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知的模糊是上帝的恩赐



我爱人类,但我讨厌人。——埃德娜· 圣文森特· 米莱

撰文 | 君子宿
编辑 | 君子宿
最近读的书,都围绕着生命和意识展开科学探索,收获了很多,让我也产生了很多的思考,忍不住要梳理一番。
我觉得人类之所以会有情感,会有自我意识,就源于人脑的模糊机制——可以称为上帝的恩赐。如果人脑的机制是精确的,那就成了计算机:输入信息——逻辑运算——输出信息,情感或者说自我意识将没有任何可以发挥的空间。正是这种模糊的机制,赋予了人脑的选择机会,才产生了自我意识:输入信息——逻辑运算、经验比较、做出选择——输出信息。
经验就是记忆,当然人脑的记忆并不是计算机的存储式记忆,人脑的每一次回忆其实都是一次幻想机制——也就是用存储的素材,重新生成一段影像,所以每一次回忆其实都是有差别的,也就是模糊的、不精确的,而计算机的记忆,是固定的、精确的,播放千万遍都是一个样子。
有了记忆,才能进行经验比较,所以很小的孩子、或者失忆者,就丧失了这种能力,底层结构上会更像计算机,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只具有初级意识,与正常人类的高级意识相去甚远。
做完经验比较,人脑就要基于结果做出选择,而这个过程即使很快,可能也伴随着幻想了无数的选择和对应可能的结果。而这,正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因为不同的人,在这时候就会产生不同的分岔选择,人与人有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是有了不同的策略倾斜——人与人的性格或者说情感得以区分,有了专属自己的特征标签。
而这种比较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模糊机制,而机器人恰恰欠缺的就是这种机制。正是有了这种模糊机制,同一个人面对一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刻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面对一样的问题,也是有着不同的选择。正是这种模糊,丰富了整个人类的情感,让人类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但是人类,却总是喜欢追求精确——总是想找到一套万能公式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先不去想能不能找到,假设找到了这样的公式,一切就变成了逻辑运算、自我意识消失,那不就成了机器人吗?难道有谁愿意变成机器人不成?
很多人喜欢追求结果,总是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这其实也是追求精确的一种表现。而人真正的快乐其实永远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才能发挥自我意识、表达出自我,一次次的选择最终促成一个结果,才让结果变得有价值、有意义,而瞬间就拿到结果,与机器人无异,依旧是属于舍本逐末了。
所以,如果我们不想成为机器人,就要学会享受事物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我、发挥自我价值,在整个过程中去体会人类才有的喜怒哀乐等等完整的情绪体验,这种丰富性本身才是最美好的。
对于人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法、适合不同的答案,所以断臂的维纳斯才是最美的,因为每个人可以根据自我意识在脑海里去完善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