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农历的新年,在这一天,大臣们需要到宫中向皇帝朝贺,恭祝新年。这里以1642年正月初一和1644年正月初一为例,看看崇祯皇帝是如何过新年的。
01
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初一,正值大年春节,崇祯帝受群臣朝贺完毕,作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让首辅周延儒背东面西站好,郑重地向其揖拜:“朕以天下听先生!”
周延儒大为感动,且不说崇祯帝这一揖拜是何等的荣耀,就是“先生”这一称呼也只是张居正才有的待遇。
周延儒受此待遇,当然大为感动,表示一定要竭尽全力,辅佐大明。
接下来,崇祯和群臣开始商议国事,鉴于松山、锦州被围,洪承畴、祖大寿等人都被困其中,局势危急,兵部尚书陈新甲在会议上,委婉地向崇祯正式提出和谈的建议。
崇祯对陈新甲说:可款则款,其便宜行事。这里的“款”就是“和谈”的意思。
崇祯就此事询问周延儒,刚才还信誓旦旦要鞠躬尽瘁的周延儒,此时却一言不发。
周延儒为何如此啊?
原来这个和谈这件事很是棘手,周延儒虽然心里也偏向于和谈,但他深知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弄不好就会惹火烧身,明朝的言官们向来是稍有机会,就会群起而攻之。和谈是以前宋朝和金国的经常干的事情,这历来为明朝群臣们所不齿。周延儒若参与其中,只怕自身难保。所以周延儒在旁边一言不发。
崇祯帝很恼火,但也没有办法,就让陈新甲先行去办理和谈的事。
有了崇祯帝的首肯,陈新甲派遣马绍愉为和谈大臣,前往沈阳。对于马绍愉的到来,皇太极很重视,派遣官员出城二十里相迎。
就在这次和谈期间,清军攻克了松山、塔山、锦州等城,松锦之战以满清的胜利结束,明朝的和谈的形势并不理想。
皇太极也最终给出了和谈的条件,其主要内容是:明朝每年给满清金万两,银百万两,作为回报,清每年给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双方若有叛逃对方者,均应当遣返;明朝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界,清以塔山为界,并在中间的连山一地进行互市;沿海乘船往来,以黄城岛为界,有越境者处死
实话实说,皇太极要价真不高。因为祖可法等人曾建议皇太极,以黄河为界,是上策;以山海关为界,是中策;以宁远为界,是下策。皇太极在和谈中,只选择了下策。
崇祯召开会商议此事,就此事咨询周延儒,但其还是一言不发,崇祯一时间也没有下定决心。但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对于和谈,明思宗深知群臣众口汹汹,故而再三要求陈新甲定要保密行事,切不可为他人所知。但这个陈新甲却不慎走漏了消息。
原来皇太极和明朝就明朝给清的金银进行讨价还价,双方书信不断,陈新甲在看完皇太极的书信之后,随手放在桌上。可谁也没想到,仆人以为是普通情报,就按照惯例分发给各个部门。
满清在与大明议和的事情,顿时人人皆知。
一时间,朝野哗然,弹劾陈新甲的奏疏雪片般飞向崇祯。
但这个陈新甲认为自己是按照崇祯的命令行事,居然无动于衷,没有上书谢罪,摆明是要崇祯承担这一切责任。崇祯将陈新甲下狱,将要杀之,周延儒这个时候站出来,为陈新甲求情,说敌军没有攻打到城下,不要杀重臣。明思宗的回答说,陈新甲担任兵部尚书期间,七位藩王为农民军所杀,比敌军打到城下更恶劣,只字不提议和的事。
而先前弹劾陈新甲的言官们,此时也都跳出来,力陈陈新甲不能杀。言官们的态度为何前后如此迥异呢?因为前面的弹劾是为了索取贿赂,后面的营救是因为贿赂已经到手了。
陈新甲最终被弃市。
明清之间的最后一次议和,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议和,就这样戛然而止。
02
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新年,这是崇祯度过的最后一个新年,也是他度过的最阴暗、最死气沉沉的一个新年。
崇祯皇帝来到朝堂之上,但却不见大臣们的踪影,皇帝没有办法,只能在朝堂上等待诸位大臣。
大臣们鲁迅赶到,但他们集体迟到,让崇祯生气了。
但此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京城突然刮起了沙尘暴。狂风肆虐,大风扬起的阴霾遮天蔽日,犹如夜晚一般。要想出门,只能点着烛火外出。
面对此景,崇祯皇帝算了一卦,借以安慰自己。但算了一卦后,崇祯更闹心了。
原来,这个卦辞是这么写的,“风从乾起,主暴兵至。城破,臣民无福......”崇祯不甘心,他又算了一卦,结果......更闹心了。
正在接受群臣新年祝贺的崇祯,心情顿时不安起来,群臣们也开始骚动,交头接耳,庆贺就这样草草结束。
对于“上天的警示”,崇祯赶紧然后叫来一群道士开始施法。
而同样也是在正月初一。
而就在崇祯忙着拜天的时候,西安的李自成也在拜天。
这一天,李自成把崇祯十七年改为大顺永昌元年,自立为王,正式宣布要取而代之。
大顺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一路由刘芳亮为主帅,直杀北京而来。
李自成还给崇祯写了一封信,约定双方三月十日在北京城决战,信中的末尾署名:永昌元年。
接到信的崇祯,心急如焚,立即召开会议商讨对策。
大会之上,崇祯泪如雨下,说到了自己祖上的披荆斩棘,却要亡在自己手上,最后又喊着要亲征,与贼决一死战。
皇帝说要亲征,在那个时代,臣下必须上前表态,愿意代替皇帝出征。无论是出于演戏,还是真心,这是一个惯例。总不能说,皇帝出去打仗,大臣在京城守着吧。
首辅陈演上前表态,愿意代帝出征,崇祯拒绝了。
次辅魏藻德出列,没同意。
接着大臣们依次表态,同样被一一否决了。
直到李建泰上前,崇祯立即答应了。大臣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皇帝心中的人选早就定好了。
为什么选择他呢?
这个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而李自成兵锋直指山西,李建泰为保家,必定全力而战。而李建泰家是山西巨富,其家产足可以支付数万大军的费用,又解决了军饷问题。
李建泰是个山西大汉,身材魁梧,说起话来也让崇祯颇为放心,直言要拿自己的家产募兵数万与贼寇决一死战。
崇祯对于李建泰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为其举行了一个盛大的饯行宴会,武将坐了九桌,文官坐九桌,崇祯坐一桌。宴会上,崇祯拿出了祭天时候用的酒杯,亲自为李建泰递酒三杯,并说:卿即朕,朕即卿,朕与卿无两身,凡事以便宜行,先发后闻。
崇祯给李建泰准备了一朵纯金制作的金花戴在胸口,并亲自挑选了1500名军营官兵随其出征。著名的传教士汤若望,也被崇祯派给他,专门负责火器和水利。
李建泰出发往南走,不久即被李自成俘虏。
李建泰还算有良心,在被抓之前,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陛下,您还是别指望我了,赶紧往南边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