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杀了他,谁还敢说真话?


封杀了他,谁还敢说真话?

全国高考生准备集中注意力报志愿的前几天,张雪峰在公共平台发布了一条消息,说自己最近太累了,已经累得生病住院,需要休息几天。
休息也没什么。
但为何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叫做“细思极恐”。
反正他本人对外是这样说的。

作为一个搞教育培训出身的商人,显然他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意,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公司,是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
为了多挣钱。
有人评价张雪峰,说他身上透着一种商人的精明。

与网友连线说志愿报考的时候,他基本从来不说梦想,也不说爱好,张嘴闭嘴都是问家境,说就业,讲挣钱。
比如他说选专业的时候不要选新闻学、历史学等等,原因无他,没前途,竞争压力大,不好就业,就业了也不挣钱......
总之就是鼓励那些家境不好、资质普通的学生和家长们,现实一点。

这样一个“合格的商人”,自然受到了许多官方媒体和名士的口诛笔伐。
那么张雪峰到底说的对不对?这样的思想到底该不该大肆宣扬?成了现在网络和教育环境中讨论的热门话题。
【1】
时代变迁,就业思维必须变。
与张雪峰的观点基本同时爆火的,有前段时间“孔乙己文学”的争执。
“人人都笑孔乙己,人人都是孔乙己”。
有人这样评价张雪峰,说听了他观点里的大学生,基本完全逃开了成为当代孔乙己的可能。

“当代孔乙己”代表的是什么?正是那些有学历,却没有挣钱途径和方法的人,穿上了孔乙己的长衫,却在某些阶段成了束缚自己的一个枷锁。
如今提出“张雪峰到底说的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显然放在不同的时代,答案也是不一样的。
不需要张雪峰的年代,孔乙己也不会活成一个笑话。
往前数20年就好了,那是一个“镀金时代”,钱好赚,梦想也值钱。

前段时间,《活着》的作者余华在网上公开回应了有关“孔乙己长衫”的问题,他就直接且客观的说明了这样一个现象。
他说自己有一位带博士生的朋友,跟他说了一个现象。
有一个杂志社招聘,明确表示只有一个名额,但是去面对的大概有几千个人,其中大多都是硕士和博士,本科基本没有机会的。
在他那个年代,杂志社是基本没人去的。
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他却间接表示了一种现象,随着全民学历水平的提高,社会上每年输出的人才是远远高于需要的人才的。
20年前的人有了高学历,可以轻松得到一个有钱有闲有体面的工作,放到社会下沉的如今,“梦想主义”作用就不大了。
各行各业越来越卷的现象,在这个年代,想要找到一个又能挣钱又体面的工作,实在太难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果腹尚且困难,再去讨论“张雪峰到底说的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未免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意思。
【2】
可能更适合小镇做题家体质的张雪峰教育。

批判张雪峰的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稍微有点层次的,就知道张雪峰是吹牛逼,故作高深状而已,主要收割县城和小城市这种地方”。
说出这些话的人,本人大抵社会地位不差,经济基础夯实,在他们的认知中,或许根本不知道小县城和小城市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他们大多信息匮乏、资源匮乏,在许多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根本没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

做了一辈子题的小镇做题家,有时候听到了某位专家,某位名士有关“梦想与理想”的话题,毕业之后却被现实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比如张雪峰曾经说过没有背景的人不要选择电网专业,许多人不相信,认为这样一个体面又能挣钱的工作,只要努力学习肯定会达成理想。

但是评论区很快有人告诉他们了。
他们都是做过弯路的人。
“到大三的时候,才发现班里那些从来不学习的人,家里早就为他们安排了岗位。身边也有些人学习很好,笔试的时候成绩很高,最后顺利被安排了岗位。
但也大多都是一些不好的岗位,月薪五六千,每天累死累活的干。那些好的岗位早被其他有关系的人选走了”。
细看他说的所有的话,真实且残忍。
大概意思就是:龙生龙,凤生凤,牛马归牛马。
用一句更残忍的话,叫做“人贵自知”,他在教你如何“自知”。

张雪峰在陷入巨大争议的同时,还有许多支持者的原因,最根本就在于他敢说敢建议,不怕得罪人,真的在给一部分人“正确”选择的机会。

这个年代,可以给穷人真诚建议的人,也必定会得到一部分人的真心。
【3】
专家和张雪峰的比较。
前几天,一位教授说到国内的借贷形势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
“国内居民存款高达120万亿,远远高于国内房贷基数,按道理来说房贷压力不该这么大。只不过,可能有存款和有房贷的不是同一拨人”。

这段话一出,瞬间在网上引起热议。
有些人批判他是“空谈”的专家,自己大概也有许多存款,也有许多人说,他话语的中心应该在“只不过”后面。
“只不过”三个字包含了太多无奈。
对比“年轻人没有钱,可以把家里空出来的房子租出去,可以开车赚外快”,这样的言论在专家中已经属于大众接受度较好的了。


仔细看张雪峰的直播间,期间说的最多的高考成绩,专业就业和未来。
他会很认真的询问家长的家庭经济情况,面对大多普通人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搬出自己那套实用主义的说辞。
比如他说不能选新闻学,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社会上人人都可以是媒体人,会是个选专业隐形大坑。

这观点正好与前段时间一位女网友的哭诉不谋而合,她说自己大学专业学得是文案策划,每周除了几节专业课,其他学得都是毛概这些。
她诉苦的点,是找工作的时候屡屡受挫,而自己上大学学到的那些,基本上过学的人都会写一点,她不明白自己上学的意义是什么。
张雪峰的出现,就是为这些不懂的人排坑。
对于许多在应试教育里打转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包括他们身边的人,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当面对选择的时候,也根本不懂如何规划未来。

所以专家和张雪峰怎么比较呢?大概可以用理想和吃饱饭来举例。

人生需要理想吗?
确实需要。
但理想的前提是吃饱饭。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书咚咚原创。End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