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堂原创 | 不编不传,有源有据,分享商业大佬创业传奇,解读管理智慧。】
参考资料:
田涛、吴春波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田涛著《华为访谈录》,吴春波著《华为没有秘密》,林超华著《任正非传》,王育琨《苦难英雄任正非》。
01
郭平:华为原创多由非中国人完成
"华为很多的原创性或杰出的创造,是由非中国人提出的和完成的。" 这是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回应有关外籍员工发展空间问题时的一句话。
为什么华为很多重大原创或者杰出创造,都要靠外国人呢?
任正非也有一句话,直透问题根源。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如果活在今天,他可能是考不上大学的。"这是任正非在提到基础教育和数理化等学科重要性的时候的一句话。
任正非和郭平的意思很明显,国内的基础理论、基础科学和重大原创研究的能力还不足,人才更不足,目前华为在基础研究上的突破,还得靠国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据任正非(2020年)介绍,华为目前在全世界拥有在职的数学家700多人、物理学家800多人、化学家120多人。
华为最引以为傲的5G领先标准,便是由国外一位数学家的论文为基础突破而来的。
十多年前土耳其数学家Arikan教授的一篇数学论文,引起了华为的注意。华为用十年时间,投入了数千名研发人员,以这个论文为中心,一步步研究解体形成了各种专利,这才有了今天华为的5G专利数量占世界27%左右,排在第一位。
其实,任正非也想"以中国为中心建立理论基地要突破美国的重围,眼前这个方式比较难,因为中国在基础理论上不够。"
这就是理由,华为不得不将最前沿的数学和计算、数据类的研究所建到国外。
华为在国外有16家研究所和36家联合创新中心,在国内却只有8大研究所。华为更是把几乎有关数学和计算相关的研究所都建到了国外。
02
华为理论基地的去美化
华为最早的理论基地便选在美国,在硅谷、达拉斯设立了两个研究所。
拥有哈佛、斯坦福两所大学光通讯双博士学位的美籍华裔白聿生博士,在2001年加盟华为美研所后,2002年便主持推出了让华为实现全球领先的波峰产品,并先后拿到了覆盖法国、荷兰、英国境内很多骨干传输网的订单;2008年又主持研发出了40Ge DQPSK技术,同样在国际市场上一炮打响,市占率也迅速攀升。
应该说早期华为的美国研究所,对华为把握科技前沿、引进国际人才、购买专利技术,以及对全球客户提供就近技术支持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只是任正非没想到,西方大国对华为的打压可以毫无底线和不择手段。
所幸华为并未将鸡蛋全放在某国这一个篮子里,华为十几年前就已经加大了对英国和欧洲的投入,后来又增加了日本、俄罗斯的投入。
比如华为从2G到3G的突破,也正是得益于一位俄罗斯数学家的算法突破,华为也因此在无线电上领先了爱立信,然后大规模占领欧洲市场。
华为被某国纳入实体清单后,任正非便下令将对美国的投资转移到俄罗斯,加大了俄罗斯的投入,扩大了俄罗斯的科学家队伍,提升了俄罗斯科学家的工资。
华为不仅要实现技术上的去美化,在理论研究基地上,也在去美化。
03
华为理论基地何时能回到中国?
被任正非誉为5G极化码之父的Erdal Arikan教授,曾问起任正非如何评估中国的现状?
任正非回答说,"如今有很多人不能安静坐下来研究学问,基础领域的突破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是数十年的默默无闻,辛苦地耕耘。我觉得教育不要输在终点线上,什么时候起跑无所谓。"
今天看来,任正非的意思就是,起跑线我们已经输了,再不好好做学问、搞研究,就会输在终点线上。
任正非显然对当下的基础教育现状很担忧,在高校座谈时说,"未来我们拼什么,就是拼教育、拼人才。"
任正非在北大和专家座谈时再次提到,"只有长期重视基础研究,才有工业的强大,只有长期重视基础教育,才有产业振兴的人才土壤。"
面对国际大形势的变幻莫测,美国霸权的无理打压,国内基础研究的薄弱环境,中国科技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任正非认为,应对这种不确定性,除了给科研更多一些自由、对失败更多一些宽容外,基础研究和基础理论要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中国的未来与振兴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我们希望十年、二十年后,我国的大学能担负起追赶世界理论中心的担子来。"任正非说。
华为在过去和现在,充分利用跨国创新,利用国外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来推进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才获得了如今的成功。
那么,任正非是如何带领华为做到全球研发投入排名前五,成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领军者呢?
为了全面解读任正非带领华为的管理哲学,冉涛、吴建国、胡赛雄等华为前高管,用他们在华为奋斗十几年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倾力完成这一套著作丛书:成就华为的基本法则《华为灰度管理法》、华为19万员工力出一孔的人才管理法则《华为团队工作法》、任正非领导华为长期有效增长的经营智慧《华为增长法》。
书中通过大量华为前高管亲历的任正非和华为鲜为人知的管理故事,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丰满的任正非;基于人性的独具特色的任正非管理哲学,对华为进行了深刻、系统、权威的解读!
这套丛书,被众多知名学者人士誉为“创业者、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案头书”,极具可读性和思想冲击力,值得每一个学习和成长中的个人、企业去读一读。
04
理论基础的未来,还得靠自己
但华为的未来,中国科技的未来,还得靠自己。
然而,国内基础理论方面的人才还是太少,中国目前拥有的顶尖物理学者不足世界的1%。任正非在密集走访大学期间,不断提到的基础教育和基础理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正是希望未来的中国科技,不能输在终点上。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说过:“理科思维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
为什么我们在数理化这些理科学科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会这么差呢?
原来,过于重视分数,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的枯燥乏味也成了国内孩子们爱上物理的拦路虎。
还好,针对数理化学科中枯燥乏味、难懂难记的公式、定律、方程式等学习障碍,央视在《第一时间》栏目中,为5-14岁的孩子推荐了一套科普启蒙读物《这就是物理、化学、科学、数学等》,并且,这套读物还被清华附小列为课后“必读书目”。
这套《这就是物理/化学》采用了有趣的漫画形式,全套26册,共计423个知识点,包含了100多个漫画故事,囊括了我国中学理化科目必修知识点的85%,可读性强,帮助孩子们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让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那么,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任正非带领华为几十年全力投入研发、扛起中国科技创新标杆的榜样力量,还可以通过《这就是物理/化学》丛书,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学习,跟着兴趣学,更加高效!
▼
感兴趣的即可点击下方卡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