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优秀的路上,比读书听课更重要的是什么?


△目标/行动/自律/技能/链接△
和2万+伙伴终身成长

这是塔兰特的第79篇原创分享
今天接着讲《为什么精英这样沟通最高效》第二部分内容。
上一篇"如何跳出低水平陷阱,看看这本书怎么讲"里提到,之所以大部分人都不够成功,是因为我们的方法存在大问题。

我们习惯于输入,却极度缺乏输出。
输入,是接收信息。输出,则是发布信息。比如,听、读、看、体验,属于输入,说、写、练习,就属于输出。
95%以上的人,只是看书上课,却很少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看上去听懂了,知道了的东西,都会被逐渐忘记。
所以,我们只是停留在读书、听课这种输入的自我满足感上,却根本谈不上能力增长。想让自己比别人更优秀,就得从“做好输出”开始。
 
1
好的输出,意念与行动缺一不可
什么才是真正的输出。
有朋友问了:我在学习中,比如背单词时,喜欢在心里默记,这算不算输出?
科学家告诉我们,默记不能算输出。只有同时调动大脑中运动神经和肌肉的行为,才叫做输出。

比如,你在默记的时候,用笔写出来,或者用键盘敲出来,调动了你的运动神经细和肌肉组织,才算输出。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只有在我们的肌肉运动时,小脑、大脑中负责长期记忆的部分,才会参与进来,才能形成记忆。
你随口就能说出来的一个英文单词,往往是因为曾经反复说过用过;很长时间不开车,你也不会忘了怎么开,也是因为之前你通过练习,已经储存了这个能力。
真正的输出,是意念和行动同时参与的。只有意念而没有行动,不算输出。
 
2
3:7,输出至少要占到70%
社会学家研究发现,毕业10年后,那些较为成功的人士,输入与输出的比例为为3:7,极为顶尖的人士,则达到了1:9。
这是什么概念?就相当于,我们看花了1个小时读书,却用9个小时来消化、练习书中的知识。

大部分普通人呢,输入与输出比则保持在7:3的状态。读书学习的时间很多,但输出运用的时间则很少。
保持超高的输出比例,是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般来讲,我们可能达不到1:9的比例,但至少要做到3:7。输出要至少两倍于输出,才会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
反过来,这也要求我们,注意提升输入质量,减少无效输入。
 
3
频度法则,2周内至少用3次
科学家实验发现,一种信息被输入大脑后,会被临时保存在大脑里一个叫做“海马体”的部位,保存的时间为2周左右。
如果在这个时间内,我们反复使用了这个信息,大脑就会认为这是一个重要信息,就会将这个信息从海马体放到我们的颞叶,也就是我们的资料库里,被长期保管。
反之,则会逐渐删除掉,像腾空库房一样,这样有利于储存其他新的信息。

所以,如果在2周之内,我们不能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至少3次以上的输出使用时,这个信息就很容易被遗忘了,我们之前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如果我们能在2周内用3次以上,其实也就满足了3:7的比例。
总之,2周内,通过说、写、行动等输出方式,将知识使用3次以上,这个信息就容易变成我们的长期记忆,成为真正的能力。
 
4
有高质量反馈,才有能力提升
那是不是我们保持高比例、高频次输出,就完事了呢?不是。下面这个内容很关键。
如果我们的输出,没有得到高质量的反馈和指导,进步也会很慢。
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自己怎么都学不会的一件事,通过老师手把手去教,也能逐渐学会呢?
为什么很多厨师做一辈子饭,手艺还是平平呢?而有的厨师经过大师点拨之后,厨艺很快就突飞猛进了呢?
这就是高质量反馈的意义。

那如何获得高质量反馈呢?有两个方法,一个是自我反思,另一个是请教高人。
自我反思,就是不断审视、反省、优化输出内容和方法。
比如,我们上了育儿课以后,运用课堂上的知识教育孩子。这时,仅仅运用知识还不算完,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自己对知识的运用是否合理,或者这个知识点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是否合适。
只有在不断的观察和反思、总结中,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除了自我反思,我们还要请教高人,对我们的输出做指导。这里的高人,不仅仅指专家,新的课程,新的书籍,其他朋友的经验,甚至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高人。

好,以上就是第二篇的内容,我们来回顾一下:
 
输出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所在。
真正的输出,意念与行动缺一不可,仅仅是想,不能算输出。
输出的比例至少要达到3:7,输出的频次至少要2周内3次,才能形成长期记忆,有助于能力提升。
在输出时,还需要自我反思或请教高人,主动获得高质量反馈。
 

上面都在讲输出,但我不会输出,该怎么办?
下一篇,我们集中解决这个问题。
//推荐阅读
辞职创业,还是继续打工,看完彻底明白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