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中的无价之宝:男子意外发现病假条



垃圾堆中的无价之宝

在一片废墟之中,一个清理垃圾堆的人,无意间发现了一张古时的病假条。这个偶然的发现并非那么简单,经过了各种尝试和努力,他始终坚信这是一幅王羲之的真迹。皇天不负有心人,历经三年时光,这幅字迹最终被鉴定为唐摹本,虽然并非王羲之的真迹,但它的临摹程度与真迹相差无几。
这个人就是万育仁。

一路被否定的万育仁,其中的心酸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那么在这三年里,他究竟经历了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万育仁的三年鉴宝之路。
从垃圾堆中走出来的镇店之宝,万育仁是上海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从小就热爱历史和书法的他,对古代大家的字帖有着浓厚的兴趣。毕业后,他顺利地进入了博物馆工作,并继续了他所热爱的文物古迹研究。
1972年某一天,他接到了馆里的通知,要求清理并整理过去的文物。在整理过程中,他在不起眼的垃圾堆角落里发现了一幅与众不同的草书字帖。
他拿起仔细一看,发现这个字帖的字迹刚劲有力,体势灵动绰约,丰肌秀骨。凭借他多年的书法研究和职业素养,他意识到这个字帖一定不简单。于是,他将这个字帖带回了家,仔细研究。

看到这里才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一张请假条。这个发现让人感到意外和有趣。他用现代的眼光看,这就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请假条。
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字帖的字迹风格颇具王羲之的风范。这一发现让万育仁兴奋不已。经过大量的对比分析后,他更加坚信这个字帖就是王羲之的真迹。
然而,虽然万育仁通过大量的比对和分析后认定是王羲之的真迹,但这只是一个猜测。他自己也不是鉴定专家,因此便将这一发现告知馆长,希望他能找来专家鉴定它的真伪。

尽管多次请专家鉴定后得到的答案都是赝品,但是万育仁并没有放弃。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一直在鉴宝的路上坚持着,一直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就这样,这件事被搁置了三年。但在这三年里,万育仁一直没有停止鉴宝的脚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结识了一位擅长古书画的专家谢稚柳先生。这位先生在书画鉴定方面与张珩齐名,有“北张南谢”之称。他专门从事书画鉴定工作。
谢先生听了万育仁的描述后对这幅字帖非常感兴趣,于是两人一拍即合,重新鉴定这幅字帖。经过上海博物馆的科学实验室的软X光透拍后,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突然显现了出来。这两枚印章的出现让这幅字帖的价值大大提升。经过对这两枚印章的研究发现,这幅字帖确实不是王羲之的真迹,而是唐代的摹本。虽然说是临摹作品,但是它尽得王羲之真谛,收藏价值不逊于真品。
虽然最终没有鉴定其为王羲之真迹,但万育仁这么多年来的坚持也算是没有白费。这幅字帖从垃圾堆变成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这幅字帖的出现轰动了整个书画界。对此,谢稚柳先生曾表示:“《上虞帖》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沧桑变迁,如今终于重现于世。《兰亭序》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被世人所熟知,但他的其他作品同样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上虞帖》被公之于众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这个鉴宝过程充满了曲折和意外,《上虞帖》的发现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文物的重要资料。同时,《上虞帖》的出现也展示了万育仁坚持和不放弃的精神以及他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的结果。

在谈论王羲之时我们不禁想到他是魏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值得一提的是,《上虞帖》的发现过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才能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1,黄帝为何将蚩尤残忍肢解?山东考古发现真相
2,看过老家发现的几十年前教学挂图,我更相信现在的毒教材插图有多坏
免责声明:
来源:网络相关数据
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刊赞同文章中的观点,行为,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以及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