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某大单位下岗,普通人想安全,赚钱能力是唯一的护身符


      朋友们,请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标。
      诗日:
      三十不豪
      四十不富
      五十将近寻死路。
     最近,有网友爆料,青岛某大型设计院搞小动作,目的自然还是老一套:逼员工主动走人。

      大家想知道是哪家设计院,可以后台私信“下岗”。
     这家公司的做法是,没事可做的人,纳入公司人才库,入库人员,第一个月工资正常发放,第二个月开始按照青岛最低工资标准1680元支付,社保公积金自理。
     入库期间,员工可以“带薪休假”,在家坐等“行业回暖”。
      消息一出,自然很多人大骂公司不地道。
      我认为,该公司的做法,比起一些只给最低工资,搞什么大学回炉还是要人道一些。
     毕竟该公司做法,没把公司经营困难推给员工,依旧认定大家是“人才”,只是公司遇到困难,有种大家各自为战,各自保重的苍凉。
      那种搞大学回炉培训的公司,就是把责任推给员工,是员工不行,拖了后腿,在自家大学里培训充电,逼员工走人的意味就更直接些了。
      无论怎么搞,其实目的都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逼员工自己走人,避免n+1补偿。
     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被送进“大学”回炉的员工,还是被纳入“人才库”的人员,他们不努力吗?不是,相反,他们学习也好,工作也好都很努力。
      他们的公司不行?也说不上,毕竟公司也曾经有过证书补贴,学历补贴,十三薪甚至十六薪。
     行业好的时候,这些大公司员工,大手笔买房按揭也都不在话下。
     再好的公司也有下岗,只是对比办大学,搞人才库玩手段,有些公司不拖泥带水,该补偿补偿,好聚好散。
     大学深造也好,入人才库也罢,每当看到这些消息,总是唏嘘不已。
      因为就算企业足额给了N+1补偿,对于很多上班族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老人而言,家庭断供的压力,再就业的无力,不是几万块的经济补偿金能解决的。
     人如果到三十岁不自立自强,到四十岁还不变得富裕起来,到五十岁离死不远更没什么指望了。
     我理解为人三十岁之前一定要具备不依靠单位或别人赏饭,,一定要具备独立经济能力,四十岁之前一定要变得富裕起来,这样即使靠山册倒,靠人人跑,也都不至于变得无助。
      自助者,天助之,我们只有具备靠自己赚钱的能力才是最安全的,原因如下:
       首先,具备赚钱能力的人,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无论成功失败,赚钱多少,自己都能接受。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自己打工所服务的老板,大多都是很早就意识到赚钱重要性的人,这部分人除家庭传承外,都很早经历过惨痛教训,或者受到严重打击的。
      因此我常说年青人失业是好事,就是这个道理。
     早早知道赚钱,对底层人来说,就是福报,因为自己亲身去尝试赚钱,才有可能意识到社会运行的真正原理,而一个打了一辈子工的人,永远也不会参透。
       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特长,而这个特长打工往往无法发挥出来,有的场合甚至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很多早早赚钱的人,就是把自己特长发挥到极致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真的去做赚钱的事,会发现赚钱就是自己的特长了。
     自己赚钱不会感觉到累,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真的进入状态了,会发现有时候地板睡得比床上香甜,这其实就和通宵打游戏是一样的,打游戏是虚拟快感,而赚钱也能得到快感。
      而且自己赚钱不会感觉到苦,自己赚钱一天十几个小时赚钱100的感觉和上班十几个小时赚钱200的感觉是不同的。
       毕竟单位上班保质期只有几年十几年,保质期过了就是进大学回炉,亦或进人才库,或者N+1。
     而自己创业,保质期是永久的,而且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赚钱越来越快。
     最后,谈一下本文的主要观点,那就是我们进单位工作也没有错,但要居安思危,防止生变,自己一定要寻找到自己擅长的东西,开辟第二职业。
     不会滑雪的潜水员不是好车手,兔子为什么窝有三个出口,因为实力弱。
    我们草根穷人也要学会狡兔三窟。
    我们所谓中年危机,其实都是从上辈继承过来的,长辈们都让我们安安稳稳过日子,但是现实没有绝对的安稳,长辈们经历过的,我们也难免不会经历。
     大部分人都是按照上辈的规划走到头,一辈子继承了无头绪的劳碌、恐慌和贫困。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也不要等什么复苏,自己干起来,就拿有些大单位来说,降薪折腾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有一些人通过公众号写作,每天挣得也比单位给的多。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