挥部确定南面没有敌人,于是将守卫南部阵地的两个主力营立即调到北面支援,南部只留两个排负责警卫。
22时20分,敌人南部阵地的部队撤离阵地不久,天空中又突然升起了三颗红色信号弹。霎时间,在秀水河子的南部炮声大作,七旅十九团、二十一团对防御空虚的敌军南部阵地发起了突然冲锋。
原来这是林彪在战前临时做出的更改,他认为如果在南北方向上同时发起攻击,敌人必然会做困兽之斗,虽然我们有把握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也会遭受重大伤亡。
所以,林彪让七旅暂时不动等待命令,他也在密切关注梁兴初这边的情况,为了不干扰梁兴初指挥,他并没有将这一改变告诉他。
七旅从南部突然这么一冲,把266团的防御部署彻底打乱了,七旅战士们从南部迅速冲入小镇与敌人展开近战、巷战。

国军266团也不愧是抗战劲旅,尽管阵地被我军突破,并且我军数量是其数倍,但他们依然在镇子里坚持和我军进行巷战。
双方的在镇子里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国军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而近战、夜战又是我军的优势所在,双方打得非常激烈。
这支部队是完全按照美军模式装备的武器,以M3和汤普森冲锋枪为主,额外配备少量加兰德半自动步枪。这种配置火力强大,但不适合近战。

我军战士仍然以日式三八步枪为主,少量配备英式司登冲锋枪。
当我军与敌人短兵相接时,刚开始敌人手中的冲锋枪发挥了威力,我军冲在最前面的战士大多中弹倒地,但紧随其后的战士立即冲了上来。
冲锋枪的射速很快,尤其是在面对面对攻的时候,很容易把一梭子子弹一次性打出去,但再要弹匣就来不及了,只能拿着冲锋枪和我军拼刺刀。
美军的战术思想和设计理论都不重视拼刺刀这种传统战术,因此无论是冲锋枪还是加兰德步枪,都不适合近身肉搏。国军因此损失惨重,最重要的是我军人数太多,如潮水般冲了进去,七八个打一个,国军根本没办法还手。
不过,266团的国军官兵并不甘心就这么输在共军手里,他们八年抗战都打过来了,大风大浪见得多了,怎么能在这个小河沟里翻船。并且,杜聿明已经紧急调拨了52军前来支援,援军很快就能到。
所以,266团依据在镇上密集房屋、街道上提前设置的防御工事,和我军做生死缠斗。
而杜聿明调来的援军在十里之外就和打援部队交上了火,我军人数众多且以逸待劳,所以敌人很快就被击溃。
秀水河子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拂晓,最终一小部分残敌趁我军在西部出现一个空隙,拼命逃了出去,其余大部被我军歼灭。
此战我军共歼敌1600余,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战果辉煌。
这是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的一次大胜,也是扭转局势的一场战斗。杜聿明意识到中共军队似乎已经开始重新聚集力量,对国军进行有针对性地反击。

林彪在这次战斗之后认真进行了战后总结,和各部队指战员深入探讨了此战中的经验教训和不足之处,认真研究了国民党美式部队的战术、战法。并且纠正了此前我军对国民党主力部队的错误看法。
林彪指出,国军主力部队现在的士气很旺,这些部队作战经验丰富,战斗意志顽强,在秀水河子一战中,他们几乎是抵抗到了最后。
通过一系列的战斗,林彪发现国军不仅仅是装备了美军的武器那么简单,他们还学习了美军一整套的战术战法,从阵地布局到火力配置,步炮协同等等都是非常先进的战术,并且国军的贯彻执行能力也很强。

这些地方及时引起了东北军区的重视,并根据这些情况及时调整了战略战术,为后来最终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