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礼是唐代名将,初任神武军的果毅都尉,后随李隆基(唐玄宗)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玄宗即位后,宿卫宫中。安史之乱时,率军护卫玄宗逃亡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陈玄礼发动兵变杀杨国忠及杨氏姐妹,并逼唐玄宗李隆基缢死了杨贵妃。跟了唐明皇一辈子的一个忠臣,在这个时候却对皇帝来了个“落井下石”,这让人感到人心不古啊。其实陈玄礼的本意也并非如此,他只是希望皇帝醒悟,只不过事情的发展远非其所料而已。
在唐玄宗中期,唐玄宗变得不务政事,终日跟杨贵妃嬉戏,而朝廷内外由杨国忠等杨氏家族的人操控。而杨国忠等人把持朝政后公行贿赂,妒贤嫉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这样一来就损害了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其中就包括陈玄礼等人。
因此在爆发安史之乱时,陈玄礼等人护送唐玄宗撤退,在路过马嵬坡时,发动兵变,先令唐玄宗杀死杨国忠,后又杀死杨贵妃。
其实,马嵬坡之变也不算陈玄礼对唐玄宗的落井下石,说好听点是为了国家大局,说不好听点是为了自己利益。
安禄山打着“诛杨国忠以清君侧”的旗号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当时的唐朝因为藩镇的崛起已经呈现君弱臣强的态势,安禄山的突然发难,让没有思想准备的唐朝瞬间败势如潮,随后唐朝首都长安城沦陷,唐玄宗在陈玄礼的保护下逃离长安。唐玄宗跑路时仍然不忘带上他最爱的杨贵妃、最宠信的杨国忠,可是跑到马嵬坡时,在已经被皇太子李亨“策反”的陈玄礼的授意下,军队哗变,要挟皇帝诛杨国忠以毁安禄山“清君侧”的旗号,唐玄宗沉吟过后点头答应。可是,让唐玄宗没想到的是,在杨国忠被诛以后,军队竟得寸进尺要求玄宗赐死杨贵妃,以免将士后顾之忧。最终,唐玄宗忍痛割爱。
在“马嵬兵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便是陈玄礼将军。
陈玄礼作为李隆基的忠臣,按理说是不会违背李隆基的意志的,可是“马嵬兵变”却是实实在在地扇了李隆基耳光,可是,即使历史重演,即使他曾经后悔过,他仍然会做出这个选择。从李隆基诛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到登基当皇帝,再到“开元盛世”,陈玄礼都站在李隆基旁边给予李隆基最大的支持。每次面对堕落得越来越深的李隆基,陈玄礼皆是欲言又止,因为李隆基是君,他只是臣。
到了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和陈玄礼商议,请杀宰相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
但不论是李亨还是陈玄礼,在李隆基面前都只是臣,臣想要给君拨乱反正,除非是君同意,否则只能逼宫,没有别的路可以走。陈玄礼被李亨忽悠了,成了被李亨利用的工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陈玄礼的初衷只是希望通过这场兵变让李隆基醒悟过来,不要继续沉迷美色,更不要再宠信奸臣小人;可是李亨的目的却是让借此李隆基退居二线,然后自己上位当皇帝。当然,陈玄礼最终决定发动兵变,也有李亨作保的原因,所谓“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李亨便是那位个高的。
马嵬兵变从策划到实施,陈玄礼所能主导的几乎只有授意他手底下的士兵哗变,让他们闹起来,威吓李隆基,毕竟当时李隆基的逃命,没有军事力量怎么逃?李隆基只能选择妥协,要么是杨贵妃和杨国忠死,要么便是他陪着杨贵妃和杨国忠一起死,他能怎么选?同时,晚年的李隆基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是屡出昏招,导致朝野离心离德,为了挽回人心和政治名誉,李隆基也不得不选择牺牲杨玉环和杨国忠。陈玄礼的初衷正是如此,逼迫李隆基抛弃杨玉环和杨国忠,让他在这股压力下,重新变回当初那个盛世明君,因此,他同意并全力支持了李亨的“清君侧”计划。
然而,结果却并没有朝着陈玄礼设想的方向发展,经过马嵬兵变的李隆基不仅没能振作,反而是威信更不如此前。这也是陈玄礼当初没有考虑到的事,皇帝被手下人逼宫,作为皇帝李隆基的威信必然是一落千丈。李亨则迅速抓住这个机遇,收揽人心,获取政治和军事支持,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先斩后奏”宣布即皇帝位,逼着李隆基退居太上皇。陈玄礼完全没有料到李亨会这么做。
马嵬之变后,陈玄礼表示对玄宗尽忠,随玄宗入蜀;玄宗太子不得已与尊为太上皇的唐玄宗兵分两路,后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即位。至德二载(757年),玄礼从玄宗自巴蜀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上元元年(760年)八月致仕,大约于玄宗迁至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时病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