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书单《每天进步一点点---小学生励志故事100篇》有感一


十一月书单《每天进步一点点---小学生励志故事100篇》001你可以像歌德一样
      从儿子今年上一年级以来,就一直感觉有点跟不上教育了。于是就刻意的去找一些相关的书或网上搜索相关的文章来读。今天从单位读书角看到一本《每天进步一点点---小学生励志故事100篇》就拿来作为本月的读书数目,每天读一点,慢慢的体味书中的励志故事。
     拿到这本书,封面上有不少话:学习改变未来;每天进步一点点;阅读励志故事,培养优秀品德;感悟成长哲理,体会成功喜悦;一点一滴的进步,成长为优秀的孩子。这些正能量的话,触动着我,翻开一页页来感悟故事带给我的成长哲理,慢慢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不错过每一个励志故事。
    阅读成就梦想,学习改变未来。亲近阅读,分享快乐,爱上读书。如何让孩子每天都进步一点点?怎样让孩子成为一个性格独立,自尊自强的人?阅读从今天开始拉开序幕.......
                              第一章  心态—左右你的快乐悲伤
第一篇 你可以像歌德一样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年少的时候并不是一名好学生,他的作文从来都是老师讥笑的对象,因此他一度对写作丧失了信心。一到语文课,不是旷课就是和同学们打闹,甚至搞一些恶作剧,想方设法的让老师出丑,有几次学校几乎要开除他。
直到升入中学,这种情况才有了较大转变。尽管他写不出好作文,但老师从他那跨越时空的大胆想象中,看到了一颗诗人的苗子。从此以后,老师再也没有强迫他写过一篇作文,并鼓励说:就这样写下去,你一定能成为像歌德一样伟大的诗人。
“我能成为像歌德一样伟大的诗人?”老师的话使小海涅震惊了,尽管当时他连歌德是个什么样的人都不知道,但他知道“伟大”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词,因为他的父亲在说起“伟大”一词时,说的都是德国历史上哪些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能,一定能!”老师拉过小海涅的手说,“不过有一条你要记住,你要向歌德学习。”小海涅记下了这句话。后来,老师又不失时机地一步一步告诉他,向歌德学什么,小海涅竟一丝不苟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老师说,说话要像歌德一样文明。他就再也没有说过一句污言秽语。老师说,要像歌德一样学号知识,他上课认真听讲的程度就超过了班上任何一名学生。老实说,要像歌德一样勤思考、勤写作。他就专门为自己准备了一些写作的本子,一年要用掉好几个。
经过多年的努力,海涅真的写出了《德国,一个冬天童话》《罗曼采罗》等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文艺界产生过积极影响的作品,被公认为是继歌德之后德国最重要的诗人。
成名后的海涅,给当年的老师写了一封充满感感激之情的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我才知道,你给我讲的那些有关歌德的故事不是真实的,但他对我的益处却是真实的。正是有了这一个又一个信念的激励,注定了我的昨天,也注定了我的今天。”
我的小小感悟:一个信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德国的著名诗人海涅正因为老师传递给他的成功信念而走上了奋斗之路。最终成为“继歌德之后德国最重要的诗人”。我们也应该找到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
附注: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海涅: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 [1],男,德国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
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21年开始发表诗作,以4卷《游记》(1826-27,1830-31)和《歌集》(1827)而闻名文坛。1825年为取得德国公民权而皈依基督教,但因此疏远了自己的犹太民族。而他的革命思想又使他在德国无法找到工作。1830年革命后自愿流亡巴黎,从诗歌写作转向政治活动,成为国家民主运动的领导人,同时对法国和德国文化有许多评述。1856年2月17日,海因里希·海涅在巴黎逝世。
诗人以平常的词汇,普通的语句构造出思想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在德国文学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样将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而又没有让诗歌负担哲学的沉重的,却不多见。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德]海涅。
乘着歌声的翅膀
《[德] 海涅诗歌选集 》一书是[德] 海涅的诗歌选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
论德国
《论德国》是201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德] 海涅。
佛罗伦萨之夜
《佛罗伦萨之夜》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海涅创作的作品集。
德国名人传丨歌德:德国文学的一面旗帜
优优小优2022-08-10 14:57北京
Mut hat Genie, Kraft und Zauber in sich.
勇敢中有天赋、力量和魔法。

歌德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萨克森-魏玛-埃森纳赫公国(魏玛公国)服务,他在大公送给他的带花园的房子(歌德屋)中住了六年,并按照公园的规格亲自设计和建设了房子周围的花园。
1832年3月22日11点半,星期四,歌德病逝。
他的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
朋友席勒——一段特别的友谊

歌德和席勒塑像坐落在魏玛德意志国家剧院和包豪斯博物馆之间的小广场上。

席勒在1794年9月1日给朋友的信中这样描述了他与歌德的第一次讨论:“每个人都可以填补对方缺少的东西,同时还有所获得。”
他们的友谊始于 1794 年夏天,一直持续到十年后席勒去世。他们开始频繁给对方写长信,两位诗人之间的通信交流在今天成为了德语语言的重要见证。
主要作品
《葛兹·冯·伯里欣根》 1773年
《普罗米修斯》1774年
《少年维特的烦恼》 1787年
《大科夫塔》 1792年
《平民将军》 1793年
《中篇小说》 1797年
《私生女》 1804年
《意大利游记》 1816—1817年
《好女人》 1817年
《西东诗集》 1819年
《浮士德II》 1833年(遗作)
《箴言和沉思》 1833年(遗作)

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

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1831年完成《浮士德Ⅰ》
人物评价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他年轻时也推崇浪漫主义的风格,推崇着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幻想着再造一个乌托邦式的新世界,一度的“狂飙运动”让他的一部《少年维特的烦恼》名声大噪。

然而,当他发现浪漫主义的思潮已经沦为感性的滥觞,维特在房间里的一声枪响,歌德用一支笔写尽了对他那个时代的青年心中向往的乌托邦的绝望与无奈。
中年的他与文坛的浪漫主义思潮居然相悖而行,终于将狂飙时代的浪漫不羁远远的抛到了脑后,甚至不希望用少年维特所经历的那般苦难来丰富锻造自己的灵魂,并将悲痛化为文字去取悦世人。他,只愿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现实的烦恼和幸福。(人民文学出版社)

海涅:时代的局外人
嘉措史料2021-10-05 11:46
海涅:时代的局外人
对海因里希·海涅来说,现实只是硬币,他会掩盖也会暴露他的真实性。他从来就不易理解,但有多种面孔又是可渗透的。他用糖(诗歌和旋律)和盐(他的含韵的泪水,泪水下他在欢笑)从德语里引诱出一种音调,在他之前,唯有歌德做到过;在他之后,再也没有哪位诗人成功过——弗里茨·J·拉达茨《海因里希·海涅传》

▲海因里希·海涅(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
前言
1797年12月13日,德国诗人海涅出生。
作为中国读者最耳熟能详的进步诗人,海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在复辟时代成熟,又在革命时代迎接死亡。他同自己生活的19世纪一样矛盾又复杂,身后评价更是大相径庭:崇拜者说他是至情至性的风流浪子,保守主义者攻击他偏执好斗、不近人情,左翼人士则将他塑造成热血的革命偶像。
复杂的时代往往会诞生海涅这样矛盾的个体。
比如接受新式教育的腓特烈二世,他热爱哲学、音乐,却受困于普鲁士强势的君主体制,不得不强迫自己从风雅的文艺青年变身成铁血好战的“大帝”;
再比如鲁迅,他尖锐地抨击国人的麻木与政府的腐败,也不得不因为当时严苛的文化管制制度收敛锋芒,对当权者说了很多违心话。

▲海涅
那么,海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后人对他的评价分歧如此之大呢?
第一,他是刻薄毒舌的自恋狂。
海涅出身犹太商人家庭,自幼就因为犹太人身份备受歧视,逐渐养成了刻薄、毒舌的性格。
在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中,海涅受邀参加一场舞会。一个旅行家不怀好意地和他搭话:“我发现了一个小岛,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当即回击说:“看来,只有我和你一起去那个岛上,才能弥补这个错误。”
在语言的甲胄背后,是海涅既脆弱又强烈的自尊心。
他自称“本世纪的第一批男人”,尽管他实际上生于上世纪末。为了证明自己的降生是新世纪开天辟地的一部分,他一把火烧了家中所有的身份证件,还写信命令妹妹,对外必须称自己出生在1799年的12月13日,甚至骂向记者们提供了自己真实出生日期的母亲是老年痴呆。
海涅之所以对1799这个年份如此执着,是因为他的偶像也是在这一年“出生”的:拿破仑·波拿巴在这年雾月发动政变推翻了督政府,开启了自己的权力之路。
海涅的支配欲也和拿破仑一样旺盛。海涅声称,他即是自己的太阳,而修改出生日期只是他作为造物主的第一步:他将妻子的名字从平平无奇的克蕾桑蒂娅改为寓意“美丽”的马蒂尔德,说自己的家族是伯爵的后代,甚至自己给自己施洗。当别人指出真相时,他还理直气壮地辩白说:“凡是美的,就是真的,不必确凿,不必合情合理。”

▲海涅
第二,他是游走于革命派、保守派之间的世俗文人。
在海涅9岁时,拿破仑入侵德意志,占领了杜塞尔多夫,解放了常年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犹太人,此事也成为海涅追随皇帝的契机。他说自己是法兰西革命的儿子,当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的消息传来时,海涅创作了《两个掷弹兵》,借士兵之口哭诉道:“妻子儿女何足惜,彼若饥时可行乞;美好欲望胸中有,吾皇已成阶下囚!”
但与同样崇拜拿破仑、还参加了烧炭党起义的拜伦相比,海涅很难算是一个纯粹的进步诗人。事实上,海涅一生都在向自己敌视的保守势力示好。

▲乔治·戈登·拜伦(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
尽管对宗教毫无兴趣,海涅还是瞒着信仰犹太教的父母皈依了新教。他以为拿到了“欧洲文化的入场券”,但上流社会丝毫没有因此减轻对他犹太人身份的敌意。
同时,因为海涅支持革命,他的文章在普鲁士与奥地利遭到查禁,作品滞销严重。为了不影响自己在两国的财路,他把《歌集》献给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还请友人向国王暗示“这位作家现在已完全变成了另一个样子”,又给奥地利宰相梅特涅写信,祈求他解除对自己的禁令。
海涅在金钱上的“庸俗”让一向对他推崇备至的左翼作家梅林不以为然,他嘲讽道:“诗人在他革命的醇酒里掺进了一些水。”

▲欧洲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首相弗朗索瓦·基佐。海涅晚年曾接受过基佐政府的特别补贴,在左派中的声誉严重受损。
第三,他是与时代错节的“局外人”。
海涅的人生是被时代腰斩的。他听着拿破仑的英雄故事长大,现场目睹了皇帝骑着白马解放杜塞尔多夫的身影,革命的种子在他心中扎根;但等到他想要一展抱负时,维也纳会议却让欧洲进入了空前保守的复辟时代。
自认为生于新时代的海涅不愿接受旧秩序的支配,于是他向世界露出了獠牙,尽管那同时也会割伤自己。
在写作《哈尔茨山游记》后,年仅27岁的海涅声名鹊起,成为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翘楚。但在他的导师、当时的浪漫主义领袖施莱格尔进入奥地利宫廷后,他认为浪漫主义文学已经背叛革命、投效皇帝,选择同自己过去的朋友划清界限,甚至不惜将自己的作品也一并批倒、批臭,说它们“是颠狂拉着理性从大街上跑过时生下来的一个杂种”。

▲卡尔·威廉·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于是,已经遭到保守派封杀、被革命派嫌弃的海涅,这一次连作家盟友们都失去了。人们叫他“逃跑的浪漫主义者”,他则自嘲说自己是时代的“局外人”,与世界对抗的念头也更加激烈。
如果海涅保持健康,他本来有机会见证新时代的曙光。1843年,46岁的海涅在巴黎结识了卡尔·马克思,并从这个小自己20岁的青年身上看到了革命的希望。

▲应马克思的邀请,海涅在1843年开始为进步报刊《莱茵报》担任撰稿人
只是此时,他的半只脚已经踏进了坟墓。因为患上了严重的神经硬化症,海涅逐渐失去了活动能力(他以为自己得了梅毒),到1848年时已经完全瘫痪。
在他口述的政治遗言中,海涅向世界发起了最后一次绝望的冲锋:“在这个旧世界里无辜者受害,私欲横行,人受人的剥削而忍饥挨饿!这些外边粉刷得洁白耀眼的坟墓,里面蛰居着谎言和不公正,但愿把它们砸个稀巴烂!”
海涅在中年以后逐渐将视线转向政治领域,不满自己早年的创作,开始大量写作政治杂文和讽喻诗,但恰恰是被海涅瞧不上的情诗与游记,让他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不朽高峰。这说明不被看重的“副产品”有时反而具有意想不到的力量。
【参考资料】《海涅:诗人与战士》《海因里希·海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