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达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你该如何应对


01
一国之内,皇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无论在昨日的朝廷,还是在今日的企业,实际上都有这个问题,一些突发奇想的问题老是会被抛出来,一些锅也会莫名其妙地甩到自己头上。
面对这些匪夷所思,或者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该如何应对呢?
你总不可能直接怼他,或者是撂挑子不干了吧,毕竟你还得靠人家吃饭。
如何应对呢?古人有办法。

02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皇太极派遣阿巴泰率领满蒙联军合计10万人入关,一路烧杀抢掠。而明军数量虽多,却不敢正面交战,只得躲到城里闭门不出。
满清这次入关长达八个月之久,攻占了88座城,俘获人口36.9万,抢掠白银225万两。
面对如此危局,满朝文武一筹莫展。
有个叫曾应选的兵部工作人员,他给崇祯上书说,满清大军不是进入我国腹地么,那我们可以造船3千,派遣大军6万从登、莱跨海去辽东攻打清军老巢,清军必然回援,那么我们的危机就可以解除了。
这个方案实际上就是围魏救赵,是从今天的从山东半岛运兵到辽东半岛作战,让清军撤军。
首辅周延儒拿到这个方案,觉得这个主意好啊,赶紧上报崇祯。
崇祯面对清军手足无措之时,收到这个方案,也举得甚好,赶紧下令实施。
这个计划要船3000艘,那就先让工部造。
工部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没钱啊!工部于是上书崇祯,崇祯就让工部和兵部各造1500艘。
此时的国家根本没钱,工部和兵部同样穷得叮当响,但又深知崇祯的脾气,直接说造不了,估计会后果很严重。
两部一合计,就给崇祯说,这种船只有广东和福建可以造,因为他们那边的工人有造船经验。
广东和福建得知消息,在心里把工部和兵部主官的家人们都问候了一遍。但也不能直接给崇祯说不造啊!
广东和福建说,我们立即安排进行造船,但是造船的规格、所需要的材质要求你们要告诉我啊。还有船什么时候要,我们分几批次交船,交船是你们来拿,还是我们送到山东半岛。反正就来回的和朝廷沟通,确定细节,传信的人来来回回的跑。
就这样,船还没开始造,几个月时间就过去了,清军也撤走了,围魏救赵的方案不需要了,船自然也不需要造了。

03
在这方面,曾国藩也是一把好手。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在路途之中,他给曾国藩下了一个命令,让曾国藩手下大将进京勤王。
而此时,曾国藩正在围攻太平天国的安庆,鲍超作为主力之一,正在外围狙击陈玉成的援军。如果鲍超离开,围攻安庆的战斗将不得不中止。
曾国藩此时很为难,不去,那是抗旨,这可是大罪;去,那一年多的努力将化为灰烬。
最终,曾国藩采取了“按兵请旨”的策略。
他给咸丰帝上书说,皇帝有难,我们做臣子的罪过啊,鲍超带5000人哪里能够解决皇帝的危难,他的份量不够,我请求自己带兵前来护驾,但是胡林翼也一定要来,所以我们二人争执不下。我和他要留一人指挥对太平天国的作战,至于谁来护驾,还请陛下来定夺啊!
你看这话说得多漂亮,臣子多忠心,咸丰帝看了也觉得很欣慰。
而信使来往于安庆和承德避暑山庄之间,一来一往,时间也就耽搁了,满清政府已经和英法达成了协议,也就自然不用曾国藩派兵勤王了。

04
1644年,李自成占领西安之后,立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崇祯皇帝想要召吴三桂进京勤王。
对于此事,诸位内阁重臣都一言不发,因为吴三桂进京,意味着山海关大量的领土丢失。大臣们都知道崇祯是一个不愿意担责任的人,如果自己发言,以后秋后算账,这个丢失领土的责任就会压在自己的头上。
但老不说话也不行啊,内阁重臣陈演和魏藻德一合计,想了个办法,提议让吴三桂的老爸吴襄担任中军都督府提督。这样一来,崇祯再问吴三桂的事,就可以找吴襄了。
吴襄想把陈、魏两人的头砍下来当球踢。
崇祯还真来找无襄,问他关于弃守山海关的事。
吴襄知道躲不过去了,说,山海关的兵是完全可以撤回来的,而且将士们都对于保卫北京充满了信心。
崇祯一听,赶紧让吴三桂进京勤王。
吴襄说,勤王很好,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士兵们都缺饷很久了,没钱我们也调动不了他们啊。
崇祯问,需要多少军饷。
吴襄狮子大开口,说,百万。
这个数字,崇祯当然拿不出来。
所以,1644年二月这次调动吴三桂的决定就这样泡汤了,直到3月,崇祯实在忍不住了,下令吴三桂进京,但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