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们的1944》剧照
2015年,爱沙尼亚电影《我们的1944》上映,一段尘封的历史被揭开了。那是一个小国被大国蹂躏、被卷入世界大战的悲剧,是一群同胞相互残杀的悲剧。
▲爱沙尼亚地理位置
爱沙尼亚,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由于国小民弱境遇悲惨。在历史上曾遭遇过普鲁士、丹麦、瑞典的侵占和瓜分,18世纪全境被沙俄吞并。1918年2月,趁俄国革命、内忧外患之际,爱沙尼亚独立。然而好景不长,1940年6月爱沙尼亚又被苏联吞并。苏联强行对爱沙尼亚进行苏联模式的“改造”,成百上千的爱沙尼亚的资产阶级精英被处决,上万爱沙尼亚人被捕甚至流放到西伯利亚,规模仅有一万多人的爱沙尼亚陆军也被苏联“清除”反苏分子后编入苏联红军。约120万人口的爱沙尼亚在苏联仅一年的占领期间,竟下降到了113万!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大举入侵苏联。德军席卷了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直奔爱沙尼亚扑来。苏军在撤退时实施焦土政策,又征走了约35000名爱沙尼亚人当兵,并再次处决了大批爱沙尼亚人——这让忍无可忍的爱沙尼亚民族主义者举行武装暴动,配合德军袭击苏军。
不久后德军占领爱沙尼亚全境,爱沙尼亚人视德军为“解放者”,积极同德国人展开合作。而德国人也“投桃报李”,对爱沙尼亚实施怀柔政策, 扶植了爱沙尼亚自治政府,实际上就是不折不扣的“伪政府”。伪政府组建有五花八门的武装,有保安部队、辅助警察部队、边境部队等等,1942年初就多达2.5万多人,人数最多时甚至有6—7万人之多。此外到了1944年爱沙尼亚民间成立了一些民兵武装,协助德国人抵抗苏军,这一点在电影《我们的1944》中也有体现。
▲一队身着德军制服的爱沙尼亚保安部队,虽然归德军指挥,但从他们身上没有纳粹标志可以看出来他们并不属于德国正规军
爱沙尼亚民族主义者还协助过德军屠杀犹太人。相比犹太人口密集的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犹太人很少,仅1000多人,并且在德军占领爱沙尼亚后不久就被残忍地全部屠杀。纳粹在爱沙尼亚还建立了一座名为“克鲁日”的集中营,用来关押和屠杀来自其他占领区的犹太人和反抗者。
在纳粹分子的种族理论中,爱沙尼亚人是“优等民族”。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就非常看重爱沙尼亚人,认为他们极度亲德反苏、拥有极强的战斗力。而且,拥有一半爱沙尼亚血统的纳粹党头目之一、德国东方占领区事务局局长阿尔弗雷德·罗森堡也大吹特吹爱沙尼亚人的忠诚度和战斗力有多么的高。
▲党卫军在爱沙尼亚的征兵海报,上面用德语和爱沙尼亚语书写着“保卫你的家园”
有两大纳粹头子的支持,再加上德军前线的损失与日俱增、急需兵力,爱沙尼亚党卫军部队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1942年8月,希特勒批准成立爱沙尼亚党卫军部队。1942年底,兵力1200余人的党卫军“爱沙尼亚第一志愿掷弹兵团”成立,被拉到波兰进行训练。1943年初,党卫军又扩编了6000余爱沙尼亚人,爱沙尼亚志愿团升级成为“爱沙尼亚党卫军志愿旅”。期间,有一个营的爱沙尼亚党卫军被抽调编入“维京”师,番号“纳尔瓦营”。
纳尔瓦营在东线东征西讨,还参加了著名的库尔斯克战役,此役中爱沙尼亚士兵作战相当勇猛,瘫痪苏军约75辆坦克,营长也在战斗中阵亡。
▲库尔斯克战役后,时任“维京”师师长的吉勒将军向纳尔瓦营的爱沙尼亚官兵授勋
1943年5月,爱沙尼亚志愿旅被改编为“党卫军第三爱沙尼亚旅”,编为2个掷弹兵团、1个轻型炮兵营和一些旅直属支援单位。10月24日,该旅被调往涅维尔地区进行反游击战行动。
而随着苏军攻至涅维尔,第三爱沙尼亚旅负责阻击苏军。12月中旬,该旅被调拨给第德军132步兵师指挥,并被部署在德里萨与涅施切多湖之间地区。尽管接下来的战斗十分激烈,但该旅的损失相对轻微,却给苏军造成惨重代价。
▲爱沙尼亚党卫军正在接受当地妇女的慰问
▲在党卫军训练场的爱沙尼亚党卫军军官们
爱沙尼亚部队的战斗力震惊了希姆莱等党卫军高层。1944年1月24日,党卫军第三爱沙尼亚旅升格为为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志愿兵师,师长为弗朗茨·奥格斯贝格。
此时,苏军已经向爱沙尼亚边境发动进攻。面对苏联的重兵压境,德军在爱沙尼亚大肆征兵,约3.8万名爱沙尼亚人被征入德国军队,另有3万多人加入伪政府的各种部队配合德军作战。其中,党卫军征召了约1.5万爱沙尼亚人编入第20爱沙尼亚师,开赴纳尔瓦战役前线。
▲党卫军爱沙尼亚师师长 弗朗茨·奥格斯贝格
▲1944年春季,纳尔瓦战役中的一个爱沙尼亚党卫军迫击炮小组
爱沙尼亚师在纳尔瓦激战九天九夜,成功将苏军赶回了纳尔河对岸,牢牢守住了阵地。进入5月,爱沙尼亚师伤亡惨重,仅剩下5000多战斗人员,不得不撤退回后方进行补充。期间,隶属伪政府部队的两个“安全营”被补充进该师,“纳尔瓦”营也从维京师调回编入该师,随后又补充了一批新兵,该师再次齐装满员,正式被命名为武装党卫军第二十“爱沙尼亚第一”师。
▲第20师师徽(字母E代表爱沙尼亚)
▲两种爱沙尼亚党卫军臂章
7月25日,爱沙尼亚第一师又开赴前线,奉命防守坦能堡防线——这也是守卫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坦能堡之战,《我们的1944》的背景战役。德国人的意思不言而喻——爱沙尼亚的首都,当然要由你们爱沙尼亚人亲自守卫。
然而,命运是如此的造化弄人。负责进攻坦能堡防线的是苏军第八步枪军,这个军绝大部分官兵是爱沙尼亚人。按照苏联人的话说,爱沙尼亚的首都,当然要由你们爱沙尼亚人亲自解放。
▲《我们的1944》中发起进攻的苏军,他们大部分都是爱沙尼亚人
▲《我们的1944》中的苏军坦克,喷涂着爱沙尼亚文标语“为了爱沙尼亚人民的苏维埃”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在坦能堡防线前上演了一出“爱沙尼亚人打爱沙尼亚人——自相残杀”的悲剧。负责防守坦能堡防线的德军部队,除了党卫军爱沙尼亚师,还有党卫军第十一“北欧”装甲掷弹兵师和党卫军第二十三“尼德兰”装甲掷弹兵师,有挪威人、荷兰人、丹麦人等协助爱沙尼亚人作战,总之就是没多少纯德国人部队。
从26日开始,苏军的飞机、大炮对德军阵地进行了连续几天的狂轰滥炸,德军防线上的森林几乎被夷为平地。29日中午苏军发起猛攻,阵地眼看就要被攻破,德军把最后一个营的预备队顶上了阵地,战地医院部分还能行动的伤员也全部返回阵地继续战斗。
在剩下的唯一一辆豹式坦克的掩护下,疯狂的德军冒着苏军的飞机大炮发起反击,弹药打光了就从尸体身上扒武器,短兵相接就展开白刃战。即使苏军飞机不分敌我投弹扫射,也没能挡住杀红眼的德军。最终,包括第八步枪军在内的苏军被击退,第八步枪军更是直接被打残,伤亡1万多人,苏军不得不撤出战斗。
▲爱沙尼亚党卫军军官和伪政府官员
▲一名在前线的爱沙尼亚党卫军
德军同样也损失惨重。只不过,漫山遍野的尸体几乎全是爱沙尼亚人。据一名党卫军爱沙尼亚师的士兵回忆,德军在收敛埋葬双方阵亡士兵的遗体时,他发现了加入苏军的邻居的尸体,不由得抱头痛哭。这打的什么仗啊,死的都是自己同胞!
8月中旬开始,随着苏军的攻势继续开展,无法抵挡的德军开始后撤。9月26日,塔林被苏军“解放”,爱沙尼亚第一师边打边撤,逐步撤向德国。
▲进入塔林的爱沙尼亚族苏军
到1945年2月,该师尚有1.1万爱沙尼亚人,又被补充进2500名德国人再次回到前线,参加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损失依然极度惨重。
3月,溃不成军的爱沙尼亚第一师抛弃所有重装备,在上西里西亚和波西米亚东北部地区突围。虽然突围成功,但是师长奥格斯贝格于3月19日突围时被苏军炮火击毙。
4月,该师被调往匈牙利支援“春醒”行动,但也很快败退,后归属舍尔纳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在布拉格周边地区度过了战争的最后几十天。
▲《我们的1944》中的爱沙尼亚党卫军
5月8日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布拉格的德军顽抗到了11日,近90万德军向美苏军队投降。
一部分爱沙尼亚党卫军士兵被捷克游击队俘获。这些捷克人恨透了德国纳粹,只认军服不认人,倒霉的爱沙尼亚士兵被当作德国兵遭到折磨和杀戮,约有500名爱沙尼亚俘虏被枪毙。一些向美军投降的爱沙尼亚俘虏也被移交给了苏联。
苏军当然不会放过这些爱沙尼亚士兵,把他们发配到了西伯利亚服苦役。在苏军占领下的爱沙尼亚,苏联对同德国人合作的爱沙尼亚人进行清算,又有大批人被逮捕、流放甚至处决。
不愿屈服于苏联的一批爱沙尼亚人同苏军展开了游击战争,他们被称为“森林兄弟”,人数高达1.5万。从1944年11月到1947年11月,森林兄弟共出击773次,击毙苏军及其支持者1000多人。最后一个森林兄弟奥古斯特·萨博战斗到1978年,因不愿投降而投河自尽。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也有规模数万的森林兄弟。
▲森林兄弟真实照片
二战中,约72000爱沙尼亚人被征入德军,55000人被征入苏军。战争期间,爱沙尼亚总死亡人数达到22万,精壮男性更是只剩三分之一,爱沙尼亚损失了多达五分之一的人口。战后,苏联将大量俄罗斯人迁入爱沙尼亚,直接改变了爱沙尼亚的民族结构。直到今天,仅130万左右人口的爱沙尼亚,仍有差不多三成的俄罗斯人。这下许多读者肯定会理解,为什么现代爱沙尼亚如此痛恨苏联和俄罗斯,为什么很多人把爱沙尼亚党卫军视为爱国者。
回顾爱沙尼亚的二战往事,围绕“为什么而战”的问题,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其实,对于爱沙尼亚民族来说,无论是加入德军,还是加入苏军,他们都是叛国者,却也都是为祖国独立自由而战的战士,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这就是爱沙尼亚人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无法决定自己命运、只能被大国裹挟的悲哀啊。
说到这里,笔者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强大的中国。 End)
参考资料:
[英]伊恩·巴克斯特 《党卫军秘密档案——西线》《党卫军秘密档案——东线》
[英]克里斯·毕肖普 《黑色闪电——二战德国武装党卫军》
[德]吉多·克诺普 《党卫军档案》