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上毛主席的画像会挂多久?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给出了答案


1949年9月30日,时任北京市市长的聂荣臻来到天安门查看毛主席画像的绘制情况。
第二天开国大典,毛主席的画像就要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正中央。
当时负责绘制毛主席画像的画家是周令钊,他是北平艺专的一位教师,以“构思快、动手快”而著称,可以说当时也是全国上下最顶级的画家之一。
聂荣臻在高6米的毛主席画像前注视了良久,整体感觉非常满意,当面夸赞了周令钊的画作。
最后他将目光定格在了毛主席画作的衣领处,当时主席画作的“风纪扣”是敞开的。在他看来第二天是开国大典比较庄重,风纪扣还是扣上比较合适,显得庄重。
周令钊深表赞同,于是动手开始修改。等全部修改完成已经到了晚上,他和妻子陈若菊整整忙活了大半个月,两人回到家倒头就睡了。
谁知深夜,一阵急匆匆地敲门声将周令钊夫妇惊醒了。
原来,在处理完所有的事物后,周公为了万无一失,专程来到天安门广场对会场进行检查。当他望向天安门广场时,发现毛主席画像下方的一行字出了问题。

毛主席画像“数个版本”
针对当时毛主席画像下方的一行字到底是什么内容,在现行的出版物上有几个不同的版本。
有的版本说是,“毛泽东”3个黑体字;有的版本说是,“人民的胜利”五个大字;还有的版本说是“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电视讲坛讲述《开国大典》时说是“毛泽东同志”五个字。
为此,文史君在翻阅了很多资料及当时的摄影照片,经过多重比对,最终确定当时周令钊画作的下方是“人民的胜利”五个字。
文献记载,开国大典前夕,当时天安门城楼檐下共挂有8只宫灯,8面红旗,油画毛主席画像悬挂在天安门石桥的正中央。
远远的看,“人民的胜利”五个字根本看不清楚或看不见;走近看时,这五个字又影响全局的美观性。正因为如此,当时周公建议将文字涂掉。
周令钊又忙活了一晚上,赶在黎明之前,终于完成了修改画作。1949年10月1日,当太阳冉冉升起,身着中山装的毛主席画像崭新地呈现在了天安门城楼上。
1949年10月1日下午15:00开国大典正式开始,当如潮的人群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悬挂的毛主席画像时,无不激动的热泪盈眶。

其实理论上来讲,周令钊的这版毛主席画像,只能称作第三版。
此前,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京和平解放大会,和1949年7月7日庆祝抗战胜利12周年,天安门城楼上曾两次悬挂过毛主席的画像。
第四版毛主席画像,是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以一张毛主席的免冠半侧像为摹本绘制而成的,于1950年5月1日劳动节悬挂在天安门城楼。
接着,第五版、第六版,乃至后来的第七、第八、第九版毛主席画像,基本都是以新华社发表的毛主席正脸标准像为摹本绘制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9年之前,除了在天安门城楼悬挂毛主席画像外,每逢五一、十一或重大节日,还会在天安门广场北端的东西两侧竖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画像。
另外,也是从1967年开始,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才开始天天悬挂,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有就是,每年的国庆节前后,都会换一副全新的毛主席画像。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天安门管理处组织人员根据上级要求,才撤除了天安门广场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画像基座。
然而,也就在那个时候,针对毛主席画像,也有人提出了不和谐的声音:他们认为80年代中国已进入到了新时代,迎接着新气象,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也应当有所改变。

毛主席画像过多久?
针对以上荒唐的、不和谐的声音,当时邓公虽没有正面予以答复,但是他在接受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时,曾给出了明确的回应。
法拉奇是一位意大利女记者、作家,出生于1930年6月29日,出生地为佛罗伦萨。
1950年,法拉奇成为《晚邮报》的驻外记者。1967年后,她作为《欧洲人》周刊的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的动乱等一举成名。
上世纪80年代,法拉奇来到中国特意采访了邓公。当时中国处于全新的转折时期,全国上下一派欣欣向荣,就连大街上毛主席的标语和画像都少了很多。
针对此,法拉奇曾问过邓公,“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会保留多久”?
邓公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七个字:“永远要保留下去!”
接着,邓公补充道:“过去到处挂毛主席像,那是不严肃的。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贡献不能抹杀。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他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并对此进行深刻缅怀与纪念。”

邓公的观点很鲜明,那就是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会一直挂下去。
其实,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毛主席的伟大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没有他,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如今的盛世。
毛主席就是毛主席,他是独一无二的,亦是全国人民永远铭记的“世纪伟人”。
读者们,关于“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