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大捷”,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战役,是中国军队近代史上第一次和盟军并肩作战所得的荣誉,而且是盟军在首次缅战中唯一的大胜仗,同时更创造了一个奇迹。由于新三十八师在敌我悬殊太大的情况下,竟以不足一团的兵力,在英军部分坦克和炮兵强烈炮击下,打败七倍于我的敌人(据说日军有一个师团1.3万人),并且救出盟军七倍于我的英军,这表现出了中国军人作战精神的顽强与英勇。
1942年年初,日军攻占马来西亚后,很快开始攻打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缅甸。他们从仰光登陆后一路北上,意欲切断中国的大动脉滇缅公路。应英国之求,同时为保住外购的军事物资能通过滇缅公路运回国,中国派出10万部队出征缅甸,这就是有名的中国远征军。
日军当时在缅甸的总兵力不过6万左右,10万远征军加上英军力量,兵力是占优势的,但日军借助其高速机动能力,加上盟军的指挥失误,日军很快就让盟军的曼德勒会战破产,还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回国道路,盟军处于被动。
当时指挥英军的是英缅军总司令哈罗德·亚历山大,此人也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指挥员,也许就是指挥撤退还比较在行,所以英军在日军面前一触即溃,而且一直在撤退。可有一支英军却由于撤退不及时,被困在了缅甸中西部城市——仁安羌。
仁安羌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右岸,是缅甸主要的石油生产中心。当时日军计划夺取仁安羌油田,并歼灭西线英军主力,派出了33师团主力:荒木部队、原田部队、作间部队、师团直属部队等1万余兵力。
4月14日,右翼英缅军一师放弃马格威北撤,改守仁安羌,日军以七千之众(一说日军三个联队1.3万人)迅速包围英缅军一师。15日中午,亚历山大请求中国部队增援:“因油田爆破直到16日中午才能完成,需要中国军队的协助。”英缅军总司令急电中国远征军,同时斯利姆中将亲自赶到中国远征军驻地,请求支援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经孙立人师长电告远征军总部,远征军总部再电示重庆军委会之后同意了此次作战。
下午五时,枪炮声渐渐地稀远,敌人显然是在加速往后撤退。我军首先将被俘的英军、美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解救出险,并将夺回被敌人抢去的英方辎重汽车100多辆,交还英方。接着英军第1师的步兵、骑兵、炮兵、战车部队等7千余人和1千多头马匹都在我军的安全掩护下,从左翼向拼墙河北岸退出,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一路对着我们的官兵、个个都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更有许多军官压制不住感激的热情,抱着我们的军官跳了起来,友情的高扬已经到达了顶点。
日军防卫厅《缅甸作战》记载:19日下午荒木部队(213联队)及师团直属部队陆续赶至,原田部队(215联队)于20日凌晨赶到仁安羌,此时兵力增至三个联队合计约1万3千余人,33师团主力集结于仁安羌,但其围歼英军及赶在油田区被破坏之前占领的作战任务均告失败。因连日追赶天气酷热及缺水,部队疲惫不堪暂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两军在仁安羌以南形成对峙。
孙立人师长本欲调112、114团前来仁安羌反击日军,20日晚斯利姆派上尉罗宾逊通知当前紧急情况,即令取消战斗将部队撤到巧克伯当。此时日军亦随时伺机反扑,如此一来我军孤军滞后形势非常严峻,孙师长果断令增援赶至的112团在仁安羌油田和拼墙河两岸设伏掩护疲惫的113团撤退至巧克柏当布防,部队遂逐步撤离仁安羌安全转进至巧克柏当。
仁安羌之战后,远征军全军陷入日军包围。113团坚守卡萨,掩护第五军撤退,是10万远征军中最后一支离开战场的部队。刘放吾到达印度普拉村时精疲力尽躺在担架上,在盟军医院疗养两个月后才恢复过来。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92年4月访问美国时,特向当年率团具体指挥部署解救英军、定居在美国的93岁的刘放吾团长致以亲切慰问,感谢他50年前在仁安羌战役中,拯救英军的功绩。
仁安羌大捷,在军事上来说是一个奇迹,国军是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一千余人击败了日军1.3万。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有优高的判断能力,有超人的战术眼光,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仁安羌大捷一是自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军队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经典战斗,作为与盟军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鼓舞了在艰苦条件下抵御日本侵略的国人信心;二是证明凶悍的日军不是不可战胜,在训练有素装备齐整的前提下中国军人战斗力甚至强于日军,并成为远征军第一期入缅为数不多的亮点之战;三是成功解救英军得到英国人尊重使中国军队撤到印度后受到礼遇,扭转以前盟军对中国军队的偏见,为其后在蓝姆伽开设训练营训练部队提供不少潜在方便。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时装备主要为美方提供,给养则由英方供给,为日后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四是解救出的这支英缅第1师得以保存有生力量参与了两年后的英帕尔-科希马会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一雪前耻。英帕尔会战的结果则直接关系到驻印军缅北反击的成败,由于同期日军在国内战场发动规模空前的1号作战(即豫湘桂大会战),国内战场一度极其严峻,正是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西、缅北战场的全面胜利稳住了后方战况并打通援华交通命脉,使得我们的民族渡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时期,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