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合集的目的是想把抗倭援朝这一战讲清楚。这一战,基本划定东亚其后三百年的格局,明、日本、朝鲜、女真纷纷卷入其中。在战争中,参与者在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
而本文不仅仅是想描述战争,而是去追寻更多的为什么,找寻背后的那只无形的手。全文合计约2.5万字左右,分为三次发,每周发布一篇,三周发完。因为耗时良久,故而设置收费。
此文是合集的第二篇,看此文前,可以先看第一篇:明朝朝鲜之役:一场关乎东亚命运的四方争夺战(一)
01
碧蹄馆战役结束了,很多人认为明军战败,因为明军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但日军同样没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所以,双方只能算得上打了一个平手。
明军显然已经意识到倭寇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对付,而糟糕的后勤更是让李如松焦头烂额。
明朝的吏曹判书李元翼入朝查看战地情况,还没到平壤,一路上就看到很多送下来的伤员病号,有些几天都吃不上饭。这一路上的后勤保障应该是由朝鲜人负责,但他们显然没有尽职。李如松知道后,大怒,让人去严厉警告沿途的朝鲜官员。
而平壤城内,士卒饿得皮包骨,虽然休整了十几天,但根本无法上战场作战。没有饭吃的士卒只能杀马充饥,而因为日军走时烧毁了粮草,士卒们只能把马拉到深山里面去吃野草。
很显然,这仗打不下去了。
于是一个人被推到了前台。
沈惟敬是浙江嘉兴人,生出名门,此人向往着建功立业,曾在18岁就参加了对抗倭战争,并在战争中有着不错的表现,在战场上救过胡宗宪。但在作战的同时,他也是一名商人,与日本人做生意。这两种身份看上去有些矛盾,但是却并不意外。抗倭的本质上也是生意,因为抗击倭寇的的收益十分丰盛,斩首一名"真倭"的奖励甚至能高达50两白银,这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可以对比的是,即便是在朝鲜作战的士兵,拿着双饷一年也才43两银子,而在辽东的一位士卒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5到18两银子。
沈惟敬在家道中落之后,到北京谋发展,结识了赵士祯的仆人、曾流落日本的沈嘉旺,进一步了解日本;又结识了兵部尚书石星的妾父袁某,进而打通了与石星的关系。
战争爆发之后,明朝也开始了招募人才,应对日本。
中外汹汹,兵部题悬赏有能恢复朝鲜者,赏银万两,封伯爵世袭,无应募者。
赏银万两毫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下,沈惟敬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项任务。
当是时,宁夏未平,朝鲜事起,兵部尚书石星计无所出,募能说倭者侦之,于是嘉兴人惟敬应募。星即假游击将军衔,送之如松麾下。
志在扫平倭寇的李如松对这个沈惟敬并不感冒,对他的态度是听之任之。
沈惟敬到了朝鲜,先是见了朝鲜宣祖,在会谈中,沈惟敬大放厥词,说明军七十万正在路上。宣祖回答,能够立即派出七千天兵进入朝鲜都是天大的喜讯。
沈惟敬还把万历帝给宣宗的银两拿了出来,让宣祖称重,以表示自己绝无中饱私囊。这种很明显的生意做法,被宣宗果断拒绝,以表示自己的绝对信任。但宣宗对沈惟敬并不真正信任,他对手下人说:
沈游击之言,似难信听。
沈惟敬离开了义州,进入到平壤,见到了小西行长,双方达成的唯一一个协议是:停战50天。沈惟敬拿着这个协议回国,小西行长则利用这50天赶紧收割平壤附近农田里面的粮食。
沈惟敬回到国内之时,李如松已经做好了进攻的准备,沈惟敬的意义无足轻重。当沈惟敬回到兵部时候,兵部的宋应昌的要求他返回朝鲜,告诉日本人,除非他们返回釜山,否则双方无法对话。
但此一时,彼一时。
时过境迁,虽然李如松成功攻下平壤,但在碧蹄馆之役遭受了挫折。李如松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退回了平壤,就这样,沈惟敬的作用又开始显现出来。已经被李如松拿下的沈惟敬被放了出来。
关于和谈,朝鲜君臣曾经有一段对话:
上曰:“贼情则然矣,天降之欲和者,何意耶?"
元翼曰:“碧蹄馆一败之后,畏缩如是。”
上曰:“自古,兵家胜败,不可常也。岂一拜而如是也?
很显然,朝鲜君臣对于和谈是不满的。
02
碧蹄馆一战,日本人在战场上的损失也不小,但更让他们焦头烂额的是各地朝鲜义军的骚扰。
有趣的是,在我们今天国内关于壬辰战争的书籍中,很难看到,朝鲜军的具体行动,而在韩国的研究书籍中,明朝军队的作用似乎可以忽略不计。作为盟友的大明和朝鲜,二者的作用同样重要。
就碧蹄馆战斗爆发的时候,王京的朝鲜人开始进行破坏,他们放火,攻击日本人,日本军队对王京进行残酷的镇压,男子一律杀光。如此残暴的行为招来朝鲜人更坚决的抵抗。
虽然日军在王京人数众多,此时聚集在此的有一、二、三、六、八合计五个方面军,大约有5万人之多。但他们只是占领了这样一座城池,以及重要交通线,而更多的地方,朝鲜人依旧活跃。可以这样说,王京事实上处于朝鲜官军、义军、僧人的包围之中。
鉴于局势,日军曾经就下一步如何走进行了讨论,加藤正清和小早川隆景要求坚守这座意义重大的城池,而务实的小西行长和其他人则倾向于退出该城。意见的分歧,正说明日军陷入了困境。需要说明的是,他们争论的点在于坚守和撤退,并不是进攻。碧蹄馆之战中,李如松军发挥出的强大爆发力,让这些日军放弃了进攻平壤。
冬瓜抱不过来抱瓠子。
日军选择将王京周围的朝鲜人作为主要攻击目标。按照常理,朝鲜人是不堪一击的,但这次出了意外。宇田多秀家率领数万大军竟然没能攻下只有两千人多人防守的幸州。这对日军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
而这样的困境还来自于海上。
李舜臣,祖上都是文官,但他除了偏爱汉文化之外,尤其热衷于习武,并考中了武科。
李舜臣之后被调往朝鲜北部防御女真,在这里的都是朝鲜的精锐。
万历十五年(1587年,朝鲜宣祖二十年)八月,女真人率军围困李舜臣,李舜臣虽然击退了入侵者,夺回了60多名朝鲜俘虏,但是不仅本人中箭负伤,而且朝鲜士兵也战死10人、被俘虏106人、15匹马。
因为这一战的失败,宣祖将李舜臣贬为普通士兵。但李舜臣的能力出众,很快又得到升迁,在朝鲜南部海域统领水军。
战争爆发之后,朝鲜迅速落败,首都丢失。但在1592年四月,李舜臣的水军在与日军的交战中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三战三捷。三次战斗中,朝鲜军以仅仅一人受伤的代价,歼灭日船四十余艘,取得了壬辰倭乱爆发以来朝鲜军队的首次胜利。
五月,李舜臣再次出击,两战歼灭了日军100多艘船,如此胜利,给了宣宗极大的鼓舞,将朝鲜南部的海军全部交由李舜臣负责,负责指挥全罗、忠清、庆尚三道水师。到了八月,李舜臣麾下拥有110艘战船、110艘斥候船(侦察船)、士兵17000余人。
实力大涨的李舜臣几度想要攻打釜山,但日军严密防守,李舜臣没有成功。
李舜臣像
03
海陆两个战场均陷入了困境,让日军困难重重。
后勤已经被李舜臣切断,在汉城的5万多日军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这意味着他们只能在朝鲜以战养战,而战场已经开始一年多,朝鲜人大多北逃,哪里有粮食来养活这么多日军呢?
而在朝的日军,出现了叛逃,一些日军竟然直接加入了朝鲜军队,而这样的人数竟然超过千人,如此罕见的情况很能说明日军的状况。
最终日军在朝的统帅们,包括最强硬的主战派加藤清正,集体向丰臣秀吉写信,要求撤离汉城。
丰臣秀吉最终同意了撤离。
1593年五月,汉城内的53000名日军开始撤离,第二天,朝鲜军和明军就进入了这座城市。宣宗愤怒的发现,自己的祖陵被尽毁。
撤退到釜山之后,日军就不能再撤了,再撤就掉海里了。
这样情况之下,日军的一众大佬都向丰臣秀吉建议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