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痴呆老人常念叨,女儿:帮忙查查27、81、241,结果惊动军区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这是南斋的第xxx篇分享
作者 | 南斋
来源 | 南斋孤风(ID:nanzhaigufeng)
安徽省怀远县,一个深山古村,时间仿佛凝固在那里的木屋和青山。
阳光透过参天的古树叶隙洒,在他白发斑白的头顶,给这片宁静的山野增添了一抹柔和的光辉。
95岁高龄的宋良友,坐在小院中,神志越发涣散。
自打患上脑退化症后,他时常念念有词地重复着“27、81、241”,让一家人摸不着头脑。

老宋子女们夜以继日地精心照料,既心疼父亲,也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中午,一队采集老兵信息的工作人员来到村中。
“您好,宋良友先生。我是负责军人信息采集的,希望了解一下您的经历。”工作人员微笑着与老人寒暄。
找来档案,一项项地核对老宋的信息。
工作人员准备离开时,老人女儿踌躇着开口:
“能不能帮我们查一查27、81、241这串数字的意义?”

她的眼中流露着期待,期待通过这串数字找回父亲失散的记忆碎片。
这串数字中的奥秘是什么?
老宋当年经历了什么?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故事浮出水面,惊动了军区领导。
01
宋家喜得一子,取名良友
1928年农历九月,安徽怀远县的村头刚刚迎来一场秋雨。
雨过天晴后,乡间田野笼上一层朦胧水汽。
在村口一处破旧的茅屋里,宋家喜得一子,取名良友。
递来抱孩子的老太太神情喜悦,口中不住称颂:“喜脉动安泰,必是贵人命!”
可惜好景不长,这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
小良友生在一个穷苦农家,家里依靠着几亩地度日。
为了维持生计,他很早就被迫辍学,在外漂泊。
岁月,如同这片土地一样干瘪。生计的担子就像一颗颗沉甸甸的负担,让人喘不过气来。
那些日子里,宋家小儿子吃过的苦头比他年纪还大。
十年后,战火蔓延至此。
杀戮、抢劫,这一切在他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伤痕。
他也由此在心中种下了一个参军的种子——等国家太平,一定要守卫家乡!

如今,和平的曙光终于来临。
宋良友踏上了入伍的道路,誓要用这双手,守护乡村的安宁祥和。
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在他坚实的肩膀上,战士们坚定地念着誓词。
多年以后,他对宣誓忠诚祖国的那一幕,仍记忆尤深。
02
激战长津湖
1950年11月,朝鲜半岛已是漫山遍野的银装素裹。
这里马上就要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而宋良友所在的第九兵团,正在北上的路上。
列车里弥漫的,是稀薄的暖气与悄悄散发出来的冷意。
许久未换的军装,还残留着渡江战场的泥水血迹,这让南方来的宋良友不住瑟瑟发抖。
这时候,队长的声音突然将他惊醒:“同志们,我们到了,准备下车!”
车门一开,朔风夹着冰雪迎面扑来,仿佛千万把银针。
赶上了几十年一遇的寒冬。
南方的战士们,在零下40多度的严寒中颤抖,寒意透过单薄的军装,一寸寸侵袭着每一个身体。
宋良友双手双脚早已冻得失去知觉,却还是挣扎着蹒跚下车。

这一眼望去,满目苍茫,四周冰天雪地,连补给车的踪影都难见。
飞机的轰炸声划破寒夜,物资的匮乏,使得每一天都是艰难度日。
每一个呼吸,都伴随着白色的雾气;
每一次前行,都踏在冰封的土地上;
每一刻,都仿佛是寒风刺骨的煎熬。
即便如此,他们的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和坚韧!
在这残酷的环境下,第九兵团将士们迎来了入朝以来的第一仗——长津湖战役。

这也是宋良友距离死神最近的一次!
宋良友所在连队,负责在新兴里埋伏。
为了防止被发现,他们从早到晚只能匍匐在冰天雪地里。
腿脚早已冻僵,他们只能互相搂抱取暖。
雪地炒面和坚硬的土豆就是全部口粮。

在这漫长的六天里,宋良友不止一次地接近了极限。
然而为了守护家国,他和战友们依旧咬紧牙关,只等炮声一响再次投入硬仗。
初来乍到的战场,宋良友便经历了这样令人窒息的考验。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正是依靠这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才在长津湖创造了一场史诗般的胜利!

在冲锋号角声中,宋良友看到了身后许多士兵的遗体。
他们保持着埋伏姿势牺牲,死死扣住自己的武器,身上覆满冰渣,再也无法动弹。
这景象让宋良友红了眼,他将满腔悲痛化为杀敌的力量。
正面就是美军王牌“北极熊”部队。

北极熊为活命疯狂反扑。
几乎消耗所有战力,企图打开一条生路——轰炸、坦克、步兵......对于实力悬殊的我军来说,这无疑是与死神的拉锯战。
然而宋良友他们依旧坚守阵地,与敌人殊死厮杀!
寒风凛冽中,子弹呼啸而过。
每一滴血、每一声枪响,都是对敌人的有力回答。
正是他们倔强不屈的意志,撑起了长津湖边的一隅天空!
激战三天三夜,宋良友眼睁睁看着连长牺牲了、排长牺牲了,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
这时,一颗炮弹在宋良友身侧爆炸,猛烈的冲击波将他掀翻在地。
肚子被弹片划开了一个大口子!
剧烈的疼痛,让他瞬间昏厥,苏醒过来,没有丝毫惧色。
抓起一把雪按在伤口上,然后简单用带子固定住。
不为别的,只为在这寒冷的大地上多活一刻,多坚持一秒。

他挣扎着爬起来了,继续冲锋陷阵!
在凛冽的风雪中,宋良友终于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血红的雪地上。
在失去意识前,他看到我军旗帜,在敌军阵营中迎风飘扬,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万幸,宋良友命硬,抢救了3天3夜,缝了50多针,终于清醒过来!
抗美援朝中,宋良友累计负伤二十余次,荣立一次三等功,两次一等功。
他的每一处伤疤,都是勋章的代言。
正是有无数像宋良友这样的人,我军才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才迎来了新中国!
在褒奖的掌声中,宋良友选择了另一种英勇,放弃优越的工作,选择了另一份沉甸甸的担当——回家。
战友开玩笑:“你不是在战场上,被炸弹把脑子炸坏了吧。”
一次三等功,两次一等功,如此赫赫战功啊!

见多识广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都感叹:“我当时非常惊讶,从来没有发现过一个人有两次一等战功!”
而当时宋良友却正气凌然回答战友:
“当初参军,就是为保家卫国,国家需要我,我就愿意去奉献。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太平了,我得回家伺候抚养我长大的爹娘。”
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不居功自傲。
国家安排工作时,他说:“有手有脚,家中也分了田地,完全可以靠劳动养活自己。”
煤矿塌方,把粮票分给工友,他说:“你们还年轻,比我更需要营养。”
大女儿想随父亲的脚步,进入烈山矿照明厂工作,他说:“别给国家添麻烦。”

老人口中那串念念不忘的数字,是宋良友军队番号。
“27军81师241团12连!”
老人的嗓音颤抖而有力,每一个数字仿佛都承载着一段鲜活的记忆。
03
写到文末
那并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番号,承载了一段峥嵘岁月的记忆。

是一群英雄的集结;
是一个时代的召唤,是他年轻时的铮铮誓言;
是一群飒爽英姿战友的生死相依。
向宋良友老雄致敬!
向革命先烈和前辈们致敬!!!
——THE  END ——
作者:南斋,文史领域创作者,每一个字,都是我用心敲出来的。
点击下方卡片,看更多好文章

 
您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