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或将国名改为“巴拉特”,什么是“巴拉特”?


   印度总统府向即将召开的G20峰会各国代表发出的9月9日晚宴邀请函上,写着“巴拉特总统”,而不是通常的“印度总统”。

   据“今日印度”、印度《经济时报》等多家印媒5日报道,莫迪政府可能会在定于9月18日至22日举行的议会特别会议上,提出一项把印度(India)国名更改为“巴拉特”(Bharat)的决议。

   此前就有人向印度最高法院申请,将印度国名改为“巴拉特”,因为“India”这个词来源于外语,“巴拉特”或“印度斯坦”更反映印度历史传统。2022年8月,印度总理莫迪也曾在讲话中呼吁,摆脱一切奴隶制的痕迹。不过,印度最高法院法官认为,印度宪法已明文指出,“印度”(India)就是“巴拉特”(Bharat),不支持更改国名。

   据印度“TimesNowNews”网站介绍,“Bharat”是梵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实际意为“寻找光明/知识的人”。印度在历史上被称为“巴拉特”,意思正是“寻找光明/知识者”。另据《印度快报》报道,“Bharat”、“Bharata”或“Bharatvarsha”词根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献往世书和史诗《摩诃婆罗多》,往世书将“Bharata”描述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间的土地。还有一种说法称,古印度雅利安人时期有一位名叫“巴拉特”(Bharat)的贤明君主。

   英语“India”一词来自梵语“Sindhu”一词,“Sindhu”也指印度河。古印度文明发迹于印度河,相当于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印度河流域则相当于我们的中原地区,最早的哈拉帕(Harappa)文明就发源于此。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向东入侵印度,占领印度西北部,在波斯语中称印度河及其流域为“Hindu”。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帝国东进印度,在希腊语中称之为“Indos”。英语“India”及其相关的词汇基本都源自于波斯语和希腊语对梵语“Sindhu”的转写。

   中国古代曾经使用过许多名字来称呼印度,比如“天竺”、“身毒”、“贤督”、“天督”、“天笃”、“身竺”、“乾毒”、“虔毒”,至今流传最广的是“身毒”和“天竺”。“身毒”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典籍上,是在汉武帝时期,《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汉书》也采用“身毒”。在整个汉朝,“身毒”这个译名比较通用。
   西晋陈寿著《三国志》时,改“身毒”为“贤督”。但这个译名比较小众,没什么影响力。到《后汉书》著成时,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史学家范晔改译为“天督”和“天竺”。《后汉书》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此后,也有著作译之为“身竺”“乾毒”等,但大体以“天竺”最被认可,成为印度的主流汉译名称。

   唐朝初年,玄奘和尚西天取经,抵达古印度诸国。回国后,玄奘和尚根据旅行途中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记载: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玄奘和尚一锤定音,“印度”这个译名从唐朝起一直沿用至今。

  扫描图片二维码,可加作者微信。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再看或者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国家趣谈97:高收入、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都有哪些?中国离高收入国家有多远?
印度晋升第一大国,你需要了解的印度区划
印度行政区划冷知识16条,你了解多少条?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