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刘震会议上指出徐海东不足,钻研技术创建炮兵,指挥空军重创美军


1955年,中央军委决定为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战功卓著的将领授衔。这个时候很多将军已经是耳顺、花甲之年了。不过在众多将军中也有一些后起之秀,显得格外惹人注目。
刘震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位,生于1915年的他,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的时候,只有40岁,比最小的将军肖华仅仅大一岁。

刘震将军生于湖北省孝感县一个贫穷的乡村之家,适逢那时正是中国最黑暗、最落后的年代。刘震自幼便在贫苦和饥饿中长大,12岁的时候就被迫做了木工学徒,正是上学的年级却已经开始替家庭分担。
刘震不同于普通的农家孩子,他看到自己的父母辛辛苦苦在田地里耕种了一年,到头来大部分粮食反而被地主抢占去。地主恶霸飞扬跋扈还经常欺负穷人,性格耿直的他从那时起就在内心深处萌发了要改变这种黑暗和不公平现状的种子。
1930年,红军宣传队来到他的家乡,大力宣传土地革命,并号召农民兄弟团结起来打到地主恶霸,平分田地。
时年十五岁的刘震深受感动,这正是他心中一直盼望的事情,并且被革命的激情所感染。于是,他毅然告别父母参加了红军少年团。
年少的刘震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小鬼”,在这个大家庭里,他没有再受到欺负,反而有了学习的机会,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红军战士。

刘震似乎就是那种天生的军人,对于军事作战有这特殊的天赋和敏锐的感觉,并且他打内心里就喜欢军旅生活。虽然在红军中的日子也很艰苦,有时候还会遇到危险,但是他却从来没有后悔过。
1932年,17岁的刘震被调入徐海东红25军,正式成为一名红军战士。这个时期很多红军战士都是十几岁的少年,有的甚至还没有枪高。但这些年轻人却给红军注射了新鲜血液,他们对于革命思想和共产主义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更加勇敢,而且喜欢创新。
因此我们经常说红军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那时和刘震一起的战友还有韩先楚、陈先瑞,三人同在一个班并且后来他们也都成为了开国将军。这个班也成了徐海东手下最为出名的班。
刘震他们被调配至徐海东麾下之后,很快就赶上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打土豪”行动。
当时红军的补给情况非常困难,根据地还没有广泛建立起来,老百姓虽然支持红军,但是当时他们还没有恢复元气,无法给红军有力的支援。
徐海东这个时候非常着急,眼看就没米下锅了,要是战士们连饭都吃不上,还拿什么革命,那什么打反动派啊。
不过人民军队从来都知道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老天爷不会从天上扔馒头下来,总之一句话,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咱们没吃没穿,缺少武器,可是敌人那里有啊。
很快徐海东就盯上了近在咫尺的罗田县,这里是军事重镇,县城里的仓库里堆满了武器弹药和粮食被服。并且此时是天赐良机,守卫县城的部队恰巧被调走执行其他任务,罗田县兵力非常空虚。
并且守城的部队都是一些战斗力极为脆弱的保安团。
送到嘴边的肥肉怎么能让它白白溜走了,徐海东当机立断,率领部队连夜向罗田县快速靠拢。
天亮时分,红二十五军打着鲜红的旗帜突然出现在罗田县城之外,县城上的守卫揉了揉惺忪睡眼,接着清晨的曙光发现城下好像密密麻麻有很多人。他们揉了揉眼睛仔细一瞧,天哪,整个罗田县城已经被红军团团围住了。

守卫立即报告了县长吴秉忠,吴秉忠当时就吓得魂不附体,匆忙之间带着家眷从侧门逃走。这里是徐海东故意留给他们逃命的一个缺口。
对于这种仗,徐海东和吴秉忠持同样观点:能不打就不打。只不过他们一个是要进城,一个是要外逃。
进入罗田县之前,徐海东再一次对手下指战员强调,进城之后要严格遵守红军纪律,不得扰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如有违犯,军法从事。
随后,红二十五军浩浩荡荡的进入了罗田县城,城中百姓纷纷夹道欢迎。刘震和战友们迫不及待的进入城中仓库,里面堆满了武器弹药和各种军需物资。
刘震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物资,这回红军可真是发财了,刘震他们首先选了心仪的枪支抱在怀里。老兵告诉他这可不叫发财,这叫战场缴获,所有的东西都要上缴组织,然后再由组织上按照需求进行分配。
刘震虽然舍不得怀里崭新的钢枪,但是这几年的成长经历告诉他,这就是纪律,必须遵守,最后他和战友们一起将所有物资搬出,然后按需等待组织下发。

红25军还开仓放粮,自己的粮食补给足够以后,将剩余的粮食全部分发给罗田县城的老百姓,得到了穷苦百姓的拥护和感激,纷纷表示希望他们能够留下来。
但是徐海东心里清楚,此地不宜久留,罗田本是兵家必争之地,况且红军这次缴获了国民党这么多物资和弹药,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估计援军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了,所以必须尽快撤退。
两天之后,红二十五军便快速撤出了罗田县城,转移到山区。
部队转移到安全区域之后,徐海东按照我军惯例召开了战斗经验总结大会,这个总结会非常的民主,所有士兵,连同炊事员、马夫都可以参加,并且鼓励大家积极发言。
徐海东首先做了总结发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此次打罗田县城有值得称赞,值得发扬的地方,但也有不足,希望大家不要骄傲,在将来的战斗中继续发扬优良传统。
因为打罗田县城非常的顺利,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而且部队进城之后严格准守纪律,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可,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战士,都认为这是一场大胜仗,主要是总结胜利经验,不足之处和教训较少。

对于这种场面,徐海东早就预料到了,但心中显然还是不太满意。身经百战的他非常清楚,骄兵必败,大家现在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无法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很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这是非常危险的。
另外,红军当时急需优秀干部,徐海东也想通过这次总结会能从普通士兵中发现人才。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从人群中站了起来,大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场仗虽然打胜了,但是我军也有伤亡,并且这些伤亡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果在战前能够更加清楚的探明敌情,再等一等,再增加点声势,敌人很可能连这一点抵抗都放弃了。这样的话,我们就能避免这些不必要的伤亡。但是军长当时太急功近利,明知道敌人要跑,但还没等他们跑出城就下令进攻,敌人不得不做困兽之斗……
这个年轻人一站起来就滔滔不绝的述说自己的观点,并且直接指出了军长徐海东的不足之处。好家伙,这在红二十五军,他可是头一个,一时之间人群里便开始议论纷纷。
有人说这小子不知死活,连老徐的不是也敢挑,要挑也私下里说啊,怎么大庭广众之下揭他的短,以后还怎么在二十五军混?也有人暗挑大拇指,这小子可以啊,眼光很独到,不简单,胆子也不小!
这个发言的小伙子就是刘震,当时是一个副班长。

从刘震站起来的那一刻,徐海东就仔细观察这小子,虽然身上没什么肉,但身材挺拔,腰杆子也很直,眼光中透出一股自信,尤其是他总结的经验正是徐海东想说的。
实际上这些缺点很多老兵和干部也早就心里有数,但没人敢直接说出来,充其量也就在指挥部的参谋会议上提一提。但是这个小伙子敢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接说军长指挥不当,胆子着实不小。但一个真正的军人首要的品格就是要勇敢,不怕死,要是做什么事情都畏首畏尾,那是肯定要打败仗的。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为刘震捏一把汗的时候,徐海东却哈哈大笑,直接夸奖这小子不错,眼光很毒,一下子就说到点子上了。敢当众揭我老徐的短,说我指挥不当,你是第一个,不过,你说得对,说得好,老子就是要你们把真心话说出来,说出咱们的缺点。你小子还真他娘的是个天才。
这次发言刘震让大家为之侧目,更让徐海东眼前一亮,决定好好考察考察这小子,如果真是块好苗子,那可得好好培养。
一段时间之后,红25军党委正是给刘震下达了委任状,任命他为1连指导员。按照当时的级别,刘震一次便升了三级,这件事让整个红25军再次震惊。
据后来一些老兵回忆,徐海东这一次看到了刘震身上的两个优点,一个是胆子大,红25军那么多战士、干部,就他一个人敢站出来说徐海东,胆色自然不一般。
其次,就是刘震这个人非常爱学习。这是徐海东在暗中考察时发现的。再大会上发言的时候,徐海东就感觉刘震这小子不仅眼光独到,而且陈述起来也很有条理。要么是受过高人指教,要么就是自己下过苦功夫钻研过战略战术。

经过考察,发现刘震平时果然就爱写写画画,总爱找一些有经验的老兵和干部请教作战经验,请他们讲述原来的经典战例。并且自己还会把这些内容记下来,回头再认真总结。
红军虽然年轻人很多,接受能力强,但大部分都是文盲,能主动学习的人不多,刘震这个品质是非常可贵的,因此徐海东当即决定要好好锻炼、培养这个小伙子。
红军当时还没有自己的炮兵,有时候打仗缴获了几门敌人的火炮,结果发现这些都是进口货,跑身上全是洋文,整个二十五军没有一个人会操作这种炮。很多老兵跑过来,先后试了好多次,但这炮就是不响,怎么也用不起来。
徐海东急了,让人把这些炮和炮弹都炸掉,绝不能再留给敌人。刘震听说之后,立即跑过来,向徐海东请求把炮交给他,他带回去研究研究,要是部队转移之前他还搞不明白,再把它们炸了。徐海东不耐烦地让他赶紧拿走。
谁也没有想到,两天之后,部队营区外面突然响起了几声隆隆炮声,徐海东忙让人侦查出了什么状况。警卫员很快就跑回来,报告徐海东,是刘震把那几门炮搞明白了,正带着人在山坡那边试炮。咱们红二十五军现在也有炮兵了,徐海东喜上眉梢,看来把他提起来是对的,总算没看错人。

刘震在后来的军旅生涯中一直坚持学习,不仅习惯钻研各种新式武器,而且对战略战术,尤其是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术有很深的领悟。
后来,刘震随四方面军经历了万里长征,几乎参加了四方面军所有重要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徐海东又发现了他的另一个有点,打仗勇猛。
有人可能会把胆子大和勇猛善战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两码事,有人胆子很大,但打起仗来未必能冲在前面;有人敢冲在前面但却未必能把握战场形势,分不清什么时候该冲锋,什么时候该隐蔽。
刘震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他具备这方面的特殊天赋。
刘震将军在军中还有一个绰号“洋司令”,并不是说他会说洋文,而是说他是八路军里最为洋气的一个。
刘震虽然是出身农家,但是特别注意仪容仪表,大部分八路军军官都以艰苦朴素为美德,只要衣服干净整洁,越朴素越好,哪怕是打着补丁也无所谓。
但是刘震的看法不一样,当时他只有二十多岁,风华正茂,在军队里他的军装最为整齐、干净。只要不是战斗或者训练,从来都是一尘不染。
八路军也有休假的时候,这段时间大家也可以穿便装,但八路军很穷,没钱买好衣服。所以一到了休息的时候,八路军的一些军官一起上街,远远看去就是一群土老帽进城。
刘震把自己平时的津贴都节省了下来,一有时间进城就会置办一些时髦的装扮。不久以后,八路军里就突然冒出一位,身穿皮夹克,足蹬长筒军靴,带着墨镜,再骑上借来的战马,好不威风。

这件事情后来被人报告了徐海东,徐海东大怒,这小子哪来这么多钱,买这么多好东西。于是把他找来,让他交代问题,刘震也是个耿直性子,直接就蹦了起来。说我赶时髦、爱漂亮我承认,但我可从来没动过部队里的一分钱。买东西的钱全是平时省吃俭用剩下的,骑的马是借来的,骑完就还回去了。
徐海东命人做了调查,后来证实刘震确实没有贪污,也没有生活作风问题,就是穿着有些张杨。但那是休假时间,是他自己的自由。经历了这件事,刘震便得了一个“洋司令”的外号。
抗战时期刘震和韩先楚都成为115师的干部,在抗日战场上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又先后随林彪进军东北,打响了解放全中国的第一枪。
韩先楚是林彪手下的虎将,很多时候都被林彪调过来打主攻,并且让他的老搭档炮兵司令朱瑞与他配合。
朱瑞在抗战结束后,就主动请缨带领自己炮校的师生徒步进入东北,到处搜寻日本人扔掉的火炮和弹药,很快便组建成了一支强大的炮兵。
在朱瑞的配合下,韩先楚如虎添翼,屡建奇功。
刘震原本是韩先楚的副班长,看到老战友这么威风,他也不甘示弱,决心要露一手。在东北战场上,和国军方面打仗都是正面大规模作战,没有炮的话,会遭受大规模伤亡。
虽然他身边没有朱瑞那样的炮兵专业人才,但是勤奋好学的刘震,从来不认为钻研技术是件枯燥困难的事。
于是他命令手下凡是到达一个地方,就效仿朱瑞想方设法在当地搜寻日本人丢弃的火炮和弹药。
日本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将火炮拆卸之后再丢弃的,刘震命人将零部件尽可能全的找回来,他亲自研究组装。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没有上过几天学的农家娃子,竟然通过自己钻研,几个月的时间里,给自己组建了一支规模客观的炮兵部队。
刘震进入东北之后说自己得到了两件宝贝,一件就是自己组装出来的这支炮兵部队,同时还有数万发炮弹;另一件就是无意中获得的一本苏联的炮兵教材。
刘震请了专门翻译,把这本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翻译了个清清楚楚,然后在根据译本认真学习,亲自摸索,带出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炮兵部队。
有了这支炮兵部队,刘震接下来打仗有如神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屡屡击溃国民党主力部队。
东北前委命令刘震的二纵配合七纵攻打彰武,林彪命令他们二十四小时内拿下彰武。七纵准备了一套决死冲锋战术,准备以人海战术强攻彰武。
刘震告诉他们不要着急,彰武是锦州和沈阳之间的交通咽喉,敌人早就在这里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光靠人上,伤亡肯定会很大。
于是,刘震更改了作战策略,冲锋部队进入指定位置之后,原地待命,先由炮兵将敌人的重点阵地清楚,然后突然发起冲锋,对敌之参与据点进行定点清楚。
在刘震的指挥下,仅仅用了五个小时就把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彰武攻克,刘震在东北一炮打响。

后来,随着我军节节推进,刘震率领二纵进驻哈尔滨,并且此时国共双方进入一个短暂的相持阶段。
这段时间,哈尔滨的大街上经常出现一个身穿皮夹克,头带太阳镜,带着苏联手表,骑着军用摩托车的年轻军官。他经常驾车呼啸而过,引起人们驻足关注,不用问这个帅小伙正是刘震。这个时候,他更显得帅气时尚了。
辽沈战役之后,东北野战军奉命秘密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攻打天津的时候,刘亚楼把刘震的炮兵拿到阵前,成为攻克天津的重要砝码。
刘震将军不仅爱钻研大炮,还喜欢钻研飞机,作为全军少有的青年将领,中央军委非常重视。因为他们年富力强,又参加过大多数革命战争,经受过考验,经验丰富。所以,中央决定重点培养他们。
建国之后,军委决定组建人民空军,这是一个全新的军种,我军只有少数从国民党那里缴获以及起义投诚的战斗机,飞行员也非常少。但我军我党从来都不会因为有困难就裹足不前。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刚刚开始,刘震被任命为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兼志愿军空军司令。当时我们得到了苏联方面的空军支援,但是苏联不愿意和美军直接发生冲突,只负责我国境内的防空协助。
而我军在朝鲜战场上根本没有制空权,处处被动挨打,伤亡惨重。面对这种情况,刘震和空军所有指战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刘震将军多次叮嘱接受苏联训练的我军飞行员,一定要刻苦努力,前方的将士们正等着你们在天空中保驾护航。你们能早毕业一天,我们就能少很多伤亡。

正在培训的飞行员听到刘震的嘱托,各个拼命学习,倍加努力。苏联教官按照正常教程教学,时间很宽松但是战士们很着急,要求教官抓紧时间教学,他们辛苦一点没有关系,关键是前线需要他们。
在飞行员的积极努力之下,很快有几批学员提前毕业,立即参加到对美军的战斗中来。
1951年9月25日开始,刘震指挥空四师战斗机突然升空,对美空军发起攻击。激烈的空战持续了三天,共击落美军战机26架,击伤八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战绩。同时也让美军大惊失色,他们一度认为是苏联空军参战。
美军在得知是中国志愿军刚刚组建的空军参战之后,很长时间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当年十二月,刘震再次命令另一支空军部队空三师升空参战,此次空战依旧分三天进行,共击落美军战机13架,击伤2架,再次获得大胜。

毛主席听闻空军首战得胜,还亲自发来电报,嘉奖空四师,空三师!刘震将军也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刘震将军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开朗,爱学习,爱钻研,作战勇猛而且又时尚的开国将领!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