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一座城,三俩故事,若干人和事。



我爱人类,但我讨厌人。——埃德娜· 圣文森特· 米莱

撰文 | 君子宿
编辑 | 君子宿
回忆,像一个一直开着的机器,一个不注意,就开始侵袭我的注意力。晚饭吃的鸡公煲,无数点滴回忆就这样冒了出来。
2009-2010年上海。
第一味道,重庆鸡公煲。那时候,我租住在玉兰香苑四期的一个隔断间,小区里就有一家重庆鸡公煲。由于经常和朋友去吃,很快就和老板熟络了起来。一直没有搞明白老板是温州人去过马来西亚做买卖,还是本身就是一个马来西亚华人,总之,这是一个很有想法的老板。他在原始的酱汁基础上,不断地升级优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酱汁味道,以至于我在所有其它地方吃到重庆鸡公煲的时候,都忍不住赞叹他的独一无二。有一次,我俩一起喝酒聊了蛮多,他大概40-50岁之间,他说起了身边的富婆朋友们,在外面玩男人比男人还会玩——小鲜肉在酒店的水池里,她把几万块钱撒进水池,告诉小鲜肉,不能用手,可以用嘴和身体,带走多少就是多少。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这真的是一个颠覆性的故事。
第二味道,烤肉。09年在上海求学期间,认识了很多朋友,其中来往最多的就是小健健——一个放弃了去新疆做几千亩地主、跑来追逐游戏梦想的大男孩。他比较爱吃自助烤肉,几乎每次都会叫上我。在我一个多小时解决战斗后,他还要继续奋战到3小时以上。我粗略地核算过,49的自助餐,从我这边赚走的利润顶多10-15元,而在他这边,大概是要亏损15-20元。有这样一个朋友的存在,最大的好处是不会孤单,经常会被动地拉去聚餐。我很喜欢这样单纯的友谊。
第三味道,兰州拉面。如果我没有记错,我吃的第一碗兰州拉面就是在上海。那是09年4-8月的求学期间,班上很多上海本地的同学,中午出去吃饭,就被他们带去了兰州拉面,5-7元不等。这个味道,我不喜欢也不讨厌,但是有了他们的存在,延长了我的校园感觉。一切就好像是,我多读了一年大五。尤其是,我以前一直以为上海人很精致、小资,却没想到是如此活生生的市井烟火气。也是感谢这些同学,是他们让我对上海的初始印象无比的美好。
2004-2008年,2011-2015年,2018-2020年,杭州。这是我生活最久的城市,除了我的家乡,所以很自然地就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般的存在。
第一味道,东坡肉。这个味道没有任何故事,纯粹的是因为到处可以吃到,又可以代表杭州。色泽浓郁,肥而不腻,一客东坡肉刚刚好可以作为一顿饭的荤菜。学校食堂、路边小店、快餐店,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第二味道,糖莲藕。同样,没有什么故事,就是吃出了身在杭州的感觉。软糯香甜,有时候再搭配桂花香,甜蜜的感觉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第三味道,黄酒。在杭州大多数时候喝黄酒的常规操作是,让店家加上姜丝、蛋花一起加热后,再拿来喝,多了一种养生的味道。然而,在我大学毕业散伙席上,黄酒被当成了啤酒——还记得那一次,一箱一箱的黄酒搬来,冰镇,一杯一杯的干掉,不知过了多久,地上已经倒了四五个同学。我没有倒下,晃晃悠悠地还把他们给抬到了车上。我很庆幸大学经历了这样有爱的一个班级,真的达到我们这个程度的班级,特别的稀少。我看到了很多班级就是走了一个流程,没有悲喜,甚至很多班级连散货席的流程都没有走。
时代变迁,物理分隔,曾经的这些美好,真的再也没有感受过了。职场、社会、时代,把人们分割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那种群体的快乐终是一去不复返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