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寒芒如电,锋利的刺刀,距离吴元明的瞳孔仅有米粒大小的距离。
清澈的瞳孔中,清晰地映出了刺刀的轮廓,以及对面几十个印度士兵狰狞的面庞。
但他依旧不动如山。
看似瘦削的脊梁,扛起了千钧重担。
哪怕是身处如此绝境,吴元明依旧没有一丝害怕,甚至不曾后退半步。
他没有举枪反击,是因为早在之前,上级就下达了“绝不开第一枪”的命令。
吴元明是军人,是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而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上级下达的命令,他都会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把命令执行到底。
当印军打响第一枪之后,便很快尝到了吴元明的厉害。
投掷向我方阵地的18枚手榴弹,竟被吴元明一人捡起重新投了回去。
其作战之英勇,战斗意志之顽强,就连远在北京的毛主席都听说了他的事迹。
国防部亲自授予了他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01
历史问题
中国与印度接壤,两国文化源远流长。
边境地区生活的人民世代为邻,可以说是友谊深厚。
但国与国之间向来以实际利益为交互,中国强大时印度自然奉为友邦,中国弱小时印度自然也不会甘于寂寞。
印度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全境炎热,土地适宜农作物生长。
产物一年三熟,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但丰富的物产资源,同样有利有弊。
一年三熟,让印度人生出了好逸恶劳的心理。
再加上其落后的种姓制度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印度的全面发展。
抛开这些不说。
因为印度的土地,是农作物的温床,跨越重洋远道而来的西方殖民者们,很快将这里视为聚集财富的聚宝盆。
他们在印度种植大烟,棉花等高回报的经济作物,并联合印度当权派。
把印度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殖民地。
而彼时的中国,日子也不好过。
在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一向以世界中心自居的上国,也被工业革命这辆高速发展的马车撞了个人仰马翻。
很快也沦陷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在这个时候,英国殖民者的实力称霸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
而印度和中国,一个是鸦片的种植基地,一个则是鸦片倾销的重要市场。
为了方便于管理,英国政府伪造了一份英属印度与中国边界的地图。
经此地图划分的边界线又被称之为: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中,将原本属于我国西藏的9.2万多平方公里领土非法侵占。
抛开大小不说。
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必须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统一。
关于这一点,莫说是新中国。
就算是腐朽到家的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历届当家人,也没有一个承认这个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二战结束后不久,印度和巴基斯坦宣告独立,脱离了英国的掌控。
紧跟着中国也随之成立,而新生的两国关于边境线的遗留问题,却一直纠纷不断。
两国驻守边境的部队之间,也时有摩擦。
对此我国一直本着解决问题,团结友邦的态度去与印度交涉。
但前提是,拒绝承认英国定下的所谓麦克马洪线。
对这个问题,咱们的周总理认为,中印两国人民都遭受过殖民者的迫害,而殖民者定下得不平等条约。
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就已然全部失效。
自然,他们留下的历史问题,自然也该随之一起解决。
可印度方面,却步步紧逼。
于1951年2月,便趁着新中国成立之初无暇西顾之际。
派出百余名士兵强行侵占了达旺,并陆续向周边地区扩散。
他们的目的,还是将麦克马洪线中的划分区域,纳入印度版图。
并在之后又通过修正地图等手段,将不法侵占所得的土地转为合法化。
在1951年到1958年这段时间。
印度一直对我国西藏领土步步蚕食,试图诱导西藏,建立起一个夹在我国和印度中间的“缓冲国”。
但这一想法随着一件大事的发生,最终化为了泡影。
02
对印自卫反击战
1959年3月,我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不轨势力的有生力量。
在西藏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上蹿下跳的印度。
双方就边境问题,展开磋商和谈。
但印度方面态度十分强硬,摆出了一副不服就开打的架势。
印度独立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又借着当年和英国的老关系抱上了美国的大腿,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武器装备。
在野心膨胀和利益的驱使下,驻扎在边境线上的印军部队开始向我方挑衅。
边境线上,几乎是三天一小打,两天一大打。
刚开始的时候,双方都还比较克制。
用的是木棍之类的钝器,双方也是互有伤亡。
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我国十分不利,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煽动下,世界上掀起了一股浪潮。
在这样的国际压力下,边境冲突谁开第一枪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吴元明当时负责驻防的,正是位于中印边境上的择绕桥西阵地。
对面的印军,悍然越过边境线,并把刺刀顶在了他的睫毛上。
但,他还是顶住了锋芒毕露的压力。
直到10月20日晚,印军悍然发动进攻后,吴元明才率领部下战士发动了反击。
之后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吴元明表现英勇。
每次冲锋号一响,就冲在队伍的最前方。
值得一提的是,他投掷手榴弹的技术十分了得。
对于爆破作业,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仅凭一己之力,就炸毁了多个印军地堡。
在自身多处负伤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依旧坚持战斗,对战场上的印军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威慑。
至于对印自卫反击战,这绝对堪称战争史上的一朵奇葩。
毕竟,从入侵作战打到首都保卫战,翻遍数千年战争史。
恐怕也找不出几个,如印军这样不堪一击的队伍。
——THE END ——
作者:九笙,文史领域创作者,每一个字,都是我用心敲出来的。
点击下方卡片,看更多好文章
您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