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满清的前两个皇帝顺治和康熙都称得上是少年有为。
顺治在13岁时,在多尔衮死后,打倒意图窃取摄政王之位的阿济格,其后不到百日,就打倒多尔衮一党,并在不动声色中解除了济尔哈朗的权力,实现大权独揽。
康熙在15岁时,擒拿权臣鳌拜,大权得以独揽。少年玄烨,真是厉害,不愧是康乾盛世的缔造者。
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由于满清对于前清的历史有大规模的删减和篡改,有很多史书的记载都存在着诡异和不合理之处,我们今天就以孝庄太后为中心,来聊一聊这些话题。
在本文中,无心镜提出了很多了新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可以供大家参考,也欢迎大家谈论。
02
先来说说满清的收继婚姻。
在少数民族,收继婚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所谓收继婚姻,就是当男子去世后,他的妻妾可以由兄弟来继承,甚至由儿子继承的情况。
收继婚姻本质上就是把女性看作是财产,可以用作来继承。
满族的收继婚姻由来已久,从努尔哈赤开始到多尔衮时期,屡见不鲜,比如说豪格死后,他的妻妾就被多位满清贵族所继承。多尔衮死后,他的妻妾也被他人所继承。
这种收继婚姻,在汉族看来无疑是一种乱伦,但是在满清却是一种常见的情况。所以,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的感情,无疑会觉得这就是乱伦,但实际的情况是,在当时的满清,这种收继婚姻是一种正常现象。
孝庄与多尔衮之间有没有感情呢?这个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人之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福临在清算多尔衮之时,有一条说多尔衮自称摄政王,随意进入宫室,这个随意进入宫室自然是进入孝庄的住处。
孝庄对多尔衮有感情吗?也许吧,否则她为何在多尔衮死后,多次来到边远小城喀喇城,名义上是说避暑,但这是多尔衮去世的地方啊!
03
现在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多尔衮继承帝位是不符合礼法的,但这一点是有误的。
但在满清,从来就没有实行过嫡长子继承制。
这一点,与以往的封建政权是完全不同的。努尔哈赤到顺治时期,实行的是贝勒共同商议制度。顺治到雍正是遗诏指定继承人,雍正以后实行的是秘密立储制,光绪和宣统是慈禧太后指定。
所以,在皇太极死后,决定最高权力归属的还是贝勒会议。与会的贝勒们其实都是有资格继承大位的。只是代善、济尔哈朗无意争夺,候选人最后就剩下多尔衮和豪格两人。他们两个人都是拥有继承大位的资格,谁登大位,都是符合满清制度的。
孝庄面对这样的情况,把福临推上了前台,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福临竟然最终胜出。
孝庄对自己唯一的儿子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历史上的帝王都爱玩“天生异象”的把戏,也就是皇帝出生的时候,房间内有金光,香气数日不散之类的。但清朝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天生异象”,那就是在福临出生的时候。
很显然,孝庄是这场“天生异象”的导演,她用这样的方式来表明福临帝位的名正言顺。
当然,多尔衮其实也是胜利者之一,他成为了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
当多尔衮最终扳倒豪格之后,他已经是大权在握,这个权力达到什么程度呢?兵权政权一把抓就不说了,就连顺治的大印他都是放在自己的王府,要做什么事,自己盖印就成。他如果想要给顺治来一个退位诏书,都根本不用去找顺治,自己拿着盖印就可以了。
但多尔衮没有自立,孝庄给了他一个称号——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一下子成了皇帝的爹。
中国历史上有儿子抢老爸皇位的,却从没有老爸抢儿子皇位的。
太后下嫁与否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孝庄为了福临的帝位,与多尔衮的距离很近。孝庄没有办法,她唯有委身于多尔衮,至于感情是否为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的政治结盟,让多尔衮权倾天下,让福临帝位无忧。
04
福临自然是痛恨多尔衮的。
但清算多尔衮,扳倒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和那一众的跟随者,13岁的福临,也就是今天初一学生的年龄,自然是办不到的。这一切很显然,需要孝庄来做。
但福临对母亲并不感冒,二人之间的关系一度势如水火。
福临对母亲有意见,其中有董鄂妃的原因,自然也少不了孝庄和多尔衮关系的原因。
孝庄对福临的不满,来自于福临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行为。
最后,福临因为一个深爱的女人而一蹶不振,竟然有了出家的念头。
顺治想要出家,阻力极大,最终让吴良辅代替自己出了家。而顺治死后,孝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吴良辅。
顺治的遗诏,很明显是孝庄所为。这封前所未有的遗诏竟然是一封罪己诏,列出了自己的十四条过失,并反省自己对董鄂妃付出太多。
这是孝庄对儿子的不满的一次集中爆发。很难想象在儿子去世的时候,母亲竟然这样做。很多人根据这封遗诏,认为顺治没有死。因为顺治如果真的去世,悲痛的孝庄是不可能用这样的“遗诏”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孝庄和康熙在顺治死后,多次去到五台山,而顺治和康熙并不是佛教的忠实信徒。顺治难道真的在五台山出家了?这已经不重要了。
无论顺治出家与否,无论他是否是真的去世,到了这里,顺治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
为了帝国,孝庄,不得不从头再来。
05
康熙小的时候,没有父爱,2岁就跟着祖母一起生活,祖孙两人没想到,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30年。
康熙继位的时候才8岁,说白了,还是个孩子。孝庄身上的担子不轻,还得扶一程,推一把。给孙子准备了四个辅政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
孝庄选择辅政大臣的标准与能力无关,跟功绩无关,标准是在反对多尔衮的过程中出力多少。
很多人认为四大辅政大臣如选是因为战功,这是一个大笑话。鳌拜就凭皮岛和松锦之战就敢称战功卓越?满清在进入中原的过程中,可以说屡战屡胜,战功卓著者比比皆是,随便拉一个都统过来都是战功无数。皇太极时期,功劳最大是两黄骑;多尔衮时期,战功最大的是他两个哥哥。
四大辅政大臣掌权的真正原因,是站队正确。
索尼、鳌拜一直都是多尔衮的政敌,在多尔衮掌权的时候,索尼被发配到沈阳守陵。鳌拜更是三次被多尔衮议死,每次都是死里逃生。
遏必隆是图尔格的弟弟(图尔格也是遏必隆的继父,这个关系有点乱,这都是满清的收继婚姻造成的),而图尔格当年是反对多尔衮的第一人,图尔格死后,遏必隆继承了图尔格的爵位。
苏克萨哈本是多尔衮心腹,在多尔衮死后倒戈怒批多尔衮,成为打倒多尔衮的重要推手。
孝庄为何如此选择辅政大臣,有何目的呢?
我们都知道,努尔哈赤定下的贝勒会议,是满清的最高权力机构。到了多尔衮时代,被改变成摄政王制度,摄政王成为天下权力的中心。孝庄为了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当然要避免前面这两种情况的出现。
所以,这四位辅政大臣有三位不是努尔哈赤的子孙,遏必隆虽然是努尔哈赤之孙,但其地位远不如其他三位辅政大臣。那些掌握军权的贝勒们,被排除在权力的核心。
这样的设计,孝庄可谓煞费苦心。
06
但这样的设计,虽然避免了那些骄横的贝勒们再次染指权力的核心,但四大辅政大臣之间却出了问题,起了内讧。
苏克萨哈被鳌拜杀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被杀的还有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
四大重臣一起被杀,是鳌拜一人能完成的?
苏克萨哈本是正白旗,叛变多尔衮才到了辅政的位置,而索尼、遏必隆、鳌拜三人均来自于黄旗。两黄旗的地位是超然于其他六旗之上的,三人自然看不上苏克萨哈。
当苏克萨哈内因为白旗的土地和两黄旗发生矛盾时,他的死就已经注定了,因为他站在了两黄骑的对立面。他的死来自于两黄旗,而不仅仅是鳌拜一人。
杀苏克萨哈这样的重臣,孝庄不点头,其他人要杀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着索尼死去,鳌拜更是为所欲为,结党营私,他甚至有了反叛之心。英勇的玄烨用索尼之子索额图带领的摔跤队拿下了这个逆臣,并顺势一举打倒遏必隆。
拿下了鳌拜,玄烨并没有杀他 ,只是软禁起来。按说,鳌拜所犯之事,杀头十次也是够的。但玄烨仁慈,没有杀他。
15岁玄烨真是了不起,予取予求,拿下叛臣的同时,还显示了帝王的仁慈。
更诡异的是乾隆居然在若干年后给鳌拜平了反,而遏必隆更是保留住了自己的爵位。
鳌拜真的有能力造反么?作为满清核心力量的八旗,鳌拜可以调动哪一旗?上三旗归亲政的康熙所有,剩下五旗都在后来被称为铁帽子王的努尔哈赤子孙手里。鳌拜若要造反,除了自己的家丁,恐怕一个牛录都调不动。这种情况下,鳌拜要造反,只怕是脑子出了问题。
真实的情况是,在玄烨长大成年之后,原先辅佐他的那些辅政大臣已经是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孝庄最后的任务就是把他们通通清除,给自己孙子一条坦途。当然,铲除这些人的功劳是要推到年轻的孙儿身上的。
07
孝庄病重之时,康熙亲自到天坛祈福,直言愿意以自己的寿命换取祖母的寿命。
对于孝庄的恩情,康熙是这样说的: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
康熙说的很明白,没有孝庄太后,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孝庄去世之后,康熙坚持要按照北魏孝文帝守孝27个月的礼制来为孝庄尽孝,经过群臣的轮番进言,才最终作罢。
孝庄的功劳,值得康熙为她所做的一切。
孝庄的遗愿,自己死后要葬在儿子身边,理由是不想去打扰已经下葬的皇太极。而她这样的决定让康熙很为难,康熙终其一生也没有为孝庄下葬。
孝庄的命运也是悲哀,丈夫和儿子都是有名的痴情种,只是痴情的都不是自己。父子两位皇帝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典范,只是对丈夫来说,孝庄不是那“一瓢”。
孝庄对自己后事的安排,自然不会挨着多尔衮,多尔衮已经被掘墓。又不想和皇太极合葬一起,那就只能挨着自己的儿子。
老子《道德经》中说:光而不耀,静水深流。孝庄就是这样的人,她努力让儿子当上了皇帝,又为孙子做好顶层设计,并为他铺好了路。而做完这一切,却不显山露水,深藏功与名。
这就是孝庄,一位母亲,一位祖母,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孝庄太后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