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把游记写成流水账,写之前特意参考了和菜头的两篇文章关于如何写游记,看了之后,叹了口气,没到那个文字境界。还是写一写台湾带给我的一些感触,也希望能成为一篇半实用指南。
游台湾是17年底就定下来的计划,闺蜜嫁到了台湾,正好是个去台湾的机会。去台湾其实有一些“恐慌”,一来是我没出过境,会担心状况自己搞不定,二来是带着我的老母亲一起出镜,怕照顾不好。现在想来一切都是 想!太!多!
旅游是个“技术活”
出境要准备的东西略多,我和妈妈要异地出发,定时间,订机票,酒店,电话卡,现金,路线时间表等,尤其第一次出境,有些抓狂和烦躁。读了一些台湾的游记,利用思维导图整理了下,把基本的东西整理好,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进展,避免遗漏。
我的旅行规划是,按照优先级,把入台证,通行证准备好,然后预定酒店机票,大的行程确定后,计划每天的行程,这里面要考虑,旅行不是赶场,要悠闲轻松一些。最后想象一下自己身在台湾如何上网,如何找路线,如何找食物这些细节的问题,然后去找软件或者其他方法解决,这样行程基本有数。
计划没有变化快,有些地方随缘吧。
购买电话卡办理入台证这些,TB就可以搞定,很省心。
(入台给自己的旅行规划草稿)
日常行程,一个人两个胃也不够
没有环岛行,只是和妈妈一起去了台北,淡水,台中。
台北:西门町--袖珍博物馆--宁夏夜市--101大厦--台北故宫--淡水。
台中:台中火车站--宫原眼科--台中国家歌剧院--逢甲夜市--勤美术馆--3个文创基地--闺蜜婚礼现场。
夜市文化
妈妈也做了攻略:到台湾一点要多吃水果。好友们也强烈推荐:凤梨、释迦、芭乐等。
像台北的地标景色我就不赘述了,我也没玩出什么玩样,拍拍照到此一游。提一下夜市,台湾有夜市文化,大陆其实也有,但是没有台湾这么出名,我也很好奇为什么台湾会有这样的习俗,有的人说是因为天气热,有的说是文化经济,摊位租金少等等。
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些:为什么台湾的夜市文化那么发达?(可点击阅读原文)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451748449967669517/
后现代感
其次台湾街道有后现代的冲击感,大广告牌,大霓虹灯,大大大!而且很多品牌,动不动都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老牌子欢迎购买,貌似大陆很少这样。这种“专情”还是很喜欢。
台湾游必备的软件推荐
1. 热点或电话卡:推荐不限流量的电话卡,安装后即可使用,热点需要充电,略麻烦。
2. Google Map:要是国内能用它,什么百度,什么高德我统统卸载。
3. 大众点评:虽然评价不一定准确,但是上面推荐的吃吃喝喝大差不差。
4. 马蜂窝APP:景点的讲解、行程的分享值得参考,无论多么冷门的地方都有人去过。
5. 支付方式:支付宝、刷卡、微信支付
网上攻略说台湾很多地方可以使用支付宝,刷卡,大的商场、旅游景点自然有,但是一般的小店,街边摊位,仅支持现金,连宁夏夜市、逢甲夜市也无一幸免。更尴尬的是,台湾周末的银行休息,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兑换现金。
顺便说一下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一些小看法,在大陆我对两个支付依赖严重,甚至对不支持在线支付的商家有些“鄙视”。台湾更多使用现金、Line Pay,让我觉得阿里和腾讯的海外之路还有很长,尤其是微信。
一方面海外人群使用习惯已经养成,利用补贴也仅短期吸引用户,另一方面海外社交圈子已经形成,撼动其地位有些吃力。近来和国外朋友有过交流,他们大部分使用Line,WhatsApp,FB,Ins等社交工具,对于微信仅知道是类似于Line的软件,尽管中国人民遍天下,但微信还仅是国门内的优秀平台。
和父母旅行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慢!慢!慢!
怎么方便怎么来,例如能打车的地方尽量打车,行李越少越好,
台湾游之前和妈妈一起旅行过2次,第一次没有经验,把行程安排的很满,导致很累,也失去了旅游的意义。所以本次旅游就是慢慢转,看看景色,体验当地的特色。五一劳动节,景点人相对也少,气候也恰好。
去哪其实也不重要,多陪陪父母才是最重要。
最后,庆幸把第一次出境放在了台湾,台湾很多游客都是东南亚面孔,蹩脚的普通话,简单的英文在这里都稀疏平常,不会有距离感。
最最后,闺蜜新婚快乐,幸福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