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伟锋
他是小帆船环中国海岸线的第一人 ,历时122天,全程无后援团队补给,用一艘5米小帆船,完成中国南海至渤海的四个海域航行。
登岸八十多个停靠点,在大雾中无畏航行,勇敢迎接6级大风。
一路孤独,一路坚持。这也是他,向内走,探索内心和自我成长之旅。
他相信,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我是吕伟锋,来自广东汕尾,梦想有自己的一艘帆船探索世界。我很明白,这种生活对于我而言,只存在于乌托邦。后来,我萌生了用小帆船环中国海岸线的想法。前期准备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在2023年5月12号正式出发。”
这是吕伟锋在某视频平台的自我介绍。
今年,35岁的吕伟锋独自驾驶一艘5米、无内舱、无电力供应的双体小帆船,在海上航行122天,完成从中国南海到渤海四个海域的环中国海岸线航行,成为第一个5米小帆船环中国海岸线航行的人。
帆船环中国海航行并不少见。前有徐京坤船长,在2013年独臂完成完整的环中国海航行;后有14岁北京少年,驾驶帆船,成为首位环中国海的未成年人。但像吕伟锋这样,全程无后援团队补给,驾驶中国最小型帆船环中国海岸线的,他是首位。
吕伟锋
01
122天,他让曾经的白日梦变成现实
2023年9月14日,吕伟锋来到中国探险协会。35岁的他,肤色深,尤其面部、手背的皮肤,给人一种经年日晒后变得又薄又脆的感觉。
2023年5月12日,吕伟锋从广东深圳溪涌正式出发,于9月11日抵达山东蓬莱港,成功完成环中国海航行挑战。在航行完成的3天后,吕伟锋便专程来到中国探险协会,接受《牛人》栏目专访。
或许是一个人在海上长时间航行的原因,吕伟锋仿佛还未适应陆地和城市的生活。
见面伊始,他便感慨地对我们说:
“我在地铁里,有一种恍惚感,感觉自己还没回到正常生活中,还是在海上漂流的感觉。”
122天的环中国海航行,让吕伟锋与现实生活隔离得有些久,一路上也充满艰辛。
在这场环中国海航行中,吕伟锋驾驶的是一条5米长的Hobie帆船——原本是一艘退役的家帆赛用船,刚使用一年,外观还比较新。
吕伟锋和他的“小帆船”
从结构上来说,帆船可划分为三类:龙骨帆船、多体帆船和稳向板帆船。吕伟锋的这艘小帆船便属于双体帆船。这种船通常船身2~5米不等,可载1至5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帆船。
这种船,船体轻,设备简单,船只主要靠风力前行,驾驶比较灵活,可以在浅水中行驶,这种双体船靠自重压舷容易翻船,不具备远航能力。稳向板帆船也很容易翻船,因此,学习稳向板帆船的第一课便是倾覆扶正。
像环中国海这样的远航,如果发生翻船事故,后果可想而知。这也正是远航前吕伟锋最担心的:“海浪大的时候甚至能把整个船掀起来,一旦在海上,远离岸边发生船只倾覆,那是非常致命的一个事情。”
帆船只能靠风前行。为解决无风动力问题,吕伟锋在船上安装了一个电动舷外机,但这只能作为进港时的一个动力辅助。
“这种小帆船航海,只能算是在海上漂流,看上天给你什么风、给你什么流,你只能自己结合现实情况,看能跑到哪里去。”
用小帆船环中国海,吕伟锋说:
“就好比一辆公路单车,你硬生生把它扛到雪山上去骑,你会面临很多未知的问题。”
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雾航行,六级大风强对流,导致侧支索断裂,桅杆倒下,无风在海上停滞不前,海边树林6天的孤独露营生活。
海上经常遇到乱流和侧浪,食宿补给无法固定,这些困难在整个旅程中屡见不鲜。
航行的第十四天,在广东汕尾碣石湾东岸的陆丰核电站附近海域,遭遇强对流天气,吕伟锋遇到了航行以来第一次巨大挑战——一次极其糟糕的海况。
面临六级强风和浪头的正面冲击,迎风跑了两海里的吕伟锋意识到自己需要立马返航靠岸——“风和流可以很轻易把人带到中心海域。”
大风导致船帆无法落下
幸运的是,在两位陌生钓鱼人的帮助下,吕伟锋紧急靠岸成功。不幸的是,船的侧支索断裂,导致整个桅杆倒下。
吕伟锋说:“如果我没有顺利靠岸,这艘船可能会在海中间完全失去动力,随风到处跑,那就完全不在掌控范围内了”。
遭遇强对流倒下的桅杆
这次风波,让吕伟锋遇上航行以来最长的一次停留,独自在广东陆丰核电站的野沙滩小树林里露营生活6天。这6天,他每天只能在海边溜达,偶尔会碰到来这钓鱼的人,接受投喂的食物。
在航行的终点——山东蓬莱,吕伟锋还多次遇上大雾天气。
“从蓬莱离开,跑了大概30海里后,我发现在海上看不到任何建筑物,连1海里以外的庙岛群岛中任何一个岛都看不到。正常情况下,几海里内的建筑目测就能看到,但那此刻却完全看不到,我又必须得全程知道我行驶的是哪个方向。”
一位前辈帮助吕伟锋把船停进青岛奥帆中心
但经历了前期的种种困难,这次吕伟锋没有慌张,在几乎没有视野的情况下,淡定地把船开回岸边。对于走过这一路的吕伟锋来说,他已经不再是4个月前刚出发的自己。
每天,吕伟锋会在海上航行8小时左右。每天迎着潮汐出发,通常在距离海岸三四海里的位置,以每小时30海里的速度前行。
吕伟锋此行的最高纪录,是在台湾海峡跑到了55海里——通常情况下,为防止船只倾覆,吕伟锋会尽量控制船速,尽量不超过12~13海里。等到晚上,太阳落山,便靠岸过夜休息,第二天再继续出海航行。
靠岸的时候,他会观察渔民的生活,观察海洋的生态环境,并拍摄记录下来。
吕伟锋某一天的航行记录
白天海上航行,午饭只能在船上解决。吕伟锋驾驶的小帆船,没有遮挡,可以说只能进行基本航行,无法做饭和睡觉,也没配套任何服务设施。午饭的选择只能是面包、罐头这类简易食物。
在海上吃饭的吕伟锋
早晚饭如果航行顺利,一般会上岸解决。吕伟锋随身带的干粮,是一些很基础的食物,通常是面条、鸡蛋、鱼罐头、咸菜、面包之类易保存的食物。
“有时食物没能及时补给,我们只能生吃洋葱和鱼罐头”吕伟锋说,“在船上没有任何遮挡的地方,每天都需要直面海水的拍打。下雨天,雨水会直接淋在身上。晴天的时候,太阳也会直接晒在身上。”
吕伟锋船上所有设备都装上了防水袋,即便这样,仍然损失了2部手机、1个GoPro。除此以外,所携带的金属类用品经常出现生锈、无法使用的情况。
除了食物,在海上洗澡也是困难。吕伟锋出发的时间是5月,正赶上广东雨季,衣服经常一整天都是潮湿状态,身体容易感冒或长湿疹。
在没有淡水洗澡的情况下,吕伟锋索性下海洗澡。对他来说,甚至是“淋淋雨,就算洗澡啦,雨水还能顺便把衣服洗了。”
因此,每次航行完,如果能痛痛快快洗个淡水澡,对吕伟锋来说,就像重生一样。
海上日晒也是无法逃掉的痛苦。在航行中,吕伟锋手脚皮肤一整片一整片地脱。每次晴天,航行完,都想吃点冰凉的东西,于是,吕伟锋在靠岸补充物资时,会买个冰激凌,大口大口地享受——“大太阳航行,太热了,身体像火烧一样,需要降降温。”吕伟锋说。
吕伟锋的大腿被晒伤
长时间独自一人航海,给吕伟锋带来的,其实还有更多挑战:一个人驾驶帆船时,要时时刻刻操纵船只,无法腾出手去干其他的事。
“我出发的时候,要一个人把400多斤的船推出滩——这通常该是二、三个人的活儿,一个人的力量真的推不动,尤其当推到一半,如果海浪把船拍回来、打到礁石上,那船可就坏了。”
“后面有一些同行的伙伴进来后,哪怕帮我扶一下舵、帮我推一把船,对我的帮助都非常大。”
在整个航行中,先后有4个人加入吕伟锋的挑战,他们都是帆船航海爱好者。因为每次只能带一人上船,这4个人便分段加入。时间最长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小伙,跟了二十多天;时间最短的一位,因突发状况,只跟船1天。此外,还有两位六十多岁的爱好者,跟船十多天。
吕伟锋所摄旭日初升的大海
吕伟锋从未期待队友能和自己跑完全程:
“当时有一个人信誓旦旦地跟我说,要陪我跑完全程。因为他没有任何经验,我带他训练了一个月,我认为他起码还能坚持两个月,跑到北方。但最后,他跑了10天左右就结束了。他跟我说,'太累了,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此前,也曾有人尝试小帆船环中国海挑战,但最终未能完成。吕伟锋介绍到,有些人可能航行一两个省份就结束了;远一些的,则航行完整个山东半岛;最远的,也就是从山东航行到江苏,就结束了。从来没有前人挑战环中国海成功过。
“这个事情,其实不是说有钱就能完成。开始时,有前辈告诉我,之前有人准备过这个事情——是一个很成熟的团队,他们有两条船,还有后勤团队,预算可能达到上百万。但发现航行过程中会有很多预计不到的困难,最终不了了之。”
吕伟锋感叹地说:
“或许,这也是中国一直没有人尝试用小型帆船环中国海的原因。”
02
再渺小的种子,也能破土长成参天大树
为什么会选择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去完成这样一次航行?
吕伟锋来自广东,自小生活在海边,对大海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也对大海的神秘充满向往。但吕伟锋从学校毕业后,从事了十多年的电商运营,这十几年,可以说与航海毫无关联。
吕伟锋觉得是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一直指引自己走向航海——他和大海的联系一直存在。
“我并非要去创造或打破某个纪录,我觉得自己从小就种下了某个种子,或许是这颗种子赋予我,让我去做这样一个探险并拍出一部纪录片。我很希望这个种子能够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希望这个种子能够破土而出,而不是一直埋在土里面。”
吕伟锋在船上休息
2019年是吕伟锋航海生涯重要的转折点。
那一年,在自费考取帆船证书后,吕伟锋多次尝试,想成为一名水手,寻找帆船环球的机会。在多次寻找未果后,吕伟锋偶然得到一个机会,帆船跨印度洋航行——那是一趟从马来西亚到阿联酋的跨洋航行。
正是这次机会,让吕伟锋意识到国内外帆船文化差异如此之大,也为他后来的环中国海航行埋下了种子。
“几年时间下来,我慢慢发现自己是有可能把这个梦想给实现的。”
为了这次环中国海挑战,吕伟锋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准备:亲自规划整个环中国海线路,最终整理出了400多页的路书。
“做路书、调研、找赞助,模拟航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我最后还租了条船去实验这个计划的可行性。”除了基础的帆船驾驶和日常训练外,吕伟锋还不断查阅专业书籍和向航海前辈请教,去深入学习海洋和气象知识。
吕伟锋为航海准备而查阅的部分资料
当身边的朋友知悉吕伟锋的计划后,大多数都表示反对。
“大家觉得太冒险了——我本身不是帆船圈的人,而且,这个事情太过冒险,也没有人真正完成过。”
在做准备的最后一个月,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吕伟锋要进行的这次环中国海航行——包括一些帆船圈的专业人士。当大家看到他400多页完整的路书后,意识到这个人并不是说说而已。大家意识到,吕伟锋做的准备,让这个挑战可行性非常高。
最终,在经过8个多月的周密准备后,吕伟锋决定5月12日从广东深圳溪涌出发。
“5月份正是冬季季风向夏季季风转换的时期,这时去往北方,是顺风航行。选择在9月结束,是因为如果不在这个期间完成,可能会赶上冬季的西北风,情况就会复杂很多——一是逆风航行,其次还会遇到寒潮或失温等严重问题。”
让我们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航海的方式有千万种,为什么一个人要选择这种近乎自虐的方式,独自一人驾驶一艘5米的无动力小帆船,全程无后援团队补给,甚至吃饭、洗澡都成问题?
吕伟锋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苦难,这种肉体的艰辛,我都能适应。这是一种能够更亲近大自然和海洋的方式。在很多人看来,这确实很'虐',但对我来说,这是一种享受。”
吕伟锋停靠渔港或沙滩,经常需要用桨板登岸,来回运行李。
吕伟锋提到,每年都会有人从北方驾驶着十几米的大帆船来到海南。而且,之前也有很多人驾驶大帆船完成环中国海的挑战。可以说大帆船环中国海已经变成一件比较简单的事。甚至一个没有任何航海经验的人,只要有船主愿意你跟着他的船,也能完成环中国海航行。
“但这样,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吕伟锋说完,便如是反问。
“你体验不到前期准备的艰辛与快乐,大帆船所看到的景色和我这种小帆船途径八十多个停靠点,一站一站去停留,所观察到的,完全不一样。观察到的一草一木都会截然不同。”
“最后就是,你可能什么都没得到——像一个游客一样,乘坐一艘大船,哗啦啦走马观花地从南到北走一圈。”
吕伟锋不想像大帆船那样,一路停留两三个站点,十几天便完成环中国海航行。他喜欢用小帆船,慢慢地跑,慢慢地停,去了解所停留每个地方的人文历史,了解他们是如何与大海相处,了解每个地方的不同之处。
山东威海的成山头——中国海比较有名的乱流大浪区域
“其实一直有很多人问,这次我为什么不带鱼竿去钓鱼?我是把这场航行当成一种运动——一种探险和探索的方式。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我并不是带着游玩的态度。”
即使前期做足了准备,出发以来仍不断出现不可控的意外:大风天,侧支索断裂,根本无法一个人把桅杆修好……各种各样的突发意外,让吕伟锋觉得这次航行可能会失败,也一直在怀疑自己到底能走多远。
“但没想到,就是这样一站一站地走过来了,最后竟然成功地从南海跑到渤海,完成整个环中国海岸线的航行。一路拍摄、记录,我认为已经超过我能力的范围,但上天赋予了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成功了。”
吕伟锋不止一次说到,“这一趟航行下来,对我来说,还活着。就是一个莫大的欣慰!”
在航行中拍摄的吕伟锋
在航行中,吕伟锋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大海的守护者”。他十分重视海洋环境保护,每到一个上岸的停靠点,总会去捡别人丢弃的矿泉水瓶,把它们丢进垃圾桶。如果附近没有垃圾桶,吕伟锋还会把垃圾带到下一个停靠点后扔掉。
“其实捡瓶子这件事,是想尽自己所能,去减少这些塑料垃圾对环境的破坏。这是举手之劳,我只想把这个瓶子捡起来、扔掉——因为它在沙滩上躺着,真的很碍眼。”
捡到一些还未喝完的矿泉水瓶,吕伟锋会把这些“野生矿泉水”收集起来。“如果看到没用完的矿泉水瓶,我都会捡来用,这些我都不介意,因为我遇到过一些地方甚至连淡水都没有。“
在海边捡拾垃圾的吕伟锋
在吕伟锋的小船上,你会看到,在船的左右两边,分别系着两个袋子。这是专门用来装垃圾的。“我会告诉同行的伙伴,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乱扔,必须放在我们船上自己的袋子里,然后再带到岸上扔掉。”
”我希望先做好自己,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每个行为都可能影响到海洋环境,从而慢慢地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当这件事变成大家的事,大海或许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一路上有许多人帮助过吕伟锋:赞助帆船的丁会长、海边早上六点投喂食物的民谣大哥等等。还有众多在视频平台鼓励他的网友,留言说:
“你现在做的事情,是我一直以来梦想能做的事情!祝你一路顺风!平安归来!”
“我真的太激动了,就像我自己在航行。”
“先不要考虑这些,先上路,路上有答案。”
吕伟锋收到的来自陌生人的鼓励
有一部分人甚至每天都会等待他更新视频,从陌生人变成他的“铁粉”。
在吕伟锋看来,感谢这一路上帮助自己的人最好的方式,是用这艘小帆船完成环中国海的航行。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让每一粒深埋在土里的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并最终形成一片森林。
03
这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吕伟锋把这次环中国海的航行称为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在整个航行过程中,三十几岁的他,更关注的是自我精神层面的成长。
“可能对我来说,身体的成长肯定已经停止,但我精神的成长还没停止。”
在吕伟锋看来,当自己准备这件事时,就已经走在了成长的路上。
吕伟锋曾经对着镜头讲话都紧张,但现在却能面对采访侃侃而谈;曾经的他,会觉得船被撞毁就无法航行,但现在他能自己修理。他把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看作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道坎。
拿着维修工具,准备开工的吕伟锋
吕伟锋还有个梦想,就是把自己相机记录下的整个环中国海旅程,再通过陆地看海洋的方式重走一遍,最后制作成纪录片。但这个计划,因为资金问题,陷入停滞状态。
“虽然很想去做,这个对我来说,很难完成了。”
在对海洋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吕伟锋看来,拍摄是对海洋文化和当地渔民文化的一个很好记录。
“也许,等我的孩子二三十岁看到这些视频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中国海洋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些本质的东西还会存在,只是可能很多原始的东西不一定能看得到。我希望他能通过我的记录,看到这些变化。”
吕伟锋觉得一些东西在变化,但有些东西会永远是老样子。
养殖龙须菜的码头
在航行过程中,吕伟锋发现,在原始渔村,年轻人越来越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年轻人不太愿意过靠着近海打渔维生的生活了。”
小的渔船、木帆船也在慢慢变少,取而代之的是船越来越大——它们的航程也越来越远,“当然,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这也意味着,原来那些渔村、渔民留下的文化也在慢慢消失。”
沿海渔民的生活和繁华大都市截然不同。
“那种生活,仿佛回到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状态——早上5点钟起床,吃完饭,就开始一天的劳作、生产。晚上8点后,整个村子就没有任何灯光,仿佛都睡着了。这里的人,真的是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沿海地区的海草房
在海上生活的122天里, 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的吕伟锋,不会有人际关系、金钱的困扰。在海上,他大多数时间只需要想“今天出发的时候吃什么?晚上在哪里住?”,以及关切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当吕伟锋回到大陆,回到现代化的城市,他发现自己那种海上状态必须“关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结婚、买房、买车,这些问题每天又重新在他脑海里回荡。
“我是个比较固执的人,当我跟周遭的环境融不进去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是个格格不入的人。”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多数人都觉得,我们就应该买一个房子,然后去供养房子,生活在那里。但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买一条帆船,生活在帆船上。”
陪伴了吕伟锋122天,走完环中国海全程的那艘5米小帆船,经历了4个多月的航程,船底已经长满耗类、海藻,变成一条面目全非、历经沧桑的船。船的残破样子,已经到吕伟锋不忍用视频记录它的程度。
“我甚至连船最后的样子都不敢拍。我曾对朋友说过,这艘船就是我的伙伴,我相信它,我认为它是有灵魂的。”
当自己曾经的伙伴,变成如今这个样子,吕伟锋内心充满了愧疚,“虽然这并不是我所能控制,但我真的很愧疚。”
因为资金原因,船无法运回广东。目前,吕伟锋的这位“伙伴”被寄放在山东朋友家。他期待未来有一天,它能陪他见证大帆船环球航行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