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以国民党为首的反动派军队,以及各地方军阀曾经进行过无数次激烈战斗。在这些战斗中,有一些敌军将领顽固地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视我党我军为不共戴天之仇敌。
但在敌军阵营中也有一部分将领虽然与我军激烈交战,但不失爱国之心,不泯心中良知,虽为战场敌手,但也赢得了我军的尊重。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故事,就是围绕一个大家并不熟悉,但却得到我军高级将领普遍尊重的一个对手。此人就是川军名将,郭勋祺!
郭勋祺是四川军阀刘湘手下的将领,因作战勇猛,战功卓著得到刘湘的器重。由于他打起仗来特别勇猛,常常身先士卒,手持大刀冲入敌阵,猛砍猛杀,因此川军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莽娃”。
当时在外国人的炒作之下,四川大熊猫扬名天下,成了人们在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而郭勋祺此人身材略胖,又是一张圆脸,生得一对浓眉,眼睛又圆又黑,所以他又得了一个绰号“大熊猫”!
川军士兵敢给他起熊猫这样一个可爱的外号,也反映出这位将军作战时勇猛莽撞,但平时却是平易近人,喜欢和士卒打成一片。
郭勋祺虽然在川军中表现不错,但早先经历的战斗都是在四川内部进行一些局部战斗,名气并不大。真正让郭勋祺一战扬名的,是在红军长征史上那场著名的恶战,土城战役。
郭勋祺绝对想不到,他这一次竟然和一大批红军顶级将领同时交手,而且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开国元勋,战史名将。
土城战役
在历史上,遵义会议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军在长征史上的转折点。但那毕竟只是一场内部会议,真正要扭转局面,还是要在靠战士们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出来。而这场变局之战,就是接下来的土城之战。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掌握军事指挥权,那时红军的处境极为不利,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毛泽东认为,蒋介石已经知晓我们的计划是去湘西与二、六兵团汇合,早就在我们前进的路上不下了天罗地网,等着我们去送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绝不能在按照原计划去湘西,建议改道向川北方向前进,去那里与四方面军汇合,然后再继续北上去陕甘宁。那里蒋介石的势力较弱,并且刘志丹等人已经建立了根据地。
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了大部分红军高层的支持,红军于是改变转移方向,调头向北。
临时改变方向就能够躲开敌人在原路线上布设的陷阱,但是追兵却已尾随而至,如何摆脱他们,成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当时贵州当地军阀王家烈手下的部队战斗力较差,与我军交手从未得胜,尽管王家烈的部队在我军已经在我军的必经之路土城布下重兵,但对我军形不成太大阻力。
最大的威胁来自从川南一带快速赶来的川军刘湘的部队,川军作战顽强,虽然不是我军对手,可一旦他们集结完毕,我军就有可能被他们缠住。而后面薛岳率领的中央军主力两个纵队,8个主力师就能立即围上来,到那时我军危矣。
因此,毛泽东考虑,必须想办法在途中把川军打掉,然后快速北上渡过赤水,摆脱他们的追击。
当部队行进到习水县土城镇东侧的青杠坡时,毛泽东发现这里是一道狭长的谷地,两侧为高耸的山坡,谷底道路狭窄,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
这时中革军委二局情报处截获了川军潘文华发给郭勋祺、潘佐两部的电报,电报显示,命令郭勋祺所部四个团,潘佐所部两个团立即向土城方向追击红军。
而青杠坡则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毛泽东分析川军只要6个团数千人的兵力,以我们现有的兵力,完全可以在这里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从而为先头部队争取时间和空间。
于是毛泽东命令,彭德怀红三团三个师,杨尚昆红五团两个师,合计共五个师的兵力分别占领土城以东的南北两侧山地,设置伏击阵地。同时抽调陈赓所率领的红军精锐干部团作为预备队,在白马山设伏对后方追击的川军进行歼灭式打击。
而毛泽东要伏击的对象正是这位“熊猫将军”郭勋祺。郭勋祺当时是川军教导团三旅旅长,刘湘任命他为此次追击的总指挥,除了他的教导第三旅,连同独立第四旅,模范第三旅都归他调遣。
参加这次战斗的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杨尚昆等都是四川人,刘伯承还曾是川军副帅,对这位熊猫将军也略有耳闻。总体来说,郭勋祺当时只是一个团旅级的基层将领,名不见经传。
1月27日夜间,郭勋祺部先头部队行进到土城以东,陆续进入我红三、五军团伏击圈。1月28日凌晨,天气非常寒冷,天空中又下起了小雨,红战士们冒着严寒冰雨,潜伏在山坡之上,一动不动。
郭勋祺也意识到这里两侧高,中间低,且道路狭长,他们连夜赶路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于是命令部队加快速度,尽快走出这段峡谷。
彭德怀、杨尚昆确定敌人已完全进入伏击圈,凌晨时分,三颗红色信号弹突然升旗,在细雨之中照亮了黑暗的夜空。
郭勋祺猛然抬头,大喊一声:“不好!有埋伏,全体散开,准备战斗……”话音未落,只见两侧山坡上,无数火舌开始发射愤怒的子弹,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汉阳造,以及各种各样型号、口径的枪械一起开火。
位于低处的川军立时陷入混乱之中,但此处是峡谷地带,川军无处可逃,只能胡乱朝两侧开枪还击。
经过短暂的混乱,郭勋祺逐渐清醒了过来,他发现虽然这里两边高中间低,但也有开阔地带,于是立即强行命令部队向开阔地带集结,形成防御阵型,同时占领有利地形发起反击。
郭勋祺虽然没有指挥过大规模战斗,但是战场经验非常丰富,现在被人压着打,顿时把他的牛脾气给激发了出来,他亲自操控重机枪,向两侧山坡上发起猛烈反击。
双方的战斗随即进入了焦灼状态,厮杀得非常激烈。随着战斗的进行,郭勋祺发现包围他的红军兵力并不算太多,至少短期内还不足以把他吃掉。
红军方面也发现不对劲,情报显示川军只有六个团,并且这只是先头部队两个团,按说也就几千人,但伏击圈里的川军远不止这些人。
很快红军抓获了一部分俘虏,经过审问,彭德怀得知军委二局破译的电文有误。原来出川军部队不是六个团,而是六个旅,这支先头部队是两个旅,一万余人,而且火力配备很强。这种情况大大超出了红军的预料,彭德怀立即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得到消息,大惊失色,郭勋祺带来的不是六个团而是六个旅,总兵力相差过大。如果事先知道川军有这么多的部队,那这场伏击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打的,但现在双方已经纠缠在了一起,想撤也撤不出来了。
并且,敌人的后续部队再有一天的路程就能跟上来,到那时红三、红五军团就危险了。毛泽东再次致电前线,询问彭德怀、杨尚昆是否有把握在短时间内歼灭郭勋祺部。
彭、杨立即回电,通过交手发现郭勋祺非一般战将,此人指挥冷静、理智,虽处不利地势且遭突袭,但临危不乱,从容镇定。并且此人作战极为勇猛,多次亲自率兵冲杀,将我军的冲锋击退。由于川军人数众多,火力强大,预计短时间内难以将其歼灭,若要速胜须有大部援军不可。
毛泽东现在已经后悔在土城布置这次伏击战,但后悔是没有用的,必须想办法尽快解决到郭勋祺。关键时刻,毛泽东当机立断,发急电命令红一军团红二师立即调头回援。
红二师此时距离土城不远,并且这支部队也是林彪手下的主力精锐,编制较全。如果红二师能火速回援,我们就能赶在后续川军到达之前结束战斗。
红二师接到命令之后,立即调头向青杠坡火速驰援。而此时郭勋祺靠着一股蛮力,竟然对红军发起了反冲击,一时之间扭转了战场局势,我军处于了不利地位,阵地不断被郭勋祺抢占。
在南北两侧山坡各阵地上指挥作战的红军多位指挥官,都被眼前一幕震惊了,虽然我军兵力不足以吃掉这两个旅,但也不至于被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川军给反制住。看来这个郭勋祺不是一般人物啊。
不过,郭勋祺的表演才刚刚开始,他没有满足在不利地区站稳阵脚,而是要靠自己手上仅有的两个旅对红军主力部队发起反击。
郭勋祺占据了很多重要阵地,然后把自己的指挥部设置在了永安寺,开始全盘指挥战斗。他发现在大埂东南方向的一处高地前红军部署重兵,但并未参加战斗,此处视野极为开阔,且非常隐蔽,当地人称这里叫做“漏风垭”。
郭勋祺判断这里应该就是红军的指挥所,不然不会派重兵守卫,于是命令先锋部队向漏风垭发起强力冲锋。
郭勋祺判断得没错,这里正是中革军委的指挥部前沿阵地,毛泽东、朱德都在这里坐镇指挥。
郭勋祺部随即对漏风垭发起冲锋,与守卫部队展开激战,指挥部危急。一旦军委指挥部受到威胁,整个战场形势都有可能彻底逆转,关键时刻,毛泽东命令陈赓、宋任穷率领干部团向郭勋祺部发起冲击。
干部团是从全军基层干部中抽调的精兵强将,个个勇猛无比,身手不凡,而且革命意志坚定,是红军军委的直属纵队,主力中的主力,精锐中的精锐,不是一般的部队所能比拟的。
陈赓、宋任穷接到任务之后,立即进行战斗总动员,他告诉干部团的战士们:“不到万分危急的时刻,是不会让我们干部团上的,只要我们干部团上了,就没有打不胜的仗!”
随后,陈、宋率干部团从白马山上下来,直接奔着攻击漏风垭的川军先锋就冲了过来,沿途的川军部队根本就挡不住,一触即溃。
川军先锋正在全力攻击漏风垭,突然发现后面出现一支劲旅,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于是只能调过头来对付他们,双方一经交手,川军就发现来者不善,这支红军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装备精良,火力强大,士兵也是训练有素,打起仗来有板有眼,自己根本不是对手。
这支川军在干部团和守卫部队的两面夹击之下,很快就被打垮了,军委指挥部危机解除。而此时,红二师也紧急赶到,加入了激烈的战斗之中。
由于郭勋祺已经占领了青杠坡大部分阵地,红二师到达之后,毛泽东决定改变策略,将伏击战改为攻坚战,命令红三、红五军团协同红二师,对青杠坡郭勋祺主力发起猛攻。
红二师的攻击重点就是青杠坡上的永安寺,也就是郭勋祺的指挥部。红军发起的攻势非常猛,大大出乎郭勋祺的预料,他命令部队坚决顶住,援军片刻就到。
前方川军拼死抵抗,红二师发起决死冲锋,两支部队立即纠缠在了一起,川军此时已经杀红了眼,红军也下定决心一定要拿下永安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鏖战,红军佯装败退,然后命尖刀部队红五团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直奔永安寺而来。
川军反应不及,瞬间被冲散,郭勋祺匆忙撤出永安寺,红军占得上风。
虽然郭勋祺的指挥部被端了,但是他手下的部队并没有乱,依旧凭借着临时工事与我军展开激战。郭勋祺则亲临阵地指挥,战斗一时之间难以结束。
就在这个时候,后续川军四个旅已经加速赶至青杠坡伏击阵地。
毛泽东分析了战场形势,立即召集红军最高领导开会,他认为此时川军援兵已到,况且外围国军已经发现了我们由此渡江北上的计划,肯定也会相应的做出调整,在我们的进军路线上进行围堵。
因此,毛泽东建议放弃由土城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为向西渡过赤水河,转移到川南的叙永、古蔺地区,然后再伺机向云南扎西地区去。
这个建议得到中革军委一致赞同,于是,红军趁敌人援军尚未全部展开之机,立即撤出战斗,于土城、猿猴一带西渡赤水,跳出敌人包围圈。
如果从数据统计的角度去看的话,郭勋祺似乎创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记录,他以一人之力对阵我军七位开国元帅,另有一百余名开国将领,并且最终以我军撤退告终。
这也就是著名的一渡赤水!
对于土城战役,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有人从战斗结果的角度来看,认为我军在土城设伏是个错误,不仅损失惨重而且错失了原来北渡长江的计划。
而另外一个观点是从战略层面分析,此战使我军丢下了包袱,从此轻装上阵,开始快速行军。并且由此也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为红军接下来扭转局面奠定了一个基础。
总体来说,土城战役是一个转折点,是遵义会议之后扭转战局的一个转折点。
土城一战郭勋祺立下战功,受到了蒋介石和刘湘的嘉奖。不过,郭勋祺只是奉命行事,当时他对中共并不了解,在他的眼里这只不过是另外一支来抢地盘的部队而已。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时局的了解,郭勋祺对中共的看法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土城战役之后,蒋介石命令川军对红军发起追击。但是郭勋祺并没有立即对红军展开迅速追击。
一方面是刘湘早有吩咐,不能对红军赶尽杀绝,如果红军没有了,薛岳带来的十几万中央军主力接下来就该收拾咱们川军了。
另一方面,通过土城一战,郭勋祺也见识了红军的厉害,这些没有军饷,没有火炮的泥腿子,竟然这么能打,作为一个军人他也从心里佩服红军这样的对手。
并且他后来也得知红军是因为情报失误才在这里布下埋伏,不然的话,他根本看不到红军的影子。
因此,郭勋祺后来就跟在红军的后面,红军快他就快,红军慢他就慢,当红军进入云南之后,他们也就停止了跟进的脚步。
而实际上,郭勋祺和陈毅早就相识,1927年蒋介石曾指使刘湘发动三三一惨案,在重庆大肆抓捕共产党人。当时郭勋祺就把陈毅藏到自己家里,后来又帮他逃离重庆。
抗战爆发后,川军出川抗战,郭勋祺升任军长,后来在云岭地区和陈毅相会,双方的联系又逐渐紧密起来。
此时的郭勋祺非常认同中共倡导的联合抗日,并且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黑暗也让他非常的厌恶。
为了共同抗战,郭勋祺不仅和新四军密切来往,而且还暗中赠送给新四军大批装备,这些事情最终还是被特务告密,蒋介石对通共是绝不能容忍的,于是很快找借口将其撤职。
郭勋祺一心想为抗战做贡献,可惜因为蒋介石的对中共的仇视而断送,此后郭勋祺便授予闲职。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一意孤行发动内战,但是在战场上国军节节败退,蒋介石又任人唯亲,胡乱指挥,导致国民党大局一片混乱。
1948年蒋介石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任命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康泽担任绥靖区总司令,守卫战略重镇襄樊。
蒋介石的思维方式很特殊,在襄樊危在旦夕的时候,他首先考虑到的不是一致对外,而是担心手下不听他的指挥,当然他的指挥水平也确实不高。
所以他宁可任命无能的康泽,也不愿意让那些有自己意见的人来担任主官。不过,康泽确实不会打仗,无奈之下,蒋介石想起了当年在土城击退红军的郭勋祺,任命他为绥靖区副总司令。
国民党内部向来是明争暗斗,相互看不顺眼,康泽虽然无能但自恃天子门生,也不把郭勋祺放在眼里,郭勋祺本来就不想接这倒霉差事,所以干脆就任由康泽胡来。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花大成本构建的相反防线,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就被解放军全线攻破。
襄阳城破,康泽和郭勋祺被中野王近山部擒获,刘伯承亲自电令将二人立即押往中原军区司令部。
而在押解的途中,康泽大骂郭勋祺是通共的叛徒,因为这个时候康泽被关在囚车里,而郭勋祺在大模大样的骑着马与解放军谈笑风生。
陈毅在司令部见到郭勋祺之后,二人相拥而泣,想起当年在重庆的遭遇以及后来在梅岭地区的合作,再到今天被俘相见,只感叹造化弄人。
解放军势如破竹,全国解放指日可待,令郭勋祺大为震撼,同时他也想为最终的解放做些贡献。于是主动请缨希望批准他回四川,联系旧部老友,劝说他们尽早起义。最终中野党委同意了他的请求。
郭勋祺在返回四川的途中曾经被国军抓获,遭到软禁。南京解放前夕他得到释放,随即回到四川开始策反川军将领。在他的联络和劝说之下,大批川军将领纷纷起义投诚,郭勋祺为四川尽早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之后,党和人民政府没有忘记郭勋祺所做出的贡献,曾让他担任过四川省政府多个职务。他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继续为国家,为家乡付出了巨大努力!
郭勋祺曾经感慨,自己国民党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还曾经为蒋介石击败过红军,可就因为他想保家卫国反而遭到排挤。而共产党非但不计前嫌,而且还给予他这么多的机会为国家,为家乡做贡献。他很庆幸当年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不然肯定会抱憾终生!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