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生意还全国乱窜,遭大众抵制的“新疆切糕”,究竟有啥猫腻?



“新疆切糕”
究竟有啥猫腻?
前言 


新疆,一个神奇的地方,壮观的雪山,绵延的沙漠,还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然而近年来,“新疆切糕”这个词让人们对此地的印象大打折扣,让新疆也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天价切糕”也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曾遭到大众抵制的“新疆切糕”,究竟有啥猫腻?
切糕的历史 


切糕在新疆地区及周边各民族中广为流传,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丝绸之路时期,根据传说,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为了完成漫长的旅途,商队必须携带易保存、易携带、营养丰富的食物,以防在路途中营养不良而死。
切糕的制作材料包括核桃、枣、葡萄干等,既可长期保存,又容易携带,同时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这些特征恰恰满足了古代商队的需求,因此,切糕逐渐成为商队必备的补给食品之一,并沿着丝绸之路流传开来。
除此之外,关于切糕还有一种美丽的传说,相传一对贫困的老夫妻,在一位神仙指点下南行寻找“圣树”的果实,历尽艰险找到了和田的核桃。

他们取核桃与玉米一同食用,不仅生了孩子,还改变了命运,随着历史的变迁,切糕也经历了不同的命运,近代以来,它成为新疆的特色美食,流传各地。

之后却一度因个别小贩良莠不齐,引发切糕价格争议,一场天价切糕的闹剧却将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此切糕的形象彻底改变。
天价“切糕”


金灿灿的切糕曾经让许多人目不暇接,也让很多小摊贩一夜暴富,然而,这场切糕风暴最终只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阴影。
天价切糕带来的创伤难以抹去,记得当时,切糕刚流行的时候,大家都被它诱人的金黄色外观所迷惑。

有消费者忍不住想买一个尝鲜,谁知道,摊贩一刀切下,竟要六十多块钱!顾客当即要求把糕切小一些,但摊贩强硬要求已经切下的必须买走,如果不买,站在周围的“同伙”就会围到一起,吓得顾客只能赶紧付钱离开。

2012年,湖南岳阳市发生了一起因切糕引发的纠纷事件,据当地警方通报,一名村民购买切糕时,与商贩发生肢体冲突,导致双方轻伤,切糕损坏约16万元。
这一通报立即在网上引发热议,大家都对切糕的天价表示质疑,随后,很多消费者晒出自己被切糕坑过的经历,像是价格不合理、秤量不足等。

原来,这些卖切糕的并非真正的新疆人,而是一些利用语言障碍欺骗消费者的无良商贩,他们会故意用新疆话报价,或者少秤重量,便会强买强卖,如果顾客不买还会喊出同伙威胁,这些人被称为“切糕党”,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和切糕的社会形象。
他们利用切糕这种民族特色小吃的刚需,故意制造消费者的信息弱势,通过语言障碍和欺骗手段来牟取暴利,这种行为不仅违法,也有悖商业道德。

“天价切糕”一事迅速发酵,各大网站纷纷跟进报道,将切糕与“坑人”等标签紧密捆绑在一起。虽然切糕的实际价格已恢复正常,但这种负面印象难以扭转,成为消费者不敢购买的心理障碍。
沦落无人问津 
虽然现在切糕已经明码标价,但那些被“坑”过的消费者心里的防备还在,并且,切糕的严重卫生问题也让人无法接受。
有关部门的检测数据显示,切糕样本中的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安全标准,比正常值高出几十倍!

然而大部分小贩为了吸引眼球,会故意掀起糕点上的塑料布,让糕点暴露在空气中。这无疑让污染问题更加严重,消费者对此忌讳已极,就算贴上再低的价格标签,也无人敢买了。
最后,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各种更加新颖卫生的糕点不断出现,切糕的光环也完全被取代。
比如以前觉得切糕新鲜可口,现在电商上那么多造型可爱、做法健康的糕点,想想切糕那糖分和脂肪,消费者自然选择更健康的选择。

切糕本身的吸引力不足也是一个因素,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原料普通,口味单一,并不是非吃不可的美食,相比之下,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糕点更具吸引力,切糕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事件曝光后,监管部门加强了管制,切糕价格也恢复正常。但是消费者们还是对切糕避之不及,因为负面新闻影响太大,切糕已与“坑人”等标签联系在一起。
虽然价格合理了,但消费者的心理障碍难以消除,加上有更多美食可选择,切糕失去了吸引力。
结语 


切糕当初的火爆只是一时的市场奇迹,但因为商家的不诚信,加上产品本身的问题,它终究难逃被消费者淘汰的命运。
每一个商家都应汲取切糕的教训,只有诚信经营、保持产品质量,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获得长期发展。


1,云南女学生不顾家人反对捐献骨髓,患者康复后大骂:她不是个东西
2,广东老人摔倒,小伙闪躲证清白,扶还是不扶?
免责声明:
来源:网络相关数据
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刊赞同文章中的观点,行为,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以及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