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名场面“淑兰和离”,原著与明兰无关!是一场赤裸裸的阶级战
剧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把许多配角的光环都给了明兰,比如嫂嫂海氏管家的环节被弱化了,集中体现到明兰身上。
回宥阳老家时,导演首先把许多场景融合到了一起,明兰跟祖母回去了一趟,基本把小说中老家相关的主要情节都演完了。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明兰的表姐淑兰与孙秀才和离的故事。
剧版加重了明兰的参与,一方面是为了显示主角的机智,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件事,间接展现这件事影响女主心理的变化和成长。
一句“既入穷巷,就该及时掉头才是”引发了许多观众的思考。
她更是抓住了孙秀才一家不懂籍契的漏洞,成功促成了淑兰和离的结局。
其实原著中明兰的参与度极低,基本属于旁观。
所谓的籍契这些东西,一早就被大房的老太太拿在了手里。
不过这里有一个很容易让人疑惑的点,就是为何淑兰早不和离,偏偏要等到祖母,也就盛老太太回来宥阳才开展计划呢?
肯定不是为了突出主角戏这么简单。
无论从原著和剧版哪个版本看,淑兰早一天离开孙秀才一家那个虎狼窝都是好事。
大房怎么可能让女儿在那里活生生的受苦呢?
真相只有一个,不是之前不想离,而是离不了。
盛家大房最开始为淑兰选择孙秀才做夫婿时,看中的正是他秀才的身份,不料和离时,也是被他的身份困住了。
尽管孙秀才考了多年都没有中举,但是他本人在学政里是挂了名的,而且有份额。
古代阶级讲究“士农工商”。
宥阳盛家是商贾,虽然在当地享有盛名,但是阶级里还是最低级的商户。
这也是许多读书人都一定要走仕途这条路的主要原因。
盛弘一家在京城过得有滋有味,他又不用女人的嫁妆,其中大部分钱财都来源于宥阳大哥家的供给。
有了财力的支持,盛家一心经营官场,也可以帮助盛家的族人仕途走得更顺一些。
所以两家之间互帮互助,绝非兄弟亲情这么简单。
宥阳盛家是商户,与有秀才功名的孙秀才和离,底气远远不足。
大房的老太太等到明兰祖母来到宥阳之后,才展开和离计划,借助的正是其勇毅侯独女的身份。
勇毅侯徐家现在是不行了,但是京城里的人提到这位独女,依旧是尊敬有加的。
就连皇宫大内对这位勇毅侯独女也要礼让三分。
况且明兰的父兄现在都官运亨通,孙秀才难免忌惮。
盛家大房等到明兰祖母到了之后,让她亲自坐镇,又请了盛家耆老和孙家耆老过来,见证整件事。
有籍契在手,孙秀才也不敢妄言了。
后面盛家把嫁妆给了孙秀才一半,听起来觉得憋屈,其实是最好的一招。
淑兰嫁到孙秀才家确实多年无所出,观众都知道是因为孙秀才的缘故,但很明显,如果事情僵持下去,对外永远是淑兰的错。
因为孙秀才非要娶娼妓入门,盛家才痛下决心决定和离的,他们有祖训:不与娼妓同一屋檐。
但这到底只是盛家的规定,别家是不认的。
盛家给了钱,堵住了悠悠之口,可谓是良策。
反正钱他家是最不缺的。
孙秀才既得了好处,即便察觉到其中有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也不敢真的去查。
所以最后只能乖乖签了和离书。
即便如此,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事后盛弘一纸书信告到了学政,彻底断送了他的科举之路。
当初孙秀才从盛家拿走的一半嫁妆,被怀孕的娼妓偷偷拿走了,还被告知孩子不是自己的。
他最后又娶了一个有点小钱的寡妇,那人隔三差五地就打骂他和孙母。
如果孙母用长幼尊卑的礼法压她,她就把孙秀才与淑兰之前的事当众讲出来,让孙母二人被人耻笑。
孙秀才母子俩也算恶有恶报了。
而淑兰自从和离后,嫁到了一家农户,三年抱俩,颇得婆家喜爱,以前一味懦弱的性格也改了。
由此可见,整个“淑兰和离”事件的底层逻辑是一场阶级战。
宥阳盛家早就想和离了,无奈被“士农工商”的阶级压着,无法行动。
明兰祖母来了,她勇毅候独女的身份一亮相,其他人就不敢多言了。
有了撑腰的人,其他人做起事来也更得心应手。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书咚咚原创。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