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自驾车队未经批准,擅闯罗布泊无人区,导致4人不幸遇难,引发全国热议。
对于该事件,各类媒体纷纷报道,并提醒户外爱好者注意安全。这本属应有的正常操作,但部分媒体却不恰当地提到在探险路上意外遇难的姜野,甚至将此次罗布泊的遇难者与姜野“划等号”。
这不仅不合适,也违背事实。
此次罗布泊4人遇难事故,原因包括未经批准、非法穿越;无周详的探险方案和应急预案;领队不专业,无野外生存及救援技能;对卫星地图GPS导航不熟悉,沙漠驾驶技术不合格;对目的地地理、气候不熟悉;探险装备及物资不足,未配备户外救援系统和卫星电话等。
总结起来,罗布泊4人遇难事故不是一次探险,而是一场冒险。不仅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也缺乏对自身生命的尊重。
而在家人和朋友看来,姜野遇难的原因则完全不同,不应与此事故相提并论。
受姜野家人委托,为最大程度找寻姜野遇难真相,还原姜野最后的人生轨迹,也给更多探险者可资借鉴之处,中国探险协会分别采访了一线搜救姜野的新疆山友救援队,姜野的家人、朋友——尤其是自2020年5月24日起与姜野结伴同行3年多,或徒步或骑行在河西走廊、河套地区、新疆、甘肃多地进行历史与文化探险的忘年交老王。姜野本次徒步博格达大环线原本与老王同行,但老王因高反,7月5日提前下山。这是老王首次披露姜野出事前前后后的情况。
姜野是谁
姜野是一个“为热爱而生”的探险家,用6年时光,行走34个国家,行程5万公里,用历史、文化的视角,看世界风景,并传播中国之美,被誉为“行走的宣传员”。
姜野是非常热爱历史、文化的青年探险家,尤爱丝绸之路,沿着“偶像”玄奘的足迹,探寻遗迹、古址。他被知名户外人杨军称为“旅行博主中最懂探险的,户外博主中最热爱文化的,疆外博主中最了解新疆的”。
他用154天,骑行6000公里,探访新疆五十多处古文化遗址,一路拍摄、宣传大美新疆,时任外交部发言人专程发微博称赞。
2022年5月,姜野的作品《拍客姜野:骑行6000公里遇见大美新疆》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新疆是个好地方——百县万部微视频展播活动”一等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给姜野的获奖证书)
2022年8月,姜野作品《帕米尔搭车客》在“万人说新疆”短视频大赛活动中获新疆互联网界联合会颁发的优秀奖。
(新疆互联网界联合会颁发给姜野的获奖证书)
姜野何时萌生走博格达大环线的想法?
2023年4月10日,姜野在接受中国探险协会《牛人》栏目采访时表示,今年他原计划徒步穿越美洲,但因未注射新冠疫苗,只能暂时搁置。
据姜野女友透露,因为无法去美洲,之后姜野一直在思考、选择其他线路。
了解姜野的人都知道,“丝绸之路”是他的最爱;西行取经的玄奘,更是他的偶像。姜野女友说,他一直想深入“丝绸之路”。姜野也曾在采访中对《牛人》栏目说,计划后续走一走玄奘回国的路线。
6月2日,姜野跟女友说,自己在研究玄奘从帕米尔河谷回莎车的线路,但这条线路至今仍未确定——专家也没找到。
6月3日,姜野跟女友说,想走博格达大环线——这是他第一次说这个想法。
6月11日,姜野跟女友说,确定7月要徒步博格达峰,期间将有一周无信号。
于是,整个6月,姜野基本上一边查阅博格达大环线的资料,一边阅读侯杨方著《这才是丝绸之路》。
姜野出发前是否做了充足准备?
除了查看博格达大环线的资料之外,姜野在徒步物资上做了很多准备。
与罗布泊遇难者不一样的是,姜野有着丰富的户外探险经验。他毕竟用6年时间,行走34个国家,骑行5万多公里。若没有丰富的经验和野外生存能力,他不可能有如此的探险成就。
早在6月11日,姜野就拟定好计划携带物资清单,并发给结伴徒步博格达大环线的老王。
(姜野发给老王的物资清单)
6月24日,姜野在微信上跟女友说,他已到吐鲁番,为徒步博格达大环线做最后的准备。
(姜野与女友的聊天记录)
6月25日,姜野在社交媒体上询问一位徒步过博格达大环线的网友,在进山之前,是否需要报备?对方回复,说“不需要任何手续”。
(姜野询问走博格达大环线需不需要报批手续)
6月29日19:15,姜野更新了微博——这是他今生最后一条微博。当天,恰好赶上维吾尔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古尔邦节,他花了340元采购徒步博格达所需的食物补给。在发微博之前,他还在微信上向女友抱怨,说买的食物“太贵了”。
(姜野更新的最后一条微博)
6月30日11:56,姜野微信告知女友,已抵达既定地点,准备休整一天。如果第二天天气好,就进博格达山区;如果天气不好,就第三天再进山。
7月1日8:28,姜野微信告诉女友,在吃早饭,9点半就会出发、进山。还说背的包很重。
(姜野与女友的聊天记录)
姜野与家人、朋友的最后一次联系
7月1日中午13:03,已进山的姜野回复女友消息,说自己在避雨,目前手机仍有点信号,再往前就没了。
(姜野与女友的最后一次联系)
说完之后,他还发了两张照片。女友则交代他注意安全,并约定一周后见等。随后,姜野把自己此行的保险单发给女友,说“我关网了” 。
这是姜野与女友最后一次联系。
在此之前的6月30日,姜野跟母亲说,要去徒步博格达大环线,会因没有信号而失联一周。于是,那天的联系,也是姜野今生最后一次与父母联系。
(姜野与母亲最后一次联系的对话)
姜野在老王因“高反”决定提前下山,且两人商量分开行动后,他最不放心的,还是老王出山。他详细地告诉老王,如何顺着那儿往出走,走到三个山村,大约有16公里。说这个山,你不会走错,顺着山谷走。还叮嘱老王,你千万不要往有水的地方走。他反复叮咛了老王很多遍如何走。
最后,他对老王说:你出去后,不管到啥地方,你都赶快发个短信。不管我能不能收到,你都给我发,我一有信号,就能看到。
老王说,这是姜野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姜野和老王在博格达结伴转山的情况
网上传闻,说他们缺乏登山装备。老王首先对此进行澄清:他和姜野根本不是去登山,而是转山。
7月1日,姜野和老王雇车,从滋泥泉子镇出发,绕过白杨沟水库,走了十几公里的盘山公路。
(7月1日,老王镜头中的姜野)
当天上午10点左右,姜野和老王开始爬山。半路上遭遇时下、时停的小雨,路有一些泥泞。几次过河,水也都很浅,并未遇到困难。
(7月1日,老王镜头中的姜野)
下午大概4、5点时,两人走到山腰处的半山牧场,停下来休息,并在这里扎营,住了一晚。
7月2日早8点多,姜野和老王再度出发,顺着白杨河,一直走。他们计划走到白杨河的源头,一路上,都能看到远处的博格达峰。
(7月2日,老王镜头中的姜野)
当天,天气格外晴朗,姜野和老王玩得非常高兴。路上也会偶遇放羊或放马的牧民。
(7月2日,老王镜头中两个人的帐篷以及远处的博格达峰)
下午6点多,两人走到白杨河西沟冰川营地,并在这里驻扎一晚。
7月3日,天晴,万里无云。姜野和老王继续出发,爬简单达坂。
考虑到老王的年龄,自结伴同行以来,姜野都很照顾他。为提防冰川下的暗流,姜野一路都非常谨慎地跟着导航走,并让老王追着他的脚步。
几小时后,两人来到简单达坂的最高点,看到后面的坡很陡,底下是白茫茫一片,每走一步,雪都能没到小腿肚。
“那是我们最高兴的一天。”老王说。
兴奋的姜野更是坐在地上,用两个登山杖撑着,往下滑,像个孩子一样。
“我不敢和他一样滑,将包放在雪地上拖。”老王说,“他的笑声,在山里回荡,让我想回到童年。”
晚上8点左右,两人抵达博格达环线大本营,并在此扎营一晚。
7月4日,天还是很晴,两人下午4、5点抵达四号羊圈。
7月5日早晨,老王的身体出现“高反”、不适,脸肿得比较厉害,他提出下山的想法。以前,老王走过很多国家,也去过西藏和尼泊尔,从未在高海拔区出现过不良反应。
“去年,我还在拉萨待了四十多天呢。(这次)应该是因为背包太重。”老王说,“差不多接近50公斤。背着那么重的东西,再往上爬,确实很艰难。”
(7月5日下午,出山时牧民给老王拍的照片,已经可以看出脸肿了)
姜野非常理解老王,但由于来这里一次真不容易,他不想就这么放弃。于是,他同意老王提前下山,自己则继续转山。
“小姜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也非常执着。”老王说,“他跟我说,‘你在外面等我’。”
上午9点多,姜野继续前行,老王给走远的他拍了照片。这是姜野最后一次出现在老王的镜头里。
(7月5日,姜野最后一次出现在老王的镜头里)
失联、报警和救援情况说明
7月5日“分手”时,姜野让老王在下山途中随时给他发微信,一旦有了信号,他就能立刻看到,好放心。老王也遵嘱,把自己下山后的情况微信告知。
(从7月5日下山后,老王按照姜野的要求,每天都给他发微信,还在他应该
出山的时间拨打过微信语音电话)
常规情况下,徒步转完博格达大环线需7天6夜。两人7月1日进山,本应在7月7日出山,但因第一天在半山牧场多待了一晚,所以,正常转山结束,姜野应于7月8日出山。
7月8日中午,回到阜康的老王认为姜野的手机应该有信号了,就给他打电话,但竟然是关机。姜野的手机几乎不关机——他要用手机拍摄。
老王感觉情况不妙,立刻选择报警。
老王不知道的是,7月8日早9点多,姜野的女友项项按约定给应该出山、有信号的姜野打电话,手机关机,她因这不符合姜野习惯的情形,就已经在杭州报警。
姜野女友说,“我是8号早上9点多在杭州报警。警察说会上报,让我等消息。我等得很着急。半天后,警察给我打电话,让我联系新疆当地警察,我就查了电话号码,马上打过去。新疆警察说也有个王保民的来报警了——老王是中午12点多报警的。”
通过新疆警方,姜野女友也与老王联络上。
7月9日,新疆当地的警方、消防和应急办一齐出动,开始上山搜寻姜野的下落。
后来,姜野女友又联系新疆当地知名的民间救援队——新疆山友救援队,组成第一梯队,于7月10日进山,开展了艰难的搜寻。直至7月12日,救援队后方与警方确认,有人在白杨沟水库发现的遇难者就是姜野,才撤队出山。
下面是新疆山友救援队自接受姜野家人委托后开展搜救的情况:
(时间轴根据山友救援队网名獬豸的王建疆队长所提供救援过程信息整理)
在山友救援队搜救期间,为增加搜救力量,姜野家人7月11日晚间联系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登山运动服务中心山地户外应急救援部,于7月12日进山。遗憾的是,姜野已遇难,遗体于7月11日在白杨沟水库的第二道拦网处被发现,在等待警方的最终确认。
(新疆山友救援队进山搜救姜野的视频)
搜救结束后,尽管姜野家人坚持支付救援费用,但山友救援队分文未取。据说,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坚持以捐赠形式向救援队支付,以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
对于姜野遇难的原因,山友救援队队长王建疆(网名獬豸)曾在相关论坛上分析称:
“根据我们对白杨河水的了解,根据以往多起新疆山区徒步涉水遇难人员的经过,最有可能是主动涉水,导致落水,无法脱困而遇难。甚至也有一种可能,姜野曾经成功一次或两次涉水过河,但最后一次不慎落水,导致不幸。根据我们搜集的信息,姜野与朋友约定8日出山,他很看重与朋友约定的时间,很可能他为了不让山外的朋友担心,做出了冒险涉水、渡河的决定。这是根据我们现有的经验做出的分析,并非一定如此。”
姜野是会冒险渡河的人吗?
其实,姜野遇难的消息传出后,网上就有人猜测他是因为冒险渡河而遭遇不测。
但无论是姜野的父母、女友,还是朋友,都认为这几乎不可能。
“他骑行这么多年了,在户外有那么多的经验,”老王说,“这点常识,他肯定不可能去违背的。”
在家人和朋友眼里,姜野的性格高度一致:不仅谨慎,也很有原则,且颇具责任感。
姜野女友回忆称,姜野在日常生活中是个非常谨慎的人,平时过马路都会让她左看右看,她经常调侃他有“被迫害妄想症”。
老王透露说,抵达新疆之后,姜野不仅再次询问相关批文事宜,还多次跟当地的领队沟通,询问路线的相关情况。
(姜野更新的最后一条抖音视频)
谈到姜野的“讲原则”,朋友小米说:只要政策和法律不允许,姜野绝对不会违反相关规定。疫情期间,他都是在严格遵守规定的情况下持续骑行。
有一次骑行,他路错了,前面行不通,但旁边有一个小围栏,只要翻过去,就能上大路。可姜野并未这么做,他愣是折返十几公里。
还有一次,姜野和老王骑行七十多公里,就为了瞻仰戈壁上的古迹。抵达之后,前面有铁丝网,其主要用途是拦大货车,而旁边有条小路,附近的村民也会走这条小路。但姜野坚决不骑进去,说告示不让进,当时老王很生气。这是两人结伴而行唯一一次红脸。
(姜野此次博格达行的保单)
至于责任感,姜野女友说到一个细节,每次探险活动出发前,姜野都会购买保险,其主要目的是保险责任中的一项——身故遗体送返。因为他知道,国外的遗体运送费非常昂贵,即便是在国内,办理起来也会非常麻烦。他担心自己万一出现意外,家里人会不知所措。另外,他还把自己所有的账号、密码都写在本子上,放在书房的抽屉里。
姜野遇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对姜野展开搜救的过程中发现,自7月5日与老王分别后,姜野7月6日、7月7日先后遇到过两支徒步队伍,一支来自江苏,另一支名为探险之地。
(这是行走的姜野最后进入人们的视野,也是姜野最后一次留在人间的镜头里。
影像为遇到他的队伍所拍摄,此图为截屏。由视频可见,当时已经变天,开始下雨。)
这不仅是姜野最后两次被探险爱好者看到,也是行走的姜野,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里。
当时的他,背着亮绿色的背包,穿着老王下山前留给他的红灰间色冲锋衣。
(博格达大环线总览图,源于网络)
老王说:据反映,姜野7月7日在老虎口遇到名为探险之地的徒步队伍。姜野与对方进行了交流,对方提出让他与队伍同行,但姜野未答应,原因是姜野是出山,如果跟该队同行转山,等于姜野将重新绕行。
或许,这就是姜野命运的分水岭——户外探险一定要“结伴而行”,何况,当时的无人区已开始下雨。
老王说,按照既定计划,姜野过了老虎口,要走转山达坂,然后从白杨河西沟下山。
(老王说,姜野也是使用这样的导航。)
但探险之地的队员说,姜野是往白杨河东沟方向走了。
而山友救援队说,东沟其实很难走,危险性很大。
此次转山,姜野和老王走的是后山路线。正常线路是前山,共有三条出口。
在吐鲁番时,姜野曾查询各种信息,对于走前山路线是否需要批文,说法不一。从确保不违规来说,走后山更保险一些。而且,据说后山的风景比前山更美。但一般情况下,后山路线很少有人走,也没有多少攻略可以借鉴。
据老王讲,姜野事先咨询过,有几个当地人曾经从后山进入,走到山脚下,但也只是玩一玩,当天就返回,并没有转山。
后山路线有两条出口,一条通天池,已被封多日,另一条则是白杨沟口,也就是姜野和老王进山的地方。也就是说,姜野出山的时候要经过河流,而前山路线则没有这样的问题。
另外,老王还表示,姜野下载的离线导航到底有没有后山的信息,他也不是很清楚。老王反复强调,在转山的过程中,姜野始终很谨慎地按照导航走,并让老王紧跟他的脚步。
除了有失温导致幻觉、走错方向的可能以外,老王坦言,两人在出发之前对新疆天气的了解和认识的确存在不足。
与内地不一样,新疆的天气如果连晴三天,冰雪就会融化,河就会涨水。
姜野和老王进山前几天,天一直晴朗。而7月7日,姜野在老虎口出现时,天已经变了,并且开始下雨,将加剧河水暴涨。
老王分析说:在河水暴涨的情况下,姜野不可能冒险过河。而且,从户外经验来说,姜野也很清楚,在山区徒步,如果遇到下雨,要找地势相对高的地方躲避。因此,他认为,最大的可能——最接近真相的可能,是姜野遭遇了失温。
新疆的山区夜里很冷。人如果处于失温状态,通常会出现幻觉,甚至短时间内会觉得燥热,进而出现非正常行为,比如撩衣服、脱衣服等。
也有可能是遇到山洪,甚至可能遭遇泥石流等。迄今为止,姜野重达几十公斤的行囊还未找到。
作为中国探险产业的行业协会,我们为痛失优秀的青年探险家而备感惋惜。但我们也必须指出:姜野本次转山探险活动,犯了两个原则性的错误:
首先,没有携带卫星电话。
其次,当老王出现“高反”后,两人应结伴下山。虽然我们相信,具有丰富探险经验的姜野是因为明白“高反”的人,向低海拔地区走,“高反”引起的不良反应就会伴随下行而逐渐消失;更是研判了老王当时的身体状况。但是,两人放弃结伴而行,无论如何是增加了风险。探险应知进、知退。该下撤的时候,不能恋战。
后来,警方对姜野的遗体进行了解剖和技术论证,排除他杀和被野兽袭击的可能,给出的官方结论是:因为天气原因,溺水身亡。
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探险家,姜野在探险路上,以这样的方式遇难,令人扼腕叹息!
姜野留给女友项项的最后一句话是:“爱你”。
8月4日,项项对中国探险协会与姜野家的联络人说,“我今天去纹身了——把他的名字纹在耳后,我就感觉他在我身边一样。
中国探险协会再次发出呼吁
中国探险协会提醒广大户外爱好者,请务必遵循生命至上原则,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理性探险。户外探险请遵循《探险者行为指南》,“结伴而行、有备而行、正视而行、量力而行”,切莫远离组织,孤身涉险。
探险活动,首先应依法合规,凡涉及政府许可的,应事先向政府部门申请。其次,应准备周详的探险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再次,应准备与活动、场域、气候适配的户外探险装备和充裕的食物补给。
在正式行动时,应开通“户外救援互助系统”,确保一旦遇险,能及时获救援;应携带合格、耐受场域低温或高温的探险卫星电话,以确保联系通畅。最基础的通讯终端,也应该是可锁定位置、生成轨迹、收发北斗消息的智能手机。
若非专业户外探险人士,请务必由具资质的探险领队带领。
中国探险协会呼吁广大户外探险爱好者:遵纪守法,珍爱生命,敬畏自然,理性探险!
特别声明:
本文中姜野与母亲、女友项项、朋友老王的对话截屏,系上述权利人独家授权中国探险协会使用。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方式转载、引用。
向左滑动,查看《探险者行为指南》全文。
延伸阅读
他为热爱而生:沉痛悼念探险路上罹难的姜野
姜野“自述”:不想哪天人走了,留有遗憾
牛人| 姜野:天生流浪家,单车骑行阅丝路
真相骇然!一线搜救者还原真实的罗布泊事故
本文(含图片、视频)未经中国探险协会授权,谢绝转载!
如有相关需求,请电邮:msc@caa1993.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