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人类,但我讨厌人。——埃德娜· 圣文森特· 米莱
撰文 | 君子宿
编辑 | 君子宿
开头打个小广告,这两天自己翻了翻自己的历史文章,特别想弄明白为什么之前阅读量轻松破千、过万,而且居然发现了一篇10w+。看完自己又想笑,明明很小白文啊?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是觉得这个阅读量有点莫名其妙的!
人需要的是亲密关系从来不是什么爱情
回归正题。喜欢或者说爱一个人,就是一种纯感性的个体感受,我们可以用理性去分析,找到一些相对确定的打动自己的点,但感性的魅力就在于,并不是说这些理性的点达到了就一定会喜欢,只是喜欢的可能性会提高。
换成小白的描述就是,我喜欢的点有10个,某个她具备了10个点,那我很可能会喜欢她,但绝对不是一定喜欢她;甚至,我还可能喜欢上一个都不具备的女生。
这里的逻辑就变成了,从感性可以得出理性,但是从理性无法得出感性。感性可以被理性拆解、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比较靠谱的,喜欢一个人=原因a+原因b+原因c+等等;但是反过来,a+b+c+等等=喜欢一个人,是不成立的,只能说有较大可能成立。
因为,喜欢本身就是一个纯感性的存在,一个纯精神世界里的存在。
喜欢一个人,就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莫名其妙的喜欢,可能源于对方的相貌、气质、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等。喜欢一个人,就是从某一个小点触发,就此开始。之后,大体会进入一个进退拉扯的阶段(除非遇上一个完美匹配的对象,哪个点都能继续戳到自己):又发现一个很喜欢的点,又被戳到了;啊,这个点有点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相处的时间越久,这种小细节点就越多,喜欢和不喜欢就来回拉锯战,如果数值相当,就会非常纠结;如果喜欢远远多于不喜欢,直接就crush了。
这时候,年轻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喜欢你,我想和你在一起,很简单、很直接;而成年人或者说经过很多事的人,问题就来了——权衡利弊。这个差异基本上就是个体的生活经验所带来的,受过伤、吃过亏、有了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愿让自己再次经历某种不愉快的事情。而经验,是不可逆的,对很多人来说,最后会变成一种下意识的思考。
而我,在经历了一切一切之后,依然没有建立这种下意识的权衡利弊式的思考,所以保持着最简单的年轻人心态,这也让我自己从内到外都还有着一丝少年气。呃,跑题了。
如果说喜欢、爱情还是一个纯感性的存在,那么从在一起、建立关系开始,就绕不开理性了。因为喜欢是纯精神世界里的东西,而在一起是现实物质世界里的事物。既然是物质世界,就绕不开物质,而物质是一种实打实的存在,靠脑子里的感性想象是无法处理的。
比如,我饿了,并不会说因为喜欢你,就不饿了,只有吃东西才能解决。同理,我渴了、我累了、我生病了、等等,一切物质问题都需要有物质解决方案。两个人在一起,就会面临一起解决这些物质问题的考验。这里面考验了两人的世界观-尤其物质方面,也考验了性格匹配度。
相处越久,越需要足够的理性才能让关系更加长久。
所以,建立亲密关系,还是需要足够的理性,去判断两个人到底合不合适,只靠纯粹的喜欢,是远远不够的——再浓烈的喜欢也是会被现实生活给摧毁掉的。很多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两个人都很爱对方,但最好的选项却是不要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