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将鲁定公当人质的会盟:齐鲁夹谷之会


国家之间的会盟,一般都是各国的领导人参加,安全性也都是十分高的。但是有些会盟却并不是这么太平,一国之君都有成为人质的风险。比较著名的就是曹沫劫齐桓公和齐鲁夹谷之会。曹沫劫齐桓公是确实将齐桓公弄成了人质,逼着齐国吐出了肉;但是后来的夹谷之会上,齐国也想玩这一手,却被孔子给化解了。这场惊心动魄的会盟是什么情况呢?
大家都知道,鲁国的阳虎一直是“陪臣执国命”,对于一直以周礼为圭臬的孔子来说是肯定不能接受他的。所以孔子面对阳虎的几次邀请都是虚与委蛇。但是阳虎毕竟是一个有权势的人,他这么三番五次邀请,无形中就让孔子的身价提高了。后来阳虎发动兵变失败跑到了晋国。而齐国方面,齐景公在周敬王十九年(前501年)和晋国展开夷仪之战并获得了胜利。这样一来鲁国肯定会反感晋国而亲近齐国,齐国又和郑国、卫国结盟,鲁国和齐国会盟也就是必然的选择了。
孔丘
在国内,孔子的身价被阳虎无形之间抬高了,鲁定公便在周敬王十九年(前501年)让他担任中都宰。第二年的时候鲁定公将他提拔为司空、大司寇。孔子便以这个身份参与了夹谷之会。
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年),齐国和鲁国在祝其,也就是夹谷举行会盟。孔子在这次会盟中的身份是“相”,也就是负责主持会议仪节的傧相。这时候的鲁国国君是鲁定公,而齐国的国君就是晏婴时代的齐景公。孔子那句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话就是对齐景公说的,要不是晏婴阻拦,齐景公就任用孔子了。所以这次的两个国君对孔子都是有所了解的。但是齐国的大夫犁弥却不是太清楚孔子的特点,他对齐景公说:“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景公竟然答应了,准备在这次会盟上把鲁定公给抓起来,然后逼着鲁国签订对齐国有利的条款。
这个时候鲁定公的安危可是个大问题,这就看孔子的了,只见“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和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
齐景公
孔丘不仅让鲁定公退到了安全地带,还让士兵都做好战斗准备。与此同时他还将了齐景公一军,说这肯定不是他的本意。齐景公当然不能承认这就是他的本意,所以只好让手下人撤了。这次劫持鲁定公的计划破产了。
后来双方经过谈判,齐国提出了“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加此盟”的要求,齐国出兵鲁国必须协助,这就等于是让鲁国成为齐国的附庸。要知道,按照爵位来说,鲁国和齐国都是侯爵,要给平等的国家当附庸,这实在太说不过去了。孔丘看到这样的情况,知道鲁国是打不过齐国的,但又想给鲁国争取一些利益,便也加上一条:“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让齐国把之前占据的鲁国国土先还回来。齐景公也答应了。
盟会结束后,孔丘就享礼的问题和齐国有过争论,要求齐国使用享礼,按照周礼办事。但这时候已经是“礼崩乐坏”了,谁还管这一套?最后孔丘只能是白费唇舌。不过到了冬天齐国把郓邑、瓘邑和龟阴邑的土地都归还,这也算孔丘的一点贡献吧。
这次会盟后,齐国走出了在齐晋争霸中失败的阴影,走了一段时间中兴之路,而路过则开始了一段长时间的内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