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一不识字的放羊汉,凭独门绝技,成警界顶尖追踪专家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 |九笙
瑞雪,兆丰年。
1959年大年三十,整个山村,笼罩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
村民们早早地就开始了年货采购,想给艰苦的一年来一个圆满落幕。
这天傍晚,夕阳的斜照里。
几个村民提着大包小包,从分销店里欢笑着走出。
硝烟过后的日子,总算是有了些喘息与盼头。
就在村民们准备回家团圆时,几个盗贼却窥视着年夜饭后松懈的村庄。
他们悄无声息,潜入暂无人看守的分销店。
快速扫视着堆积如山的各类物资,露出得逞的阴险笑容,丝毫不顾身后日夜辛劳的劳动人民。

“四条烟抢了,四匹布也带走。还有油、白糖,全都装袋!”
几个歹徒刚要离去,忽然瞄见柜台上的三百块钱现金,又是一阵狂喜。
别小看这几斤白糖,几匹布。
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可都是宝贝,足够一家人过好年了!
01
大案子
第二天一早,抢劫的噩耗传开。
村民们纷纷聚集,个个面如土色。
谁也没想到,新年伊始,竟出了这么一个大案子!
分销店报案后,赤峰市公安局迅速派出数名民警,进行现场勘查。
民警发现,店内有两组明显的脚印:
一组是胶鞋留下的,部分鞋底还有泥渍;
另一组则是赤脚无鞋的脚印,陷入木地板中。
除此之外,现场并无其它有效证据。
胶鞋与赤足,这是盗贼们为对付追查故意留下的假线索。
而门外的巷道又是碎石结构,盗贼离开后,很快就掩去了踪迹。
“看来这几个歹徒老奸巨猾,事先就预谋好了全套脱逃手段。”

民警们面面相觑,意识到这会是一起棘手的抢案。
“要不找马玉林来试试?他在追凶这一块,可是出了名的!”人群中几名村民如此建议。
马玉林这个名字,却让在场的民警们眼前一亮。
02
何方神圣?
这马玉林,究竟是何方神圣?
竟能让经验丰富的刑警队,为之动容。
1932年,马玉林出生在内蒙古一处偏远山村。
一家住在村边破败的土坯房里。
这是清朝覆灭后的混乱年代,这般环境长大,使他养成机敏聪慧的性格。

他还未学会说话,就目睹了母亲日复一日地在灶台前忙忙碌碌。
而父亲整日在山上放羊,赚的几个铜板都不够家用。
身处大山沟壑之间,小小年纪的马玉林与动物为伍。
马玉林的牧羊生活,不仅让他对山林轻车熟路,更锻炼出了惊人的“码踪”本领——仅凭羊蹄留下的痕迹。
他就能描绘出整群羊的数量、个体特征等信息,准确无误。
比如一片被踩皱的草甸上,马玉林望一眼就知道刚刚走过多少只羊。
它们体型普遍偏瘦,有一半白色,还混杂了几只颜色较深的山羊。
所有蹄印深度都很浅,说明群体行动迅速。
马玉林神奇的“码踪”技能,就像千里之外的羊群,在对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他不识字,却观察入微。
从上百头羊的大小体态中找寻规律。
马玉林发现,根据蹄印深浅、呼吸频率快慢等迹象,就能判断羊只的体重强健程度,从而采取灵活放牧策略。
村里经常有人搬来小板凳,坐在马玉林身后,遥遥观看他放羊回圈。
没有一声号令,没有鞭笞声响。
羊群却出奇服从地按部就班完成任务,让围观的村民叹为观止。
平日赶牲畜也好,寻找走失牲口也罢。
大家都信赖马玉林的本事,没人能及。

随着年岁增长,马玉林渐感驱赶羊群略显乏味。
他开始锻炼从人的步态动作中推理心理,并利用这一本事,成功帮助村中的生产队抓获了几个盗窃小偷。
这下,马玉林在整个赤峰地区也小有名气了。
03
现场炸锅
那天接到史海滨刑警队长的邀请后,马玉林二话不说翻身上马,直奔供销社。
他一路催促着老毛驴加速,生怕错过任何线索。
很快,身着羊皮袄的马玉林,很快赶到案发现场。
只见马玉林弯下腰去,几乎要贴到地面。
他微微皱眉,神情专注,眼神犀利如鹰。
手指轻轻划过木板上残留的脚印,神情时而惊讶,时而若有所思。

人们屏息等待着,马玉林就能破案吗?
马玉林蹲下身子,拿出小刀仔细比对鞋印深浅。轻轻抚过鞋底花纹,用手指描绘轮廓。
在现场踱步巡视,似在还原当时景象。
大脑高速运转,像一台精密的推理机器,快速分析、判断。
旁边的警员们屏息以待,生怕一个响动打扰了这神秘的思考过程。
终于,马玉林睁开眼,目光如电。
他抬起手,信心满满地指向一个脚印:
“这个后生不到1米65,而那老头至少1米75!他是主谋!”

现场顿时炸开锅!
人群发出惊叹,警员们争相记笔。
马玉林淡定从容,晕黄的落日为他镀上一层金边......
随后,沉默着走出警局门口,众人跟随其后,不知他要做什么。
拾起地上的一根树枝,在地上慢慢地画起了圈圈。
起初,树枝描画的地方还残留着明显的脚印,但随着距离远去,脚印变得难以分辨。
但是马玉林丝毫不受影响,仍然自信地一个个描画圈圈。

“这圈里明明啥也没有啊?”
人群中有人嘟囔道。
马玉林微微一笑,指向一个小石子:
“你看这个石子,一面翻起白色,正是有人刚刚踩过的证据。”
众人仔细一看,果然石子的一面翻起新土,说明不久前确有人踏足此地。
大家不禁对马玉林刮目相看——他如此细微的线索都逃不过他的法眼,看脚印的距离远超常人!
马玉林继续带领大家轻车熟路。
他好像与这个案发现场天生有某种契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引导他判断方位。
这种超凡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

马玉林看似随意地指向山包,却字字铿锵:
“那个新鞋的小伙子正在山上放风,这是老谋深算的盗窃团伙!”
众人紧跟马玉林来到山包下,这里已经没有明显的脚印。
但马玉林神情从容,他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模型。
根据之前的脚印判断,他了解逃犯的体型、步态、习惯。
这让他得以在无迹可寻的地方,继续判断逃犯可能的去向。
同时,马玉林对土地了如指掌。
他深谙沙土、硬地、草地、各种地面如何隐藏和保留脚印。
通过天气、地面条件等多种因素推理,精确预测出逃犯的路线。
马玉林准确无误地继续带领队伍前行,他运用的不是常识,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直觉,一种超凡的洞察力。

在黑暗中,马玉林闪烁着亮光,驱散迷雾,向真相迈进。
警察们立即按马玉林所说的特征,在周边村镇调查。
最终在十里外山沟边一户农家,发现了两个符合描述的男子!
身高、口音、行为举止,都和马玉林推理的一模一样!
他们很快就招供。
警察们无不对这个“推理大神”刮目相看、佩服不已。
这起案件的破案,更加提升了马玉林在公安系统的威望。
在当时侦破手段相对简陋的背景下,马玉林凭借过硬的洞察力、丰富的生活阅历,成为难得的人才。
那个时代,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建立,刑事侦破手段简陋落后。
警方面对层出不穷的凶杀、抢劫案件捉襟见肘。
此时,马玉林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

马玉林凭借其过人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仅通过现场痕迹就能判断出嫌疑人的年龄、身高、口音、行径等特征。
破获的要案一个接一个,无不令警方刮目相看、大加赞赏。
“像马玉林这样的人才实在太难得了,我们必须留住他,充分发挥他的专长!”大家兴奋得面色发红。
不久,马玉林成为赤峰刑警队的一名编外人员。
04
警界传奇
20世纪50年代,马玉林的神勇事迹迅速在警界传开。
无论是上海、香港,还是东北、新疆,哪里有无法侦破的悬案,都会争相请教这位“破案第一人”。
北京、天津等地的公安局,也常把无法判断的嫌疑人足迹样本寄到马玉林这里,请他辨认。
马玉林从未正式入编警队,但他为公安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没有人可以忽视。
1981年的一个阴霾天。
马玉林在医院病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多年的劳累奔波,终于化作心血管疾病的折磨,夺走了这位“神眼”的生命。
马玉林的悼念仪式,隆重而沉痛。
数百位警界同仁匆匆赶来,向这位老前辈致以最后的敬意。
很快,一部《神眼》小说写成,记录下马玉林破案的精彩故事。
之后又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在80年代广泛播出。
电视机前,无数观众为马玉林神乎其技的破案手段叹为观止。
并深切缅怀,这位为新中国公安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
30年过去。
每每提起马玉林,人们的眼中仍然会流露出钦佩——他就是公安强大实力的象征,也是中国警界不可磨灭的精神脊梁!
——THE  END ——
作者:九笙,文史领域创作者,每一个字,都是我用心敲出来的。
点击下方卡片,看更多好文章

 
您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