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人类,但我讨厌人。——埃德娜· 圣文森特· 米莱
撰文 | 君子宿
编辑 | 君子宿
本文灵感来自我喜欢的一家公众号,本文有一定洗稿嫌疑,我先道个歉。主要是原文写得很好,但是有点太长了,我自己都有点看不下去,所以我准备把核心重点拿出来解构复述一遍。
我们先从生物学上来找到一些科学理论。性和爱,都能够对控制人类注意力和奖赏系统的脑区(中间岛叶、前扣带回皮层、腹纹状体等)产生作用,让人产生想要的感觉;但是,只有爱才能激活人类负责想象和未来规划的脑区(背外侧皮质),只有性会激活负责处理恐惧和威胁的脑区(杏仁核)。
也就是说,爱和性在生物学上来讲,给人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正是这样的生物学基础上的差异,决定了性和爱是两件事情,当然是可以分离的。也就是说,人和自己的性对象,不产生爱情的感觉是很正常的生物学现象。
有研究表明,性行为本身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和压力,所以很多时候,性行为可能只是人们缓解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与爱情无关,尤其是当一个人单身的时候。
正是有这样的基础生物性,越发达的社会,这种性和爱分离的现象就越普遍——社会越发达,人越自由、自我。
但是,这种纯粹的性行为,有诸多风险:
1、生理健康风险:因为没有爱的束缚,这种纯粹的性行为会变得非常随意、更加追求新鲜感、导致性伴侣的数量不断激增,这使得性病、艾滋病、意外怀孕的风险都显著提升了。很多人真的是十分讨厌安全套,这真的是很错误且不负责任的想法。
2、负罪感与羞耻心:这不是所有人都会发生的问题,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自己所处社会地位、身份所附带的道德要求,从而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产生负面情绪,积累下去总是会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低自尊和自我怀疑:很多无爱之性的双方,是有明显的不对等的。低自尊的一方往往并不是“完全自愿”、很可能是半推半就、模模糊糊甚至还有着更多美好的幻想,如果高自尊的一方对其缺乏关爱,可能导致低自尊的一方进一步伤害自尊心、产生自我的价值怀疑,会导致更多不良的心理后果。
4、空虚和孤独:性触发了多巴胺的奖惩机制,满足了生理上的需求,但是无法提供情绪上的满足。无爱之性结束之后,人们往往会陷入巨大的空虚和孤独之中,会觉得这种性行为毫无意义——我还记得一个案例,英国一个摇滚明星,一辈子和五千多个异性发生了性关系,却一直处在无尽的孤独之中。如果无法完成多巴胺到内啡肽的转换,这种情况就永远无法终止。
对大多数人来说,有爱的性才是更美好的:其代表了亲密、情绪交融、可以感觉到爱抚和接纳。稳定关系中的性才能提供人们情绪上的满足,而针对女性来说,亲密关系中的性爱更容易让她们获得高潮。
当我们与一个深爱的人发生性行为时,我们能体验到亲密、信任和安全感,这些感觉都能显著提升性的满足感。同时,双方会关心对方的需求,可以共同提升性生活的质量。同时,因被爱而带来的那种被接纳感,也能够缓解不自信、减轻压力、提升心理健康和幸福度。
在互相满意的爱情中,做爱能让彼此体验到更多感受和情绪;而情绪丰沛、亲密无间的性又会反哺爱情,提升两个人的亲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