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人性实验,18名大学生玩角色扮演,仅用6天就成为恶魔


关注 ▲牛探长▲ 探秘全球不为人知的故事
↑↑↑↑以上是解说视频
以上解说视频中提到的实验,就是20世纪70年代最骇人听闻,且细思极恐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18名身体心理都很健康的大学生,自愿被关在斯坦福大学一处被装修成监狱风格的地下室,完成一场为期14天的角色扮演游戏。

其中9人扮演囚犯,9人扮演狱警,而实验的创造者“菲利普·津巴多”则在监控后面,以上帝视角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之所以兜这么一大圈,就是为了验证一个猜想:人的本性会不会被外在的情境所改变?
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天性善良的人,变成一个恶人,究竟要多久?”

答案可以先透漏一下,根本用不了14天,仅仅6天就差点闹出了人命。
这些本性纯良的大学生,深陷角色无法自拔,9名“狱警”为了彰显权威,想尽方法侮辱“囚犯”,而9名“囚犯”刚开始还会反抗,但很快也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变得听话温顺,任由狱警宰割。

更可怕的是,连监控背后的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都深陷在了“监狱长”这个角色中。
这6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明明大家事先都知道,这只是一场游戏实验,但为何终究逃脱不了“情境”所带来的“摧毁力”呢?

1971年8月,在美国旧金山各大高校的期刊中,出现了一则招聘信息。

大学生、男性、健康、已成年,只要前来参加一场为期14天的角色扮演游戏,就能获得每天15美元的报酬,按当时的购买力推算,相当于现在的95美元。
工作容易,收益丰厚,这对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

实验的创办者,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收到了几百名大学生的报名,他挑选了18个志愿者,并当场为他们分配好了身份,9名“狱警”和9名“囚犯”。
角色分配原则上是随机的,但津巴多为了给实验增加点难度,简单动了一点手脚。

他给这18个人做了详细的性格分析,分为安定、顺从、外向、共感等8个维度,并用数字量化,故意让囚犯和狱警的性格略有偏差。
换句话说,就是让性格偏暴躁的人,当囚犯;让性格偏内向的人,当狱警,以观察他们后期的反差。
安排完毕后,便让他们各自回家,并告知说,他们会在某个不确定的周末被抓进监狱,随时开始实验。

1971年8月14日,3辆拉响警笛的警车闯进了9户居民的家中,在邻居们诧异的表情中,9名大学生被强制拷上了警车。
他们脸上满不在乎,因为他们知道,这只是一场模拟的监狱实验,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所谓的心理学实验,差点要了他们的小命。

警方采用了与真实囚犯完全一样的“入狱流程”,包括戴手铐、拍囚照,以及录入指纹等。
每名囚犯还被赋予了新的编号,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这些编号就是他们新的名字。

环节看似多余,但事实上,却是这个监狱心理学实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8岁的心理学教授津巴多,从一开始就是要塑造一个完全真实的监狱场景。

他以监狱长的身份,给这18个人定了几条规则。
狱警每天都要进行早、中、晚三次点名,囚犯必须服从狱警的指令,而对不听话的囚犯,狱警也拥有除了武力之外,惩罚他们的权利,还象征性地给他们派发了警棍和手铐。

另外,为了掩盖狱警脸上的情绪变化,所有狱警都被要求戴上了墨镜。
定完这几条规则后,津巴多便闭门而去,再也没有参与过任何事情。

第一天,这18名同学相处得非常融洽,他们随意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毕竟心里都知道,大家都只是为了报酬才来的,简单把14天耗完就可以了。
狱警们按照津巴多的指示,开始对囚犯例行点名。
本来只是为了履行个程序,但“点名”这项天然带有“尊卑之分”的事情,就像平静湖面丢进一颗石子一样,开始泛起了涟漪。

当天晚上点名时,一名狱警便开始享受起了权力带来的快感,他故意让囚犯,从“正着报数”换成了“反着报数”。

而从一刻开始,白天还坐在一起侃侃而谈的好友,内心里的矛盾初露锋芒。

囚犯对狱警突如其来的侮辱非常不满,第二天早晨,他们用床抵住了牢房的门,不让狱警进入,以此来表达抗议的心。
同时狱警也被彻底激怒,他们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侵犯,开始采用暴力措施强制开门,并将床铺丢弃在外。

然而更严重的是,狱警们的惩罚手段,才刚刚开始。

第三天的凌晨,狱警开始违背津巴多的规定,擅作主张在半夜叫醒囚犯进行点名。
如果有人不听话,狱警便会对他进行人格羞辱和精神折磨,不让上厕所,不让吃饭,甚至当众让他们做一些不堪入目的姿势。

更严重的,还会把他们单独关到一个房间,并用警棍长时间敲打铁门进行噪音干扰和语言侮辱。

狱警的做法变本加厉,本以为囚犯会进行反抗。
但让津巴多意想不到的是,原本性格外向且暴躁的囚犯,竟然开始变得温顺听话,仿佛从内心里已经承认了自己就是个囚犯。

无论狱警让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会毫无抵抗地接受,而狱警也深深地陶醉在了戏耍犯人的乐趣中。
监狱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但更令人诧异的是,身处监控后面的津巴多,居然也陷入到了“监狱长”这个身份中,他享受这种操控一切的感觉,而对里面有可能失控发生人命的情况,他也没有做出了任何阻止和干涉。

幸运的是,同为心理学家的妻子及时点醒了他,至此他才恍然大悟,勉强从角色中走了出来,并在第六天及时叫停了这个实验。

然而,这18名大学生被点醒后,却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从角色中走了出来。
他们看着视频录像,根本不敢相信,里面的那个人居然就是自己。

津巴多在事后,给他们进行了心理疗伤,但大多数人都患上了一种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疾病,简称PTSD。
这种病很难根治,它就像内心中的一个“魔鬼”,只要出来过一次,就会在以后出来无数次。

津巴多总结了所有的实验数据,并创造了著名的理论《路西法效应》。
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氛围和情境下,人的本性会被磨灭,而且会向着邪恶的方向失控发展。
通俗来说,就是在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下,好人也会变成坏人,而且这个坏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理论并非停留在文字上,一场后来的战争很快印证了这个理论。
2004年,160多名伊拉克战俘,被美军关押到了阿布格莱布监狱,并进行了为其2个月的非人道折磨。

比如给战俘戴上狗圈进行精神侮辱,用麻袋套头,捆扎带绑手。

以及让凶恶的警犬面对面进行恐吓,甚至逼迫他们摆出各种不堪入目的姿势。
这种场面与30年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如出一辙。

“阿布格莱布虐囚事件”引起了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
美国虽然公开发文,这件事仅代表狱警的个人行为,与官方无关,而且经过调查,这些狱警的确没有接到过任何上级的命令。

但细思极恐的是,有专家认为,以“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研究结果为原理,只要简单组一个狱警和囚犯的局,就能如愿达到惩罚囚犯的目的。
而且上级还能撇清所有责任,毕竟他们的确没下达任何指令。

事后,美军只是象征性地逮捕了几名狱警,就成功洗脱了国际罪名,而且尝到这个甜头之后,还如法炮制,在审讯间谍、获取机密等事情上,屡获奇效。
菲利普·津巴多也凭借《路西法效应》,一跃成为了全球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事实上,跳出战争和囚犯的事情,我们可以发现,《路西法效应》真实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比如在无人区,再亲密的伙伴也可能发生自相残杀的事情;比如在夜深人静、独自一人的时候,人心中的“恶”很容易倾泻而出。

甚至,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路西法效应同样存在。
比如在职场环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邪恶小心思。
销售环境中,商家会精心创造一个消费氛围和场景,引起顾客内心的某种欲望,从而达到成交的目的。

津巴多的这个实验,虽然残酷,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项成果,解释了很多人类历史上的种种恶行。
科学理论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可能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需要有一个正向的规则来圈定,不要给“人”有作恶的机会和场景。

毕竟每个人的内心,都封印着一个魔鬼,如果给“它”作恶的机会,就算是天使,也极有可能会堕落成恶魔。
最后问题来了,你认为人到底是偏“善”还是偏“恶”呢?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END---
揭秘全球监狱系列
1、萨尔瓦多黑帮监狱
2、恐怖主义监禁中心
3、2000名囚犯大规模转监
4、新加坡狗窝监狱
5、美国沙漠帐篷监狱
6、海地亡命监狱
7、日本长野监狱
8、日本山口监狱
揭秘全球地下黑市系列
1、印度噶腰子地下黑市
2、美国山寨假货地下黑市
3、墨西哥人口走私黑市
4、美国假酒地下黑市
5、美国假药地下黑市
全球奇闻轶事
1、印尼火山搬运工
2、印度偷电现象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