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娲地位的变化

慢更
女娲的地位其实一直不怎样,比较尴尬,虽然在现代网络上女娲被吹的挺厉害。女娲之名真正显赫起来,是近代的事。现在关于女娲的神话大多是民国时为了提升妇女地位而创造的。近代时期,由于社会背景和时代变迁的原因,可能是出于提升妇女地位等目的,女娲的地位才得到了强调和提升,出现了一些对女娲的创作并被编入教材中。在近代,一些文化人士和学者可能出于提升妇女地位、民族认同或其他目的,将女娲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进行强调和创作。近代由于时代民国为提升妇女地位的原因,把她从默默无闻变成大明星。例如:女娲造人是袁珂根据中唐时期的野史编造的,其文章的原文见于袁珂的《中国神话通论》,后来这篇文章被收录于课本教材,不能算是正统的传统神话。学术界,大部分研究女娲的学者,都是从少数民族和地方民俗角度来研究的,说白了,女娲就是个非主流。在近现代,一些学者可能出于构建民族认同的目的,才强调和提升了女娲的地位。
女娲只是在现代出名的神。在古代,女娲在官方祭祀体系中排名较低,一直在官方祭祀体系排不上号,地位不高,甚至没有进入国祭。祭天时女娲的位置在哪一层?没层,而且女娲在古代的国祭中连下等祭祀都没有进入,不属于祭天,它是明代地方增加的。《二十四史》中女娲出现过几次?唯一比较明确的记载是《明史》:“增祀娲皇于赵城”。女娲的祭祀到底是到明代才搞出来的。在明代,女娲的地位有所提升,从原本的“承三皇“,成为了三皇五帝之前的上古圣王,并首次进入了官方祭祀体系。蜗皇宫到现在都只是县级祭祀。
另外,女娲其实在古代地位一直不高,即使在巅峰时的汉代也没高过西王母,也没有祭祀的记录。汉代出土的壁画中,西王母在场景中居中,而女娲靠边站,相对较为边缘化。然而汉代是女娲地位巅峰时期,女娲封皇,明显是西汉的事情,西汉之前连候补轮不上。
关于《淮南子》中女娲造人的问题,我认为此书讲的是四神造人神话而非女娲造人。《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译:女娲七十化是因为三神创造了形体。如果这里的“化”是“造化”的意思,那原文是不是该解释为“三神创造了女娲的性别、耳目和臂手,这是女娲能有七十种造化的原因”亦或者“黄帝创造男人与女人,上骈创造人的耳目,桑林创造人的臂手,这是女娲能有七十种造化的原因”?那么女娲造化人,是不是可以归功给三神?可不可以理解为女娲被三神创造,或者受三神帮助?
人从哪里来?女娲吹:女娲抟黄土作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䊺人也。呵,女娲造人创造贵族贱民,区别高低贵贱,划分三六九等。真正的华夏儿女应该回答:“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才是正能量的神话!
华夏早期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极其泛滥。有讲先祖神代代血缘的方式生人的,如商之自然神先祖、商人之祖先简狄、周人之祖先姜嫄、周人之昊天生人、楚之祖祝融、陈齐之高祖黄帝、汉之淮南子圣人之后等;又或者是讲人为自然而生的,比如先秦楚国的太一生水神话、道家天地生人说、佛教的第一因神话,以及大明会典祭天文中的:“于昔洪荒之初兮,混蒙;五行未运兮,两曜未明;其中挺立兮;有无容声;神皇出御兮,始判浊情;立天立地人兮,群物生生。”《诗经》中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等等。如此说,造人在中国古代是没有市场的,并且女娲既不是唯一、又不是最早的造人神,那女娲造人的认同度能有多高?中国人是汉族先祖生的,是炎黄子孙,所以华夏先祖神代代血缘的方式生人神话必然是正宗、最符合传统的,而女娲吹所谓的母系社会大神“女娲”有血缘神话情节吗?没有,女娲造人明显与炎黄子孙说矛盾!
女娲造人体现女娲的神性巨差,用物品创造贵族就力衰,然后才创造贱民与平民,这是没有历史化的文本故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