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震惊世界的朝鲜战争爆发,此时距新中国成立还不足一年的时间。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毛主席还在访问莫斯科返京的火车上,尽管战火发生在境外,但他敏锐的意识到朝鲜的这场战争与我们休戚相关。
果然,9月15日麦克阿瑟率领所谓的“联合国军”突然从仁川登陆,杀到金日成的腹背,将其拦腰截断。尽管毛主席多次提醒金日成要谨防美国人从斜刺杀出,但最终不幸言中。金日成在危急时刻紧急向我国求援,中央军委不久之后做出决定,出兵援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
实际上早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中央军委就密切关注半岛战局,并且开始讨论如果朝鲜局势恶化,是否要出兵的方案。经过近三个月的分析和激烈争论,毛主席最终拍板:“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必要时入朝参战。
当时,我国大陆的整体形势已经稳定,解放军的主要作战任务已基本结束,除台湾诸岛之外,国民党其余盘踞区域已基本解放。经过多年的战火洗礼,我军当时已经具备极高的战斗素养,经验丰富,意志坚强,并且各种装备齐全。
不过,要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正面对抗,实力差距还是过于悬殊。尤其是美军当时装备了世界上杀伤力最强的现代化武器,相比之下,我军的武器装备则要落后许多。
既然决定要打,那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兵家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毛主席一边密令各部队积极准备,另一方面周总理则安排政府各部门为参战做好充分准备。
美军武器的杀伤力极为强大,我们在与蒋匪军美械师较量的时候就已经有所领教。但据可靠消息得知,蒋匪军所谓的全副美械部队所配备之美式武器,多为美军淘汰之落后装备。而美军现有装备则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化武器,其威力要强于蒋匪军数倍乃至十倍之多。
这就意味着开战之后,我军战士的伤亡将远远大于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为了做好战场后勤救援工作,周总理夙兴夜寐调集全国的顶尖医疗力量为支援抗美援朝做准备。
当时全国组织了多支医疗队伍紧急赶赴前线,为救治伤病员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上海市抗美援朝支援医疗手术总队,即同济大学医院志愿手术队。这支医疗手术队,救治了大量重伤员,创造了多个奇迹,是抗美援朝医疗救治的一个传奇。
在建国之前,上海就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科技最为先进,高校最为集中的城市。这里有多家国内最顶级的医学院以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并且这里有大批高水平的医疗人才。
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大中国人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和平,百余年倍受列强欺辱的历史眼看就要过去。但此时,美帝国主义又要让历史重演,坚强的中国人民绝不答应。上海医学界在接到政府的号召之后,纷纷响应踊跃报名,争先恐后的要参加支援医疗队,支持抗美援朝。
同济大学医学院,但是还叫中美医院,是当时上海医学水平最高的医学院,医生团队强大,临床经验丰富。上海市政府决定首先由同济大学医学院成立一支高水平的医疗支援手术队,率先赶赴朝鲜。
12月15日,上海市抗美援朝医务工作者委员会正式成立,由于医学院师生报名热情非常高,很快同济大学医学院就组建成了一支阵容豪华的志愿手术队。
这支队伍就是著名的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第一大队。第一大队的大队长是我国著名的卫生管理学专家林竟成。林竟成教授曾经担任重庆陆军总医院院长,上海国防医院副院长,在医学领域有丰富的经验。
当时林竟成刚刚完成腰椎手术,身上还背着石膏,但他毅然决定报名参加支援前线的队伍,并且主动担负起大队长一职。
他明白这一仗对于新中国,对于未来几十年的和平至关重要,前线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和生命却捍卫祖国的和平,自己身为救死扶伤的医者,怎么能因为身患疾病就躲在后方呢?
林竟成教授有着丰富的战地医疗经验,抗战时期就在国军医疗体系中担任要职,救治了无数抗日将士,这些实战经验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他认为这是他报效国家最好的舞台,发挥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尽可能多的救治志愿军战士,是他义无反顾的使命。
同济医学院的师生听说林竟成教授坚持带病上阵,纷纷被其感动,更加热切的报名参与第一大队。
我国著名的医学泰斗裘法祖院士当时刚刚从德国回国不久,战乱让他们这个国际家庭经历了常年的磨难。原本以为新中国成立了,终于可以过上太平日子了,但美国人却把战火引燃到了鸭绿江边。
裘法祖院士的妻子是德国人,她知道丈夫有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虽然常年在国外,但却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抗战胜利之后,裘法祖就回到满目疮痍的故国,为家乡父老和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在祖国正在受到战火威胁,正是用到裘法祖的时刻,此时他的良师益友,同胞子弟都在踊跃报名支援前线,保家卫国,他又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
为了不让丈夫留下终生遗憾,裘法祖的妻子顾全大局,支持丈夫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力量,让他无需顾虑家庭,全身心的投入到救治伤员的工作中去。
裘法祖院士后来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部都投入到了祖国的医疗事业之中,直到2008年逝世之前,还在为灾区伤员会诊!
手术总队成立之后,在上海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林竟成带领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全体职工,紧张而细致的做好了支援前线的准备。
尽管得到了上海市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但是医疗设备和药品还是面临着巨大的短缺和困难。
十四年抗战,三年内战,已经让这个本就贫穷落后的国家迫近了崩溃的边缘。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前,也将最好的资源掠去,医疗设施和珍贵药品也不例外。并且当时我国的医疗工业非常落后,很多必须药品都无法自己生产,需要大量进口。
例如盘尼西林这种必备消炎药也非常紧缺,只能通过苏联方面想我国紧急支援。
尽管困难重重,113人的医疗手术总队终于在1951年1月26日,乘上了驰援朝鲜前线的专列,带着上海市各界人民的支援与期望奔赴了战场。
这支医疗队是当时国内水平最高,技术最全面的医疗团队,无论对于军队还是对于国家都无比重要。因此,中央军委特别下令,东北军区要绝对保障这支医疗队的安全,因此决定这支队伍不上前线,不过鸭绿江。
前线重伤员要运送到国内再进行手术,只有保障医疗总队的安全,才能救治更多的伤病员。
对于人民军队来说,战士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只要我们还有一丝挽救他们生命的能力,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治伤员,并且那些百战余生,尤其是经历过生死的老兵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军队战斗力和战斗精神的重要传承力量。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三年之久,但实际上规模最大的五次战役在1951年7月份之前,就已经结束,随后双方在三八线附近打打停停。
因此当医疗总队到达前线的时候,正值第五次战役进行期间,大批的重伤员不断的被送回国内。医疗总队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几乎没有一天停歇,严重的战场伤亡已经不允许他们有休息的时间了。
医疗队的队员在临时搭建的战地医院中为重伤员进行手术,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上海是当时全国条件最好的城市,医疗队员们抵达战地医院之后并没有因为条件简陋而抱怨。他们担忧的是药品严重缺乏。
国务院从苏联进口以及从全国征调了大批医疗设备,支援前线。这些设备在经过严格消毒之后,尚可以重复使用,但是药品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上海医疗总队的配备是当时各支医疗队中最好的,但即便如此,配给的盘尼西林也只有区区三百余支。很多战士做手术只能用传统方法进行消毒,如果没有明显的炎症是不能使用的。
裘法祖、刘春生、王飞鹏、张涤生等国内顶级外科医师每天都要做大量的手术,从鬼门关挽救了一批又批的志愿军战士。
医生和护士们往往是连台手术不间断工作,一上手术台就是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小时。有时候,明显感觉到体力不支了,想要休息,但刚刚走出手术室,看到一个个等待手术的担架和遭受伤痛的战士们,他们又重新站回了手术台前。
据当时麻醉小组的负责人金士翱回忆,即便是相对轻松的麻醉工作也在超负荷工作,一天十几台大手术是基本工作,有时候甚至能达到一天二十多台。这在上海和国内是很难想象的。
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几乎所有的重型武器。而我志愿军战士没有战车、没有坦克,仅有一身单薄的黄军装,几乎是在用血肉之躯抵抗美军强大的高科技武器。
朝鲜战场上,美军几乎完全控制了制空权,他们的轰炸机成为了战场利器。美军非常重视陆空协同作战,几乎每次和我军的战斗,美军地面部队都会呼叫空中支援。
当时美军经常使用一种威力巨大的凝固汽油弹,一般是由重型轰炸机在高空投掷。这种炸弹,体量大、威力强,能将爆炸核心周围数百米范围内的所有物体烧成焦炭。很多战士都丧命于这种炸弹。
有更多的战士虽然躲在其爆炸范围之外,但超高的温度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烧伤,如果不得到及时救治就会全身感染,又痛又痒,最后痛苦而死。
另外,在朝鲜战场上还有一个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原因,那就是冻伤。长津湖战役中,我志愿军九兵团战士们经历了朝鲜半岛五十年一遇的极寒天气,数千官兵被冻死,严重冻伤者多达三万余人。
实际上只要经历过朝鲜冬天的战士们几乎人人都会被冻伤,只是严重程度不同罢了,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轻微的冻伤都忽略不计了。但冻伤是一种特殊的皮肤伤害,非常顽固,一旦出现冻伤,很难恢复,一遇到温暖环境就会又疼又痒。战士们出于本能去挠,很容易就出现伤口、化脓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治疗,冻伤就会越发严重。
尽管后来九兵团那样大规模冻死、冻伤事件没有再出现,但冻伤还是普遍存在的状况,尤其是在激烈战斗中受伤的伤员,在得到救治之前,很有可能在外暴露时间过长,而同时被冻伤。
冻伤和烧伤最直接的症状就是对皮肤产生永久性伤害,这种伤害不仅难以治疗,并且会对伤员后期的恢复,以及今后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皮肤毁伤虽然不致命但却非常顽固,不是简单包扎就能完成的,需要后期细致治疗才能恢复其正常功能。
为了能够集中治疗志愿军战士们的烧伤和冻伤,张涤生医生提议,并筹建了第一个“冻烧伤治疗中心”,为一大批战士们进行了及时治疗。同时,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外科整形治疗中心,为后来我国外科整形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1年9月份,上海支援抗美援朝医疗手术总队第二大队也赶赴前线,与第一大队汇合,一起为救治志愿军伤员做出贡献。
医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学科,无论前人的理论多么完善,在实践之中总会发现新的情况,这就需要及时的进行记录和总结,不断完善医学理论。同时,医学院的学生必须经历临床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
因此,医疗总队在为志愿军战士紧张救治的同时,教学也在同步进行,很多支援前线的医生都是医学院的学生。而在前线医院,他们不仅亲身感受到了战士们不畏牺牲的伟大战斗精神,也得到了珍贵的实践机会。
战斗是残酷的,伤员众多,频繁的手术也让经验丰富的资深医师遇到了很多新的情况,摸索出了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专题学术报告则是他们推广这些宝贵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
据统计,上海医疗手术纵队在支援前线期间,共进行了两千两百多次外科手术,实践教学高达近九千多小时,发表专题学术报告八十八篇,并且为军队编写了各种战场临时救治手册,是在各支援医疗队中贡献最为杰出的团队。
尽管医疗总队设在国内,但还是有一批队员跟随部队奔上了枪林弹雨的战场,戴直本医生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志愿军后勤部非常重视战场救护工作,在激烈的战斗中,第一时间救治伤员是保证其能活下来的最重要环节。而当时我军部队中急缺有专业知识的医护兵。
在后期大规模战役相对较少的间隙,志愿军后勤总部决定专门培养一批和战士们一起上战场的战地医生。因此,后勤部向各支援医疗队发出通知,号召年轻医生参加野战医生训练队,亲身体验战场环境。同时也是为了积累战场救治经验,由这些专业的医生为将来的战场救治编写教材,并培训真正的医护兵。
戴直本医生当时非常年轻,保家卫国的热情非常高,因此他积极报名参加。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训练,戴直本已经完全可以适应战场上的环境。
戴直本跟随部队参加了多次战斗,他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所在的部队,曾经创造了奇袭白虎团的战场奇迹。也就是特级战斗英雄杨育才率领一支11人的小队,趁夜色摸近敌人主力白虎团驻地二青洞,然后发动突袭,一举端掉敌人团部的那次战斗。
但是战场上不仅仅只有这样的传奇故事,更多的是血淋淋的现实。戴直本上了战场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枪林弹雨,什么是血肉横飞。
医生对于血腥本是司空见惯,但是眼睁睁看着战友被炸成血肉模糊的尸体,刚刚还和他谈笑风生的小战士,转眼间就永远闭上了眼睛。这种情景是普通医生所难以想象的,也是很难接受的。
戴直本所能做的就是拼命去抢救那些还有一息尚存的战友,只要他们还有一口气存在,他就要尽全力把他们救活。
戴直本后来提到,自己还有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那是一次美军的空袭,重磅炸弹不断的被投下,在阵地上各处爆炸。
这个时候,我军战士们能够做的就只是紧紧地隐蔽在壕沟或者战防洞里,而一旦炸弹落在自己的身边,那几乎就没有活下来的机会了。
那一次,一枚硕大的炸弹就落在了戴直本所躲避的壕沟里,沉重的炸弹被巨大的重力和惯性深深地插进了土里。周边的战士们都被吓傻了,这颗炸弹这么大,要是爆了,他们这些人连个渣也留不下。
不幸中的万幸,这是一颗臭弹,并没有爆炸,侥幸捡得一命,但心绪却久久不能平静,事后每当想起,他们仍旧心有余悸。后来,他们在确认炸弹安全之后,还主动和这枚美国人派来的“朋友”合影留念。
戴直本在战场上救治了很多伤员,很多人因为他的及时救治而活了下来。朝鲜停战协议签订之后,朝鲜政府为戴直本等战地医生颁发了特别勋章,以表彰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当然,也有一批医生在战场上英勇的救治伤员,不幸被敌人的炸弹击中,壮烈殉国。他们和战士们一样,也是共和国英勇的烈士,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宁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上海市医疗总队的医生们圆满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他们的任务,在前线救治了大批的伤员,并且为我军的军队医疗体系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回到上海之后,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很多人后来成为我国医疗事业的领军人物,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朝鲜战争之前,我国的军队医疗体系非常落后,器材、药品紧缺,更为重要的是医护人才严重缺乏。
我军是从老百姓中走出来的队伍,大部分士兵都缺乏基础的文化教育,对于基本的医疗常识都缺乏了解,更不用说专业的战场救护知识了。
朝鲜战争中,我军缴获了美军大批医疗设备和药品,并且俘获了大批美军俘虏,通过向他们学习,我们了解到了美军先进的、全面的军队医疗体系。并且很快向美军学习到了这些先进的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在后方,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数十支国内顶级的医疗支援队抵达前线提供救治支援。
这些队伍有的在后方负责重伤员的后期救治,有的则跟随部队在激烈的战场上进行第一时间抢救。
而这些志愿医疗队伍,无论上在前线还是后方,不仅救治了大批伤员,而且通过难得的实践机会,为战地医疗、战地医院甚至战地实验室激烈了宝贵的经验。
我军后来也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军队医疗体系建设,时至今日,我军的医疗救助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建成了一支拥有高科技,高水平,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军事医疗队伍!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