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中课文盲人摸象有感,为什么不建议有些人考证书去挂靠?


     

      昨天我朗读了高中英语第一册第三课,盲人摸象。读完后有些许感想,今天和大家分享。       笔者其实并不喜欢这个故事,因为故事讲了六个盲人,即残疾人摸大象的故事。故事带有嘲讽的意味。这是我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
         故事也有可圈之处,那就是结尾部分,总结说不仅看不见的人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同样视力正常的人也同样会犯愚蠢的错误。
        很多人还没开始考证,就整天讨论什么证书不值钱啦,什么不能挂靠考证书没用啦,争论这些不正像盲人摸象故事里边的盲人一样吗?
       盲人摸象故事是一则印度的寓言故事,意在教育人们认识的事物一定要多不要片面、狭窄,争取要一下看到整体。
        读完盲人摸象后,我想起来同样印度,有个著名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上个世纪的印度德里市,当时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这座城市里,时不时地会有几条眼镜蛇。出没在大街小巷,市民经常被咬伤。
       于是殖民当局开始鼓励群众捉眼镜蛇,即群众可以拿着眼镜蛇尸体去换取报酬。
     政策一出,当地居民纷纷打杀眼镜蛇。然而,眼镜蛇的数量毕竟有限,群众领取报酬的欲望是难填的。于是,眼镜蛇很快就很难捉了。
       聪明的市民们,想出一个好办法:饲养眼镜蛇!
       于是德里市家家户户养起了眼镜蛇,养大了就拿去领赏金。
        英国人一看自己被糊弄了,赶紧取消了激励政策。
      对于贫穷又不乏聪明的捕蛇者,既然养蛇不赚钱了,就把蛇放生了,于是德里市的大街上,蛇又开始泛滥,而且蛇患反而比治理以前更加严重。
       这种养蛇放蛇,以及类似事件,被经济学家称为眼镜蛇效应,即针对某种问题做出的解决文案,却反而使该问题恶化。
        联想到我们考证学习也是一个道理,最典型的就是一级消防工程师证,2015年国家刚开始开考的时候,企业出现证书难求,大家纷纷去考证,挂靠到企业赚钱,于是国家调整了政策,加上考过的人多了,证书自然失去了挂靠的市场。于是一级消防工程师走下了神坛。
      我并不是打消大家去考一级消防工程师或其他证书的积极性,只是建议那种想靠证书挂靠获取额外收入的人,可以省省心了,自己该干嘛干嘛去。
       那么怎么解决考证欲望难填,不考又不甘心的窘境呢?
        还拿眼镜蛇效应举例,既然悬赏抓蛇反而让蛇患更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早就看出这一规律了。
        例如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标榜难得的财物,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不彰显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
         行文至此,道理已经很清楚了,很多人老问我一级消防工程师证能不能挣钱,能不能挂靠,在他们的心目中,学习也好,考证也好,就像养蛇人一样,考证的目的就是去拿证书换钱。
       想挣钱也没什么不对,君子哪个不爱财?天下熙熙,皆为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利而往,但有些人满脑子搞钱,生活却过得拧巴了,例如有些人辛苦考了证书,又不想去公司工作,想挂证发现找不到买家,开始报怨证书不值钱,甚至有的人想考又不愿意花工夫,整天寄希望于国家会取消一些证书。
       我们学习考证目的应该是提高我们的学识,用自己的学识为我们的金主提供服务,换取可持续的报酬,这才是正道。只要自己本事过硬,无论政策怎么变动,都不至于没有饭吃。只要自己心中没有引起贪欲的事物,就不会因贪心而吃亏上当。
        无论环境怎么变化,我们都不要去当养蛇之人,而应该守住底线,控制住欲望,只做符合利己利他的事,就像我上一篇文章中写的,玩乐中把钱挣了,只有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自己喜欢的事,帮人解决问题,,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生活在阳光大道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