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设计院月薪负一万招人!


最近看到某文旅设计院发布了这样的招聘信息:


(更多具体信息,可后台回复:首席助理)
可见,该文旅设计院所招聘的,并非普通的“画图匠”,而是“研究助理”,做的是“文旅产业课题”的研究工作。
而该岗位的待遇标准呢,也并非普通的“XX元/每月”,而是“学费:XX元/每月”。
换言之,我来做这个“研究助理”的工作,老板非但不给我发工资,我每个月还得给老板交“学费”。。。
而且呢,这样一份“学费”,还不是我想交就能交的,我必须同时拥有设计专业背景、海外留学背景、吃苦耐劳、使命必达、能够主动学习、快速学习、跨学科学习、还要有社交能力、领导能力、视频剪辑能力。。。
哦,对了,最后一条最重要:必须30岁以下。。。
看来,我这辈子都是不可能获得交学费的资格了,还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
~~~
虽然这样一份招聘信息,看上去是如此地荒诞不经,但该设计院打出的“宣传标语”,却是“12万学费,少奋斗10年”。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说该设计院就一定是在骗人。
如果交12万学费,就真的能少奋斗10年的话,那这个学费,我还是非常建议大家去交的。
~~~
之前有个很火的问答采访——一个记者到中学里,去问那些高三同学一个问题:
“一千万人民币和清北录取通知书,你选哪个?”
然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回答:
“当然是要清北录取通知书啦!”
记者问:
“为什么?”
同学答:
“因为上了清北之后,我就能挣好多个一千万啦!”
~~~
所以说,一切选择的关键,其实就在于一个“风险回报比”。
一般来说,风险越大,回报也越大,这是投资领域的真理。
而在“一千万”和“清北”之间,“一千万”代表的就是一个“无风险套利”机会,而“清北”代表的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机会。
所以同学们放弃“一千万”,选择“清北”,不是因为他们“不贪财”,反而是因为他们“太贪财”。
他们放弃无风险的“一千万”不要,是因为他们相信“清北”可以带给他们更高的收益。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延迟满足”一定意味着更高的“回报”。)
但事实真如他们所想吗?“延迟满足”的人,最终一定就能获得更高的“回报”吗?
举个极端的例子:
假如我半生勤勉,杜绝一切娱乐,最后到了我决定“开始享乐”的一天,却突然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最终为治病耗尽家财,还欠一屁股债,到头来受尽折磨撒手人寰的话。。。
那我前半生的“延迟满足”,是否就变成了一个错误的决策呢?
再举个不太极端的例子:
假如我为了少奋斗十年,选择用一年的时间,花费12万到“大师门下”上班修炼,到头来却发现市场上提供的工作,连年薪12万都没有的话。。。
那我这一年的“付费上班”,是否也就成了一笔错误的投资呢?
事实上,我见过很多临近退休的老工程师,依然奋战在一线画图岗位上,拿着20万出头的薪水,就这样过了一辈子。
如果所谓的“少奋斗十年”,指的是我可以跨越这样“一生作图,年薪20”的命运,脱胎换骨,找到年薪百万的工作。。。
那这样的“回报”,就能抵得上它所对应的“风险”。
可该文旅设计院,究竟是如何定义“少奋斗10年”的呢?
假如按照年薪20w来计算,那么在设计院10年的奋斗,就应该价值200w才对。
而我花了12w付费上班一年之后,究竟该如何获得200w的变现呢?
这个问题,才是这份招聘公告,所最应该解释清楚的。
我们可以看到,该设计院在招聘公告的最后,是明确列举了花费12w所能得到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

它一共是列举了9条啊,其中什么方法论、数据库、朋友圈之类的,我觉得都很虚幻。
但是第(8)条,职业发展高速直通车,假如指的是可以获得高薪职位的offer,且该职位offer从其他渠道无法获取的话,那就必然还是有些价值的。
只是不知为何,我认为最有价值的“职业发展高速直通车”,该设计院却只放在了最后,仅在“少奋斗十年”之前。。。
而我觉得过于“虚幻”的“方法论”,却占据了前四条,貌似是该设计院“付费上班”的主推项目。。。
可能是我目光过于短浅,满脑子只想着“升职加薪”,却根本不曾领悟“方法论”才是挣大钱的不二法门吧。。。
(设计院领导是如何成为领导的?这其中有什么“方法论”吗?跟创新、智慧、操盘、运营有关吗?还是说最需要的是关系、舔技与酒量呢?还望不吝赐教!)
(最后,还是全靠大家顺手转发,广而告之,传递行业真相!)
关注,转发,投稿,传递行业真相!
后台回复:加群,一起聊聊设计院职场
后台回复:转行,围观设计院转行案例
后台回复:卷王,一睹设计院卷王风采
后台回复:降薪,领悟设计院降薪宿命
后台回复:两千,理解设计院底薪逻辑
后台回复:收入,百家设计院收入汇总
后台回复:首席助理,本期特别关键词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